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与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1-04-26 04:54杨茂修沈新诗董靖宇
大医生 2021年1期
关键词:孔镜椎板腰椎间盘

杨茂修,沈新诗 ,王 强 ,张 杰 ,董靖宇

(盐亭县人民医院骨科,四川 绵阳 621699)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多发病症,因腰椎间盘各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是一种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其可改善患者病情,但术中容易造成患者腰椎不稳且疼痛反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身心负担。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是新型的腰椎微创术式,该术式可减轻腰椎功能损伤,最大限度保持脊椎稳定[2]。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盐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36~71岁,平均(54.76±8.02)岁;病程6个月~ 36个月,平均(15.28±3.57)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35~69岁,平均(55.15±8.41)岁;病程5个月~36个月,平均(15.85±3.76)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同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诊断标准:参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年龄≥35岁者;具备手术指征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腰椎畸形、腰椎不稳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妊娠或哺乳期者。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在进行全麻后,选取俯卧位,用C型臂X线机观察病变间隙,充分暴露术区,作一8 mm的弧形切口,经椎板钳咬除3~4 mm上位椎板部分下缘,椎板间开窗,去除突出髓核、椎间松动髓核组织,进行切口缝合。观察组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术前确定穿刺点后进行局部麻醉,椎间盘造影:用C型臂X线机观察病变间隙,用18号椎间盘穿刺针刺进椎间隙中后1/3处,用22号椎间盘造影针进行椎间盘造影,用18号椎间盘穿刺针将导丝插入,沿导丝剖开皮肤,将套管置入椎间孔并固定,之后取出套管,将椎间孔镜置入,清理絮状物与脂肪组织,直至镜下可见蓝染病变髓核组织,使用髓核钳抓钳髓核并取出,同时实施神经根减压,撤出工作套管,缝合切口。术后两组患者均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①术后2个月临床优良率参照MacNab量表[4]评估,优:患者腿部、腰部疼痛感全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及运动;良:患者有轻度腿部、腰部疼痛感,可进行较轻的工作;可:患者腿部、腰部疼痛有所缓解,但无法进行正常活动;差:患者腿部、腰部疼痛感一直存在甚至加重,完全无法正常活动。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②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腰椎功能,参照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5]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6]评分,JOA评分共计30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腰椎功能越好;ODI评分共计85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腰椎功能越差。④炎性因子,分别于术前、术后3 d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15 min,分离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用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例(%)]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优良率观察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优良率比较[ 例(%)]

2.2 围术期相关指标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腰椎功能与术前比,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ODI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对照组 49 10.56±2.02 110.47±22.88 110.96±24.28 3.64±1.35观察组 49 7.19±1.35 77.66±8.22 45.98±6.34 0.61±0.12 t 值 9.709 9.447 18.126 15.649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表3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比较( , 分)

表3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比较( , 分)

注:与术前比,*P<0.05。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ODI: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组别 例数 JOA 评分 ODI 评分术前 术后2 个月 术前 术后2 个月对照组 49 12.20±2.46 22.35±3.12* 68.91±7.10 26.27±3.31*观察组 49 11.98±2.52 25.86±4.02* 68.49±6.65 21.46±3.15*t 值 0.437 4.828 0.307 7.369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4 炎性因子与术前比,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术前比,*P<0.05。TNF-α:肿瘤坏死因子 -α;IL-6:白介素 -6;hs-CRP:超敏 -C 反应蛋白。

TNF-α(ng/mL) IL-6(pg/mL) hs-CRP(mg/L)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对照组 49 1.43±0.14 2.85±0.33* 7.93±0.91 17.89±2.51* 3.39±0.50 7.92±0.84*观察组 49 1.42±0.16 1.83±0.29* 7.95±0.89 12.23±1.30* 3.38±0.57 5.21±0.53*t 值 0.329 16.252 0.110 14.016 0.092 19.099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例数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主要与外伤、腰椎间盘病变以及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须接受手术治疗。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主要通过椎板间小面积开窗,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结构,但术中易出现神经根损坏、硬囊膜分裂等,造成患者腰椎疼痛,影响患者预后。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具有视野清晰、精确度高的优点,创伤较小,可使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并且该术式不用剥离腰椎后方骶脊肌肌群,其在内窥镜下进行,可放大视野防止神经根损伤、对椎管内组织干扰小,可更好地保护患者腰椎,防止腰椎受损[7]。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与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相当,但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可有效改善其围术期指标与腰椎功能。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血清IL-6、hs-CRP水平会随着患者机体炎症反应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血清TNF-α 由巨噬细胞分泌,可加剧炎症反应而致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恶化。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可最大程度减少出血、神经根粘连,改善血液微循环,促进机体对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从而有效抑制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增强抗炎效应[8-9]。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 d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可有效抑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机体炎性因子,控制炎症进程。

综上,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可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指标及腰椎功能,抑制炎症进程,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但由于本研究观察周期较短,关于该术式的远期疗效需要临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孔镜椎板腰椎间盘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全椎板切开复位技术治疗脊髓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