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策略,使课堂完美收尾

2021-04-25 03:57陈效
教育界·A 2021年4期
关键词:策略小学语文

陈效

【摘要】课堂结尾指的是在新授即将结束时,教师采取各种方式对教学进行完美收尾。一堂优质的语文课,不仅需要先声夺人,而且需要完美收尾。精要、完善的结尾可以让教学更加韵味无穷,甚至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文章深入研究了小学语文课堂收尾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结尾;策略

结构合理、布局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在“序曲”阶段扣人心弦,而且要在“尾声”部分余音绕梁,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浑然一体,有始有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从语言文字开始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基本手段。很多教师很注重课前导入环节,但是忽略了课堂结尾的作用。因此,本文围绕小学语文课堂结尾策略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一、概括梳理,深化主旨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重视语文课堂的结尾,教学随意性强,讲到哪里,下课铃响了就在哪里歇的教学现状还很常见,常常给人虎头蛇尾、不严谨的感觉。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而且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课堂结尾,其中最常用的方式莫过于概括式结尾。所谓“概括式结尾”,顾名思义,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重难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的结尾形式。对知识进一步总结,既能强化学生对课程的印象,又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及主旨。这种结尾形式是语文教学中最为普及的一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观潮》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施向学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色,此举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观看这些丰富的视频与图片,学生仿佛站在钱塘江岸边,亲眼目睹了一年一次的盛会。在课堂结尾部分,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收尾:“钱塘江是浙江省境内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吴越文化的最大发源地。而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称得上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大自然地理奇观。提起观潮,其实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有描述,在宋代达到顶峰,距今已经2000多年。在观潮之日,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潮浪甚至可以掀至3~5米,潮差竟达9~10米。如今,钱塘江大潮依然是我国吴越地带最为壮观的景色,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作为我国的一大奇观,希望同学们将来有机会一览究竟,感受自然世界的奇妙与美好。”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立足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钱塘江大潮进行了简单概括,同时给学生补充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引领学生重新回顾了课文内容。如此教学,既能提高阅读效果,又能起到完美收尾的作用。

概括式结尾是语文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精炼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堂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概括式结尾是对所学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巩固和运用。精炼的概括式结尾是对新课堂内容的概括、深化,便于学生记忆,获得完整感受。

二、激情结尾,升华情感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万种情思,有的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切依恋,有的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眷恋。这些课文富含丰富、深刻的情感元素,对学生的心灵具有极强的触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如果采取太过平淡的方式收尾,不仅无法凸显课文的特色,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虎头蛇尾的感觉。笔者认为针对这类情感性较强的课文,教师需要采取更加具有激情的结尾形式,才能升华学生的情感。

例如,《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我”的母亲尽管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中,尽管家里条件再困难,母亲对“我”依然关爱有加,甚至省吃俭用也要给“我”买课外读物,展现了母爱的深刻和伟大,体现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不由自主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自己和母亲相处时的点点滴滴,想到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因此,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更加激情的方式进行收尾:“同学们,这个世界上最关心自己的人,永远是母亲。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的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每一位母亲都值得尊重,值得爱戴。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表现母爱的文章,我想肯定引起了你们的很多回忆。老师希望不论今后你们变成怎样的人,都要时刻谨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现在,让我们以一曲《母亲》进行收尾,在音乐声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深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文章的内容与特点,采取了更加具有情感性、激情性的收尾方式,甚至还运用了音乐资源渲染氛围。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语文秘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思维情绪,也使学生在感受文学作品的同时升华了情感。

三、扩展延伸,打开视野

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探索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应把兴趣引向课外活动,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语文阅读,丰富知识,拓宽眼界,提高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选自经典名著。鉴于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延伸式结尾形式进行课堂收尾。所谓“延伸式结尾”,是一种连接课内外阅讀的结尾形式。这种结尾形式具有一定的延展性,能够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关注迁移至对其他课外读物的关注上。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而且采取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精卫填海》是一篇经典神话故事,选自我国先秦时期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故事主要讲述了炎帝的女儿精卫一日在东海游玩,因为风暴袭来葬身海底。后来精卫怨气不散,化作了一种鸟,每天从山上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通过阅读文本,学生对精卫这一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认知。在《山海经》这部书中还有很多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记录着很多不知名的神怪之物,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在课堂结尾部分,教师可以采取延伸式结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精卫填海》,了解了一位很传奇的女性,也见识到了何为‘精卫鸟,感受到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你们想见识更多这样有趣的神话故事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老师为你推荐这部《山海经》,看看你们还能接触到多少神话故事。”这样收尾,很容易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精卫填海》的主要特点,向学生推荐了《山海经》这部著作。教师适度进行课堂延伸,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认知需求。在延伸活动中,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知识,根据自身兴趣特点,主动学习,在新的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扩展延伸的方式,既能收尾课堂,又能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埋下一个巧妙的伏笔,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開展讨论,升华思维

前文我们探讨了三种结尾形式,但是课堂结尾形式当然不局限于上述三种,另一种更加容易为人忽略,但是效果很好,就是讨论式结尾。所谓“讨论式结尾”,从字面可知,这种收尾形式更加具有争议性和开放性。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人的心理上存在一种“完形压强”,指的是看到不完满、不规则的形状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填补欲望。如果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研究,针对教学重难点提出具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互动欲望,将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例如,《落花生》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围绕着花生的好处进行了深入的议论,从而揭示出朴素的做人道理。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这篇课文具有争议的地方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互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落花生》这篇课文,作者许地山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做人要像花生一样,不能只图外表光鲜亮丽,要做一个务实有用的人。为了突出花生的品质,作者还列举了石榴、苹果等物进行对比。那么,你认可作者的观点吗?你觉得这样的观点还适合于当下的社会环境吗?为什么?老师希望课下你们可以和自己的小伙伴、同桌探讨这个话题,下节课咱们一起来分享。”这样的结尾既能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也能激发学生的互动交流,可谓一举两得。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文章内容与特点,选择了讨论式结尾。这种结尾方式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从而有利于深化教学的开展。

总而言之,课堂收尾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收尾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段学习的开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导入的艺术性,却忽略了结尾同样重要。本文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分析了概括式、激情式、延伸式以及讨论式四大结尾形式,旨在丰富语文教学,让课堂更加圆融、统一。

【参考文献】

李开忠.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B版,2014(01):60.

付跃红.单元整合新课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模式研究[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2(07):24-26.

猜你喜欢
策略小学语文
我的手机在哪?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