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玲,李文涛
(1.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上海 201907;2.上海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上海 200071)
眩晕症指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导致的位置性或运动性错觉,产生该病的病因较多,多以前庭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因素[1]。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适用于疾病伴发的头晕感与眩晕感,是治疗眩晕症常用药物,但长久服用容易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认为,眩晕症属“眩晕”之范畴,可分为淤血阻窍、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湿中阻五种类型,其中痰湿中阻型较为常见,应以健脾和胃、祛痰燥湿为主要治疗原则。半夏白术天麻汤中的生白术燥湿利水,法半夏和胃止呕,合用有健脾祛湿、化痰熄风之功效[2]。本研究旨在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湿中阻型眩晕症患者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菊泉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138例痰湿中阻型眩晕症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9例)和试验组(6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30例;年龄27~60岁,平均(43.58±10.62)岁;病程2~10年,平均(5.26±1.97)年。试验组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9例;年龄26~59岁,平均(43.12±10.69)岁;病程2 ~ 10年,平均(5.24±1.8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且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诊断标准:中医参照《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西医参照《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依从性好,可以准确配合者;③近期未使用药物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因颈部外伤引起眩晕者;③心肝肾功能异常、精神行为异常者;④伴有骨肿瘤、骨结核、糖尿病等疾病者;⑤合并严重脑血管疾病者;⑥为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者;⑦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广东世信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25,规格:6 mg/片)治疗,口服,12 mg/次,3次/d。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方为:鸡血藤、薏苡仁各30 g,生白术、法半夏、厚朴、泽泻各10 g,佩兰、天麻、防风各15 g,丹参、茯苓、滑石各20 g,加水1 500 mL煎服,取汁300 mL,口服,100 mL/次,3次/d,1剂/d。两组患者均连续服用1个月。
1.3 观察指标①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包括肢体麻木、胸闷、恶心呕吐与眩晕,无症状以0分表示,轻度症状以2分表示,中度症状以4分表示,重度症状以6分表示;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采用多普勒检查仪检测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血液收缩期最大流速;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约5 mL,抗凝处理,采用全自动血流检测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浆黏度(PRV)及红细胞比容(HCT)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文中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使用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麻木、胸闷、恶心呕吐及眩晕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血流动力学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血液收缩期最大流速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FG、PRV及HCT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肢体麻木 胸闷 恶心呕吐 眩晕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9 2.62±0.31 1.31±0.22* 1.68±0.43 1.26±0.18* 2.31±0.72 1.52±0.55* 4.63±0.46 2.26±0.18*试验组 69 2.58±0.47 0.23±0.06* 1.72±0.31 0.45±0.09* 2.28±0.96 0.21±0.05* 4.72±0.31 1.69±0.21*t 值 0.590 39.341 0.627 33.434 0.208 19.704 1.348 17.119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例数
眩晕症根据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通常人体正常情况下需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将躯体位置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整合,后将信息传出,以此维持机体平衡[6]。治疗眩晕症常用的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虽治疗效果明显,但对于该病远期疗效不佳,无法长使用。期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cm/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cm/s)
注:与治疗前比,*P<0.05。
基底动脉 右椎动脉 左椎动脉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9 40.36±6.51 43.68±5.23* 31.21±6.83 40.86±5.21* 33.62±7.43 38.21±5.72*试验组 69 40.42±6.18 47.62±5.94* 31.43±6.22 44.34±5.78* 33.52±7.86 41.46±5.93*t 值 0.056 4.135 0.198 3.715 0.077 3.277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例数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FG:纤维蛋白原;PRV:血浆黏度;HCT:红细胞比容。
FG(g/L) PRV(mPa·s) HC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9 4.57±1.09 3.36±0.62* 2.09±0.11 1.91±0.21* 0.51±0.06 0.39±0.04*试验组 69 4.52±1.10 2.83±0.71* 2.08±0.16 1.63±0.19* 0.52±0.04 0.25±0.03*t 值 0.268 4.671 0.428 8.213 1.521 23.259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组别 例数
中医认为,痰湿中阻型眩晕症由感受外邪、情志不畅、体虚年高、劳倦、饮食不节等引起,其可致使风痰上扰,历代名医均认为该病与“痰”密切相关,治疗应着重于化痰消淤,定眩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中丹参、鸡血藤活血祛瘀,造血补血;泽泻、薏苡仁健脾祛湿,利水消肿,清热排脓;生白术燥湿利水,健脾益气;法半夏止咳平喘,燥湿化痰;厚朴健脾消气;佩兰、滑石清暑解表,芳香化湿;天麻祛风通络,息风止痉;防风养血补血;茯苓利水健脾;全方共奏活血化瘀,健脾祛湿,利水消肿,清热排脓,祛风通络,补血益气之功效[7-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对照组降低,试验组患者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血液收缩期最大流速均较对照组升高,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改善痰湿中阻型眩晕症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提高血流动力学水平。FG水平升高可使血栓形成,其水平上升可影响PRV,致使PRV水平上升,HCT水平上升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液流动速度变慢,血管受阻,影响正常功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法半夏中生物碱能够降低全血黏度,抑制红细胞聚集,具有抗凝作用;丹参中的丹参素可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通[9-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浆FG、PRV及HCT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改善痰湿中阻型眩晕症患者血液流变学。
综上,半夏白术天麻汤可改善痰湿中阻型眩晕症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提高血流动力学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提升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