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小丽 谢雯婷 林 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福州 3600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类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坏死,常见临床症状有持续而剧烈的胸骨疼痛,休息及常规药物不能缓解,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1-2]。目前临床上的常用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正常生活。有研究认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家庭护理,不仅能够降低病发率,还可弥补常规护理模式的不足,解决患者及家属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护理质量[3-4]。时机理论下的家庭护理模式,分阶段对患者展开护理,不仅可控制病情,还能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整体护理效果。本研究选取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探讨时机理论下家庭护理模式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50 例。入选标准:(1)肾脏功能正常;(2)听力障碍者;(3)无重大传染性疾病。排除标准:(1)意识模糊,无法正常沟通;(2)免疫功能异常者;(3)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者。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家庭护理模式,具体为:(1)护理人员全方位了解患者情况,对疾病禁忌事项牢记清楚。(2)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向患者介绍疾病所用治疗方法、目的。(3)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开导患者,防止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产生。(4)向患者及家属讲述疾病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其禁止剧烈运动等。
1.2.2 观察组另外给予是理论下的家庭护理模式,具体为:(1)成立专业的护理小组,由3 名主管护师、2 名护士组成。(2)在时机理论指导下,划分为5 个护理阶段,策划每个阶段的护理内容,定时对护理人员及患者家属进行护理内容培训。护理方案为:①诊断期:患者确诊后,护理人员及时和医生沟通交流,并告知患者家属疾病进展情况,向其介绍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所用到的药物、护理措施和医院、病房的环境,消除其因陌生环境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围术期: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相关情况、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手术结束后,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保证水分及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合理,按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活动四肢等运动,并给予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指导,如卧床休养时间、肢体运动等,护理人员可进行示范。③出院前准备:在患者出院前2-3d,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述出院后的治疗信息,详细讲述药物的用法用量、禁止事项、复诊时间等,告知其进行复诊的必要性。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居家康复护理计划,可与患者家属交换联系方式,以便患者发生意外状况时及时进行指导。对患者家属给予鼓励、肯定,增强其责任心与自信心。④调整期:患者出院1-2 周内,护理人员可进行上门随访,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地康复训练,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电话、微信沟通,以便及时解决患者遇到的意外状况。⑤调整期:患者出院3-5 个月内,每3 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程度,给予远程康复指导。
(1)家属感受:采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评分,量表有10 个条目,每个条目赋值1-5 分,无明显负担:<20,轻度负担:20-29 分;中度负担:30-39分,重度负担:40-50 分。
(2)家属照顾能力:采用照顾能力测量表(FCTI)进行评价,包括处理个人情绪、评估家人及社区资源及调整生活以满足照顾患者需求等5 个分量表,25 个条目,总分50 分,分值越高,照顾能力越差。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2.0 软件,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对比行χ2检验,计量表示方法为±s,组间对比行t检验,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患者家属总接受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感受比较 [n(%)]
出院时,两组患者家属照顾能力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4 个月后,观察组上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家属照顾能力比较(±s,分)
表3 两组家属照顾能力比较(±s,分)
项目时应照顾角色应变及提供协助处理个人情绪评估家人及社会资源调整生活及满足照顾患者需求总分时间出院时出院4 个月后出院时出院4 个月后出院时出院4 个月后出院时出院4 个月后出院时出院4 个月后出院时出院4 个月后观察组(n=50)3.13±0.26 0.87±0.23 2.43±1.07 0.79±0.24 2.33±0.46 1.11±0.21 2.73±0.65 0.85±0.22 2.83±0.25 0.66±0.21 13.24±1.77 5.62±1.32对照组(n=50)3.22±0.21 0.98±0.25 2.54±1.11 0.91±0.33 2.48±0.38 1.29±0.17 2.67±0.57 0.97±0.30 2.77±0.30 0.78±0.35 13.56±1.68 6.72±1.44 t 值1.904 2.290 0.505 2.080 1.778 4.711 0.491 2.281 1.086 2.079 0.927 3.982 P 值0.060 0.024 0.615 0.040 0.079<0.001 0.625 0.025 0.280 0.040 0.356<0.001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起病快,致死率较高,患者发病时,家属往往不能立即转换角色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另外大部分患者度过急性期后,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导致患者不能正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质量[5-6]。且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来控制病情,给患者身心均带来了巨大压力。而对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可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加强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以便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护理[7-8]。目前常用的家庭护理模式,不能从各个阶段对患者进行护理,降低了整体护理效果。有研究认为,时机理论下家庭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家属的护理能力,提高整体效果[9-10]。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家属总接受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时机理论下家庭护理模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接受程度更高。时机理论下家庭护理模式首先成立护理小组,保证护理工作的专业性,从侧面提高护理效果。另外根据患者病情,将整个护理过程分为5 个阶段,根据患者每个阶段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指导患者家属去执行,对患者家属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可提高其家属照顾能力,表2、3 中观察组家属照顾能力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证实了这一点。另外因进行分阶段护理,制定各阶段的护理计划,分阶段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护理,提高患者家属的护理能力[11-12]。而对患者而言,家属是其最熟悉、亲近的人,让家属进行护理,不仅能够减轻经济负担,而且可提高计划执行效率[13-14]。另外对这家属进行各阶段的康复训练指导,让其对患者进行护理,较少患者家属因护理能力不足产生烦躁情绪,提高患者家属的接受程度。
综上所述,时机理论下的家庭护理,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家属的照顾能力,护理效果理想,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