浅谈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2021-04-26 18:32赵菲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整合小学语文

赵菲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条目的要求是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在小学阶段,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是通过课内和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课外阅读。可以看出,課内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仅仅阅读一套语文教材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增强整合的意识。让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同时,更好地从课内阅读扩展到课外阅读,从而实现更优质和广泛的阅读,完成小学阶段的阅读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内外阅读 整合

从广义上讲,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可以分成两部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如果说课内阅读教学为学生阅读打开了一扇窗,那么课外阅读就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大门。课内阅读是基于对教材文本内容的阅读,课外阅读则是对教材之外的阅读素材的阅读,其主体是大量的课外书籍。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使学生的读写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向学生的课外阅读领域自然延伸和适当拓展成为必然。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有计划地使课内与课外有机整合,相机促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现在的阅读一定不是渐渐地走向窄化,而是利用课堂来提升阅读量,进一步对教材实行开发考证,实施有效介入,来形成阅读质量的提升。从课内教材中的“一篇”,拓展延伸到课外的“一篇”或“多篇”,为学生的理解、迁移和应用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也提供一种整体的、比较的、思辨的视角,不仅可以加强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一、“一篇”带 “一篇”的拓展阅读

“一篇”指的就是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带“一篇”是由“这篇课文”拓展延伸到课外的另一篇文本。这两篇课内外文章一般在人文主题上大体相似,在表达方法和语文要素方面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在课上,我们应该对教材中的“一篇”进行阅读精讲,同时再拓展阅读课外的一篇,围绕教材教学中的重点进行延伸性学习,为学生提供实践、积累、运用的机会和空间,充分利用课外的“一篇”与语文教材中“这一篇”之间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例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教师结合课后习题“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仿照课文说一说。”来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奇妙的种子传播》这篇文章。通过拓展课外文本,学生获得了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新知识,并且可以运用新知识进行仿说练习。

再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首次编排了阅读策略单元。在这一单元中,编选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以及《不会叫的狗》这三篇课文,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和实践有关“预测”的策略。与这三篇文本相对应,教师可带出《老藤椅》《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会魔法的鼓手》三篇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为其提供了进一步练习“预测”策略的机会。“一篇”带“一篇”的拓展阅读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也延伸了学生的认知。

二、“一篇”带“多篇”的主题阅读

“一带多篇”的主题阅读是根据阅读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整理和重组,将具有相同学习目标的文本内容一起阅读。具体来说,在“一篇”带“多篇”当中,“一篇”就是教材里的文本,带“多篇”就是由“这篇课文”引申出来的一组文章进行主题阅读。“一篇”带“多篇”的主题阅读教学是遵循教材“整体性”和“得法于课内”的原则。在完成本篇课文教学任务后,增加几篇或一组主题相同的文章,从而拓宽学生阅读面,增加学生阅读量,让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当中形成阅读方法,达到深化本课主题的目的。

这“一篇”与“多篇”在人文主题、表达特点、体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文性。首先,要对教材中的“一篇”进行阅读精讲,再围绕主题引导学生阅读多篇文本,激发探究、发现和思考,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有所侧重地进行自读自悟式阅读。

例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狐假虎威》和《狐狸分奶酪》这两篇课文,在完成课内的阅读目标和内容后,再阅读以“不一样的狐狸”为主题的文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让他们能辩证地看待事物。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大禹治水》一课也是如此。在精读之后,再读《鲧窃息壤》《大禹治水》,让学生在更为生动的故事当中,感受鲧和禹父子俩的英雄形象。

再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后,教师提问:人类还有哪些发明创造也是受到大自然动植物的启发呢?推荐学生阅读《自然的启示》一书;在教学《巨人的花园》后,建议学生阅读《王尔德童话》……学生在“多篇”的阅读中,弥补了课内的有限阅读,看待问题也必将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阅读的品质。教师基于课内文本的阅读局限性,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使课内外阅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多篇”的阅读文本是为了深入,是基于前期的“单篇”阅读理解的进一步深入,或对规律的进一步发掘。对于“一篇”带“多篇”的主题阅读,首先要把握单篇阅读的整体性,然后建立多篇整体的比较,不能丢掉对“单篇”阅读的研究。

三、课外“多篇”的自主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必须依靠学生较为广泛的自主阅读来实现。虽然“一篇”带“一篇”和“一篇”带“多篇”的方式使文本间的主题更聚焦,互文性增强,但仅仅围绕教材进行的主题阅读,在思维上相对局限,视野也比较窄化,很多阅读主题不能以此方式开展。

对于课外“多篇”的自主阅读,教师可以设置阅读主题,学生可以围绕主题自己选择阅读材料。比如,可以聚焦作家:冰心的童年、走近李白等;也可以聚焦表达特点:故事里的环境描写、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古诗中的“酒”意象、文章里的“铺垫”等;还可以聚焦阅读策略、作品体裁以及一些话题启发思考等。

虽然“多篇”的自主阅读是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但是离不开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和融合,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整合。这些材料和信息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超文本的,它们以一种整合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记忆和头脑中,从而达到探究主题的目的。

学生自行选择课外阅读资源,通过大信息量的课外文本阅读来加强语言的规范性,从一定的量中读出一定的质,悟出规律。这里的“多篇”不是一篇一篇点滴零散的阅读累积。相反,是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整合课外语文资源,沟通课外阅读篇目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也不可厚此薄彼。课堂上,教师应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力求课堂阅读得法。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方法,受到启迪,再把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整合,是围绕教材教学目标展开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师既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要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无序性和无视儿童的年龄特征的阅读。教师在教好课内教材的同时,要为学生构建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引导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天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将逐渐提升自主阅读、自主建构的能力,这将对他们自身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2).

[2]蒋碧薇.谈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J].求知导刊,2015(21).

[3]马圣洁.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为补充,有机结合——探索全面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途径[J].考试与评价,2012(7).

[4]陈晓莲.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2).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整合研究”(项目编号:CDDB17185)阶段性调研成果。

猜你喜欢
课内外阅读整合小学语文
浅谈农村小学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