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与教学尝试

2021-04-26 18:11李青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

李青

【摘 要】本文就构建“培养习惯、关注内容、落实方法、注重评价”的阅读体系,构建“阅读共同体”展开论述,呈现整本书阅读中的几点尝试。通过课上、课下的有效指导,落实语文要素,推进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语文要素 阅读共同体

一、整本书阅读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提出 “读整本书”。可惜,该理念并未引起重视。后来,读整本书的理念出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遗憾的是此理念仍未在教学中得到共识。但令人欣喜的是,不少语文教师已先行一步,尝试把名著名作推荐给学生阅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回顾古代阅读教育,更感读整本书的重要。据欧阳修统计,《孝经》《论语》等十部书40多万字,一个儿童每天诵读三百字,即使一般的聪明程度,四年半就可以记诵完毕。古代书生诵读的书很多。历史也证明这种方法对培养人才是有效的。

鉴于此,多数语文教师都不会忽略整本书阅读,会提前布置相应的书目,但由于课程紧、时间少,阅读基本上就靠学生自己了。家长也是买书的热情高,至于孩子读不读、读得怎样,很少过问,缺少后续的跟进,常常抱怨孩子读了不少书,仍旧写不出像样的作文。殊不知那是低效阅读的结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一目十行地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至多只能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并不能领会写作技术”。学生呢,一开始兴趣挺高,读着读着就失去了兴趣,好好的阅读变成“烂尾工程”,或疲于应对考查,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

虽然“快乐读书吧”安排的阅读,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但整本书阅读决不能“散養”和“放任自流”。如何让学生喜欢这本书?如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运用什么方法能达到最佳阅读效果?如何让阅读和生活相联系?都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的“导”和“引”很重要。

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尝试

(一)精选版本,制订个性化阅读计划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推荐的必读书目是《中国古代寓言》,该书目各种版本琳琅满目,所选的故事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笔者最终选择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曹文轩、陈先云主编的版本。解决了家长版本选择的困惑,也便于统一指导。

《中国古代寓言》是一本不薄的书,但每篇故事篇幅较短且相对独立。虽说从哪个故事入手都不会对阅读产生影响,但合理制订计划,引领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对阅读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鼓励制订个性化阅读计划,进行合理指导,但不要求整齐划一。可以每周读五篇,也可以每天读一篇。可以自读加批注,也可以亲子共读……形式多样,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计划以表格形式呈现,包含每周的自我星级评价及家长评价,促使家长持续关注阅读过程。以关注和鼓励作为撬动整本书阅读的杠杆。对方法独特、可行性强的计划在电子书包或语文角展示,起到学习借鉴、监督促进、树立信心的作用。

(二)激发兴趣,落实语文要素的课堂教学

1.导读课

产生阅读兴趣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目标。导读课导的是“阅读兴趣”。导读课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走近作者和书评、细看封面和目录、选看插图、呈现精彩环节、制订阅读计划。通过搜集名家对寓言的看法、相关书评,结合本班学情,笔者做了如下推介:俄国寓言家陀罗雪维支称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中国古代寓言》精选了80篇左右蕴含丰富哲理的古代寓言故事。它们篇幅短小却形象鲜明,能告诉我们许多道理,还兼具趣味性。多数故事用成语做题目,成语本身就揭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想象去观看,比较两者的不同。对比中,比较、发散、求证思维等都会得到发展,更有利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指导课

(1)渗透语文要素,落实方法指导

渗透语文要素和阅读要求,是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初衷。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整本书阅读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课后题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课前导学、交流平台是单元要素的重要提示,能让我们明确训练的“落脚点”。该书目的阅读方法是:读懂故事,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深入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指导课上,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复述练习。抓关键词、时间线、地点变化,填填表,排排序都是不错的形式。笔者有意将这些线索按文本顺序排列,帮助学生厘清脉络。有了这些提示,学生就不会跳过某些环节讲故事了,叙述的完整性得以保障,也解决了心里明白嘴上说不出的难题。例如,在复述《画蛇添足》时,笔者给出了赏酒、赢酒、拿酒、添足、抢酒这些关键词。有了这些关键词,90%的学生能完整复述故事,不再只用“一个人画蛇,添了几只脚”这一句话来讲这个故事了。我们还可以通过找事情六要素、画思维导图等方式复述故事。较长的故事,可小组合作,每人叙述一部分,共同完成。当然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训练。鼓励学生把复述的故事写下来,圈出关键词,请家长评价故事的完整性,吸引家长持续跟进。

(2)发掘情感因素,实现知情并进

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因素。心理学表明: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思维活动都是软弱的。从不同角度诱发阅读的愿望和动机,是高质量阅读的前提。故事本身就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指导课上少不了精彩内容的呈现,可采用媒体展示、激情朗读、情景再现、比较阅读、链接背景等方法,以情导情,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通过讲解,唤醒意识、引发共鸣,感知理性的情感信息。如指导《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时,笔者先出示了完整的课文插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再让学生说说蝉、螳螂、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背后的祸患。又引入故事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战事不断,有许多诸侯王独断专行,出现了像少年那样的有谋之士的巧言进谏,阻止了战争。讲解中,少年为百姓冒死巧谏引起了学生的敬佩之情,给故事注入了情感,加深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问题驱动与预测想象,拓展阅读空间

指导课上,要精心设计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拓展想象空间。可利用题目,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利用开放性的文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迅速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有用的细节、生活及同类文本的经验,顺着情节展開预测想象,引导更深层次的阅读。

3.展示课

感受阅读快乐,乐于分享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展示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故事分享、写着寓意的精美书签;可以是手抄报、思维导图、原创的故事插图;可以是合作表演、学生推荐的影视片段;也可以是资料搜集,如《韩非子》《战国策》等;还可以是背景链接,如《诸子百家寓言作品多的原因》……展示课上,一位学生关于《寓言角色与现实中的我们》的拓展作业中,有角色插图,有从报刊上剪贴下来的人物图片,还有自己独到的点评,妙趣横生,让大家爱不释手。

这些活动,是开学时笔者以作业的形式推送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自由选择。鼓励相互合作、取长补短。通过展示活动,学生看到了同学有不同的长处。欣赏着精彩的演出、同学分享的书签……不仅加深了对寓言的理解,还感受到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感受了阅读的快乐。展示后,评选出“小博士”“故事大王”“最美插图”等,这些来自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让学生有满满的成就感。

(三)拓宽空间,构建阅读共同体

整本书阅读不可能只靠课内完成,也不可能以“每周6小时”的要求和“作业”的形式实施。要靠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弹性时间。本学期,我们坚持午饭后听音乐,每天半小时自由阅读,收效明显。拓宽阅读空间,构建“师生对话、生生分享、家长参与”的阅读共同体。可以是自我阅读、课堂师生共读以及家长和学生、生生自由组合的读书会等,可以是任何一个适合阅读的场所。即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中心,向外辐射。以学生周边的人和环境,促进个体的阅读。鼓励家长静静聆听、亲子阅读、录制视频、参与评价。再优秀的书,如果没有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相碰撞,就不可能让学生主动且带着思考阅读。本学期班级开展了组队阅读,家委会组织了小型阅读沙龙等活动。家长反馈:“某某同学太优秀了,懂得真多,我家孩子铆足干劲看书,说一定要赶上他。”这些来自同学的榜样力量、相互间的交流和启发会让阅读更加深入。

总之,整个阅读过程,教师的职责更像导游——关键处讲解,其他地方自看、自悟。用持续的关注、适时的讲解,又不过多的干涉,引领学生运用方法与作者对话,感受文字之美。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
基于语文要素的活动实践窥探
基于评价维度下的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落地
“双线并进”主导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要素”指引,让“语用”落在实处
“小题大做”又何妨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