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建 林利君(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享经济理念的提出对整合资源、配置要素起到积极作用。共享经济本质内涵是集互助性、共享性及时效性为一体的业态形成,能有效保障受众群体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切身利益,因此,这一创新性概念的提出与区域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趋同性,两者间深度融合,全面展现了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效,诠释了大众群体对身体健康和价值导向的不懈追求,更加契合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战略目标[1]。简而言之,在共享经济引领下构建高效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是实现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强劲驱动力。结合体育产业发展形势变化,若社会群体能够高度重视共享经济与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融合机制的建立,切实提高创新力度,增强体育产业资源整合配置效能,势必为区域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基于此,构建科学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应将共享经济优势资源和信息要素有效融入其中,给予体育产业发展足够支持。
实践证明:共享经济视域下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对促进文化交流、产业转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亦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要素。现阶段,共享经济与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重要性分析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融合机制构建对体育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随着大众群体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攀升,共享、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导致区域体育产业模式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大众群体参与体育经济形式整体呈现多元化,这为共享经济与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势必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借鉴的发展模式、行业标准规范、经济业态模式、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等多方面典型的做法。
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比如体育战略目标、思维意识、行为机制和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使得体育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日渐凸显,无形中会产生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2]。一般情况下,体育产业可分为本体产业、附属产业两种经济发展模式。本体产业主要包含体育培训、体育竞赛、体育文化等无形产业;而附属产业主要指体育产品销售、体票、文化旅游等,其在本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核心竞争力不足导致无法形成系统的行业标准和产业结构,结构失衡现象愈发出,影响着共享经济和区域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使得区域体育产业持续力无法有效衔接。
现阶段,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体育产品、物流配送、销售等环节连带企业、组织数量庞大,使得服务对象、市场定位、战略目标和受众群体具有显著性差异,加之共享经济多元化属性,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两极化发展态势,但随之也带来了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弊端,使体育产业资源未能形成有机整体,对相关产业评估、把控力度不足,必然会影响其稳定发展,从而降低区域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其次,共享经济理念和区域体育产业融合度低也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具体表现之一,市场定位不准、发展思路不明确,进而降低了产业经济效益。
服务标准是各行业领域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合适的尺度范围内,能够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优质的需求。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整体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供给服务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与此同时,站在体育产业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其附属产业类型多、涉及范围广,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科学合理的服务标准化体系是具有一定难度,这也是当前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根本任务。因此,体育产业服务标准化建设是组织内部人员结构优化、是迎合市场变化规律、是满足消费群体个性化需求的价值保障,能从最大程度上摒弃一系列不确定因素[4]。最后,服务标准化建设滞后与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机制密切相关,若无法形成高效的服务标准体系,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政府监管。
从消费方式、产品认知和战略目标等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共享经济与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是改革成效的关键所在。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产业定位,为最大程度上消除产业结构不均衡的情况,则需要重点聚焦内短板行业,整合优势资源,配置产品要素,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在国家政策方针和行业规范合理调控下,优先扶持短板附属行业,确保发挥共享经济理念的协调发展,实现利益共赢。其次,在商业模式、销售渠道、管理机制、优惠政策、融资方式、资源配置及整体规划方面应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重视市场经济和产品研发的内在逻辑关系,做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应以科学的空间布局作为支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范畴内,对产能过剩的体育产业及时淘汰,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知名品牌,确保区域产业形成规模化聚焦效应。此外,区域体育产业要切实提高研发力度,增强科技创新,对本体产业、附属产业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实行标准化经营与管理。最后,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资源开发、设施更新和产品销售为根本出发点,辅以健身娱乐、体育赛事、文旅表演等服务行业,因此,在大力发展本体行业的同时,创新附属产业发展模式,达成共享经济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协调发展的目标。
针对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融合度低的瓶颈因素,需高度重视潜能释放的平台的搭建,进而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利用。首先,以政府机构作为沟通交流的桥梁,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业机构的协调机制,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平台实现体育产业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利用,全面提高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信息化建设,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构建产品输出、用户体验、评价反馈、信息整合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潜能释放的平台,需注意,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切实加大信息技术创新力度,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全面提升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
共享经济之所以能够与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深度融合,得益于高效的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即通过设置门槛、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和共享机制等方式,加大体育产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力度。由此及彼,以共享经济理念为导向,加强服务标准化建设是急需解决的难点。当然,服务标准化建设应根据实际现状,把控主流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从区域产业规划、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为出发点,实行高效化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建设体育各行业服务标准体系,并将其作为一种监管、指导的强有力手段。其次,以管理机制创新、经营理念创新、运行方式创新、评价反馈机制创新为措施,明确服务标准化体系适用范围,加强体育产业顶层设计,实现分行业指导与管理。
综上所述,随着大众群体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参与体育经济的心理感知和行为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这为区域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现阶段,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愈发受到各参与主体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方针的宏观调控下,如何促进共享经济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深度融合机制,是当前所研究的重点。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产业结构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滞后等弊端日渐凸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亦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基于此,为全面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应立足于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的价值需求,坚持以共享经济理念为导向,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突破传统的制约瓶颈,加强体育产业顶层设计,全方位地实现区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