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欣(西安医学院)
随着高校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的买方市场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逐步确立,这是由于高校的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环节都要求大量的物资设备供给。换言之,高校的招标采购工作有助于实现自身的稳定与健康发展。然而,高校自行招标采购的周期较短,面临风险较多,而如何规避这一系列风险变成当今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高校有物资设备采购需求部门的主导任务是在前期调研项目、对项目的具体参数进行提供。可是,常常由于一系列因素(经费到期或项目紧急等),需求部门缺少调研的充足时间,常常简单电话询问之后即提供需求文件,造成供应商投标产品面临较大的价格和质量差异性,从而较难获得满意的中标产品。二是需求部门对某企业的产品存在倾向性,太过仔细地设置相应的参数,进而造成招标文件技术参数具有排他性和倾向性的特点,轻则造成项目的流标现象,重则导致被投诉的风险,从而对项目的采购进度形成不利影响。
一是不科学地执行评分标准。在制作招标文件或评标定标上应用最低价评价法虽然可行,然而,其会存在价廉质低的现象。近年来人们更加倾向综合评分法的应用,然而,其较易忽视评分内容的有关规定,像是把供应商的区域、资本能力、规模实力等充当评比项,要么要求提供与招标项目毫无关系的质量认证书等,即刻意区分对待供应商。二是没有执行政府的相关采购政策。政府采购明确了应推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以及激励购置环保节能产品。可是,高校常常担忧相关企业的产品质量差、合同履约风险大等,从而对有关的政策进行了回避。
在审查供应商资格中,采购人具备主导作用,高校招标采购管理人员需要落实项目的资格审查工作。然而,有些情况下一个项目存在很多家报名供应商,采购人难以迅速完善地审核所有供应商的资质,常常只是一味地查验是不是具备完整的资料信息,没有审核内容的真实性。
一般来讲,高校自行招标采购部门可以根据相关要求建立评标委员会来评审项目,高校的领导、行政部门负责人、学科负责人常为评标小组主要组成成员,尽管他们较为熟悉项目情况,可是不熟悉招投标评审的规则,评标时常常为了给学校节省预算,尽可能地降低价格,太过倾斜于报价最低的投标单位,如此表面公开的招标过程,实际上难以实现真正的公正和公平。
作为高校自行招标采购的最后一个环节,验收是验证招标采购效果的根本所在,其显得至关重要。可是,高校大都面临“轻视验收和重视采购”的观念[1],感觉验收工作不重要,往往走走形式,认为合同签订结束并且供货完成后整个招标采购工作就结束了。
实现标准化流程的规范是招标采购工作的核心与重点,这样可以使自行招标采购形成一致的系统化管理模式,确保招标采购的透明性、公开性、标准性、流程性。基于标准流程下,招标采购工作的可行性与规范性提升,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系数。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标准化的流程,例如制定自行招标采购制度及其有关的执行细则,确定招标文件的内容、格式等,保障在自行招标采购时能够跟实际的流程相对接,真正结合标准化流程进行招标采购,以及认真根据标准化流程开展开标、评标等工作,从而保障高校自行招标采购跟相关法规体系相符合,切实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2],最终使高校自行招标采购工作极大程度上规避一系列风险因素。
想要有效执行监管措施,需要分离执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保障所有的自行招标采购活动都处在双向监管下。高校可以组建自主的监管小组,部门领导为小组长,对高校自行招标采购行为进行统一监管,并且搭建信息交流中心,在该中心实时反馈自行招标采购活动进展,提供信息便于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高校在监管招标采购项目时需构建关于资产管理活动或职能部门工作者的规范化监管机制,且实时吸取高校内部组织人员的建议或意见,着重监测业务活动形成的权责问题。并且,部门工作者需辨认执行行为跟管理行为间形成的误差,探究问题形成因素,倘若管理过程存在漏洞,那么需要核查相关管理工作者,明确出现问题的采购环节。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对招标采购活动进行审查,科学监管资金流向,针对已得到中标资格的单位设计有效的预算规划,且在履约过程中,确保实现同比的投入和产出状态。除此之外,财务部门需对资金的占比进行严厉审核,记录资金拨款的去向,保障单位的供货能够实现高校的实际发展需要。当监管小组接收信息举报的情况下需辨认信息的真伪,再查证违纪违法行为,且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在项目招标采购的整个运行流程中需要渗透全程监督的思想,无论是前期调研、招标采购、合同签订,还是最后拨付款项等[3],在资金流动的整体环节中要求很多部门在管理工作中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全程监督的招标采购模式。一是搞好自行招标采购之前的监督。例如采购一批教学设备,监管小组需审核一系列资料,对设备的应用年限进行查验,再结合教学发展的要求制定有关的招标采购方案。针对采购预算来讲,需制定资金规划下的一系列采购活动的基本标准,防止基本标准下超越预算支出资金的现象,确保采购行为落实的完善。针对采购立项来讲,监管小组需审核采购规划,验证一系列采购活动的可操作性,且比较预期规划和采购报告中的具体规定,从而保障采购活动实现高校的实际发展需要。二是搞好自行招标采购过程中的监督。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验证供应商所提供投标文件是不是跟招标文件的要求相符合。并且需要核对高校资金预算超出项目实际支出的问题,检验自行招标采购活动是不是跟预算的基本要求相符合。监管工作者在审核招标文件时需遵循公正和公平的原则,避免设置的采购内容对某个投标单位有倾向性。在审核投标单位资质的情况下需查验单位是不是有不良记录以及其营业资质等,并且分析上个周期单位的财务状况等经营信息。当然,还需要监督评标工作者的专业性及其是不是跟投标单位存在私下的联系等,以确保招标流程整体的公平。三是搞好自行招标采购的事后监督。监管工作者核对招标文件清单跟实际货物,并且核对物资的规格、质量等,在完成检查后向责任人交付并签字。
高校为了实现自行招标采购工作的完善完备、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应设置专家评标会审环节。因为每一次招标采购的内容并非完全一致,所以要求结合采购项目的具体内容选择专家评委,设置专家评委会小组。专家评委会小组需反复核对自行招标采购的内容、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等进行评标,同时应确保招标采购活动结果切实落实专家的意见或建议。倘若校内专家不了解某一次的招标采购活动内容,可以外请校外专家,以使专家评委小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升,确保招标采购结果的有效性。并且,专家评委会小组也需要接受高校监督小组的监督,以及做好保密工作,以使评标的合理性、保密性水平提升。
针对高校一些工作者的验收走形式现象,高校自行招标采购的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培训活动,让相关工作者把握我国采购的规范性要求、法规制度等,尤其是履约验收方面的专业内容,真正转变“轻视验收和重视采购”的观念。在进行验收时如果发现不符合采购合同的内容,那么应明确问题在何处,如供应商存在责任,则责令其限期改正,采购者也能够依法追究故意拖延或拒不整改的供应商的责任。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高校自行招标采购缺少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不规范编制招标文件、资格审查不力、评标缺乏公正性、验收观念较弱等风险,需要实施规范标准流程和全程监督、健全监管机制、设置专家评标会审环节、增强履约验收的观念等风险规避措施。只有如此,才可以确保高校自行招标采购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