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引路 益友同行

2021-04-26 16:04郭齐智
中国学校体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体育器材研讨体育教师

郭齐智

我参加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已逾二十载,其间经历颇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感受颇深,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自身努力外,还需要良师引领、益友相伴。一路走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是我专业发展中的良师益友。

一、启蒙教学新思想,专业发展指方向

青年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寻求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有方向正确的引领,《中国学校体育》正是我专业发展进步的“引路人”。

2003年7月,我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被分配到皖北一所偏远的乡镇中学。我踌躇满志,期待着在体育教育教学上能干出一番事业,然而在报到的第1天,我就傻眼了……只见校园外的田野里,2支锈迹斑斑的篮球架呆呆地立在一人多高的草丛中——那就是操场,而全校的体育器材中仅有一个漏气的篮球。

上班后,由于没有器材很多体育项目难以开展,我就尽可能地上少用甚至不用器材的课,如广播体操、武术、短跑、长跑等内容,但时间长了学生也觉得乏味。怎样才能使学生们学到新的运动技能是当时最困扰我的难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我清楚地记得,2006年第3期杂志《新课程背景下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一文,作者针对当时一些中小学办学条件差、体育器材短缺的现实问题,详细说明了通过自制体育器材解决困难的办法,文中所列举的多种自制体育器材方法,令我耳目一新,同时使我困扰的器材短缺的难题也拨云见日,有了答案。

“没有器材我就自已做。”我的想法得到了校长的支持。说干就干,我计划先做“体操垫”和“海绵包”。我就地取材,用条纹塑料布缝成大小不等的袋状,然后再往袋中装上适量的麦草,这样,体操课必需的经济又实用的“体操垫”和田径项目中跳高跳远课上的“海绵包”就都有了。我把这些自制器材运用到课堂上,学生们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有了第1次成功的尝试,紧接着,我自制了跳高架,用砖头、水泥支成乒乓球台,不仅如此,我還发动学生自制跳绳、毽子、沙包……不到一个月,师生携手共自制10余种、近300件体育器材,基本满足了体育课的需要。

由于当时农村条件的限制,我没能订阅《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课余时间,我经常往返40公里去教研员办公室请教体育教育教学问题,除此之外,更是想利用这样的机会,尽可能地多阅读《中国学校体育》杂志。

对于杂志上的每篇文章,我都如获至宝一般,它们启迪我体育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激励我认真构思学校体育工作。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引导下,我陆续组织召开了学校首届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及大课间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增强了学生体质。每到课间操时间,校园里就响起体操音乐,原来沉寂的校园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区教育局教研室丁主任和体育教研员鹿老师还专程赶到学校调研,并召集几十所学校的校长、体育教师现场观摩听课,推广学校的体育活动经验。他们对自制体育器材、创新课堂教学条件的做法高度赞扬,对我不畏条件艰苦,开创性的工作态度给予肯定和赞许。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给我的指引,它启发了我的创新思维,使我在专业上有了新发展。从此,我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有了不解之缘。

二、传播课程改革新理念,转变思想助成长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始终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及时刊发国内专家的真知灼见,拓宽了体育教师的学科视野,丰富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

2007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城区中学任教。在这个新的教学环境里,我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而当时,国家推行体育课程已有一段时间,各种课程改革思想纷纷涌现,其中“快乐体育”最为流行。那时,我片面地认为“快乐”是体育课堂的主旋律,体育课堂上只要学生快乐就是“快乐体育”的体现。也是在那时,区里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我积极报名参赛。记得我设计的课例是《植树造林》,主题是学生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课的流程是劳动前动员(分组)—设计场地(模仿挖坑)—栽树(器材摆放)—护理(给树苗浇水)—林间游戏(各组自选活动)。当时,我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设计得很完美,可比赛结果让我感觉如晴天霹雳——三等奖并且是最后一名。我很困惑,也很不服气,第2天我就向参加评委工作的教研员鹿老师请教原因。他主要提出了2点意见:一是课的运动量太低,没有技能要求,并且分组活动乱而无序,他指出分组不是让学生自由活动,而是有组织地活动;二是建议我多读《中国学校体育》,尤其多看其中的优秀教学设计,领悟当前体育教育教学新理念。

返回学校后,我静下心来,进行了深刻反思,仔细查阅了多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文章,并做了详细的标注和笔记。在杂志文章的启发和自己的不断思考下,我明白了“快乐体育”并不是忽略运动技能、不重视运动强度。彻底改变我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认识的是《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7年第7期《小学体育课堂上的“放与收”》一文,作者生动地论述了体育课堂上集体学练与分组合作练习的方法,对分组学练的时机进行了详细说明,强调学生是课堂主体而教师要主导课堂。这些教学思想给了我新的启迪,让我的思想理念进一步得到更新和升级。后来,我参加国家、省、市级体育优质课比赛均获一等奖,期间还获得省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这些都与《中国学校体育》的正确引导分不开。

三、线上活动促交流,平台引领视野广

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体育教育教学的认识逐步加深,也有了一些学习交流的机会,但往往局限于本地区域,对体育发达地区的体育教育教学情况了解较少,因此我非常渴望有一个向外界同行学习交流的平台。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的一名安徽体育教师。在交流过程中,他了解到我的想法,就向我介绍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举办的“草根争鸣”“群英荟萃”等栏目的线上研讨参与方法和有关事宜,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与全国各地的体育工作者实时畅谈、交流思想、交换想法。我以前也了解过此类栏目,但没有重视更没有参与过,自此以后我积极参与每期“草根争鸣”话题研讨活动。在这个平台上,我聆听全国各地一线体育教师的心声,学习他们的先进教学经验,借鉴实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拓宽自身教育教学视野。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2个“第一次”。2014年,在参加“草根争鸣”总第76期话题研讨后,我的研讨总结《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的策略》在《中国学校体育》2014年第6期上发表。第一次发表文章,喜悦之情难以言表。由此也让我更加关注这一新型网络教研活动,并暗自激励自己,争取也能主持一期“草根争鸣”活动。在我的不断努力下,机会终于来了。2015年,我作为主持人第1次带领团队主持“草根争鸣”总第82期“体育教学中的微课制作”话题研讨活动,我对提纲进行了认真仔细的修改,并指导团队有序开展研讨活动,最终此次研讨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2个“第1次”给我的体育教师职业生涯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如今,我的团队已经主持了多期“草根争鸣”话题研讨活动,通过这个平台,使团队的每1名教师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更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这也使大家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人走得快,而一群人走得更远”的道理。同时,大家對《中国学校体育》搭建的这个平台心怀感恩。

四、指点写作有实效,提高能力作用强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就像一个战舰的平台,助力团队和个人展翅起飞、快速成长。目前我和团队教师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上共发表20余篇文章,还有多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获奖,这些成果提升了大家的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也见证了我们的专业发展之路。

然而写作的起步并不容易。大家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体育教师的写作能力是弱项。现实也是如此,许多体育教师不会写论文、怕写文章,有的教师上课、评课、议课合理准确,可一提起笔来就大脑空白,不知从哪儿下笔。对于写作,刚开始就算我不断努力尝试,也只能写出小文章,且质量不高。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翻阅多期《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以期能找到关于青年教师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的文章,最终我找到了答案。根据杂志上多篇文章的论述,我提炼了几条重要的观点:一是要阅读,特别是要阅读体育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全面的教法学法;二是要动手写,注意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地写,先写教学反思、计划总结、新闻稿件、教学案例等易于完成的文章,积累经验,然后再尝试写征稿栏目的稿件;三是要敢于投稿,如《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一线话题”栏目就是初期写作不错的方向。有了这些观点的指引,我心中充满了自信,写作的欲望逐渐增强。我积极动笔写作,经过不断努力,陆续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网研集锦”“教师教研”“教学研究”等栏目发表文章。现如今,《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已成为学校体育教研组及体育工作室团队必读必研的教学“工具书”。

40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引导和帮助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体育工作者走向专业发展进步之路,它及时传达我国不同阶段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为一线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给予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在此我向您表示真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卞红专.新课程背景下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J].中国学校体育,2006,25(3):32-34.

[2]王兴发.小学体育课堂上的“放与收”[J].中国学校体育,2007,26(7):69-70.

(本文为“庆祝《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创刊40周年系列活动之征文评比活动”一等奖文章)

猜你喜欢
体育器材研讨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计算机应用于体育器材管理的策略探究
智能化体育器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