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萍
摘 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目标,更应该成为中国家庭所追求的家庭教育目标。对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能够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实践主要包括:构建书香家庭,打造学习型家庭,重视家风家训建设,加强家校合作。
关键词:中小学家庭;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5-0034-02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目标,更应该成为中国家庭所追求的家庭教育目标。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立德”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一对合格的父母、一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气氛,才能助力孩子更好地成人和成才。本文围绕“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理论及实践”展开研究,以期为中小学家庭教育提供相关借鉴与参考。
一、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理论研究
对于我们这个重视弘扬传统文化、推崇传统美德的国家来说,家庭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指做人的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也就是“立德树人”。所谓“立德树人”,就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通俗地讲,“德”表现为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孝敬父母等日常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的主角是家长,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从自己的行为习惯出发,自觉主动地成为孩子的老师。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阐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对父母不孝顺孩子的爷爷,吃饭不让爷爷上桌,而是让他端着碗到角落里自己吃。孩子就有样学样,提前给父母准备了一个小碗,说等父母老了也让他们用小碗在一边吃饭。这就是父母在生活中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要知道,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会被孩子深深地记在心里,成为他们心中“正确言行”的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特别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父母做人的行为是子女内在价值观和行为品格形成的最基本的内核,所以父母的日常行为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自觉主动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形成每个家庭特有的家风家训,让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是建设美好中国的必然要求。
二、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实践研究
1.构建书香家庭
书香家庭是我国很早就提倡的,也是良好家风的一种体现。在当今社会,电子科技飞速发展,许多孩子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年幼的孩子不能有效甄别纷繁网络信息的真假与对错,他们如果经常接触电子游戏,就容易沉迷在游戏中难以自拔。这时候,父母就要加以制止和引导,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阅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很适合家庭成员共同进行。在闲暇的周末时间,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交流,还能让孩子爱上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的魅力需要人们亲身實践才能深刻体会。书香家庭的建设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父母只有拿起书本阅读,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感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构建书香家庭,形成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2.打造学习型家庭
当代教育倡导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作为核心素养六大内涵之一的“文化基础”,强调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这意味着学生需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优异的学习品质,父母就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带领孩子一起学习,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家庭。比如,晚上放学后父母可以让孩子复述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孩子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让他们产生一种当小老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要认真倾听,还可以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后,家长可以帮助他们检查,看有没有认真地完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从家长的态度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在家长的鼓励下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水平,还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
3.重视家风家训建设
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只有具有良好的家风和家训,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将孩子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和对社会有用的人。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结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家风家训,比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出的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怀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之念,或本分做人,不为富动,尽职敬事,诚信待人……家风家训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家长长期以身作则,落实在行动上,不断地熏陶和教育子女,让子女终身受益。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他们会把自己从小就接触的并已经深深植根在心间、外化为言行举止的家风家训,再传承给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和发展,每个家庭就都会将自己良好的家风和文化发扬光大。而家风凝成国风,国风系于家风。勤奋正直的家风、风清气正的家风、爱国敬业的家风……汇聚起来便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国风。
4.加强家校合作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来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事情。所以,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社会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毕竟是专业的教育者,他们知道怎样教授学生知识,怎样教育学生做人,所以教师和学校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学校要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并积极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形成家校合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时候,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就是权威的象征,相比父母他们更加崇拜教师,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若遇到问题和麻烦,应及时与教师沟通,通过教师的力量来帮助孩子。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QQ等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教师可以将它们作为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及时通过它们与家长取得联系。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为家长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传递前沿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等,以便家长为孩子构建更加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結语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等,家长要利用自己良好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榜样,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责任重大,不仅要让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还要为孩子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发展提供精神与思想保障。家庭教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抓手,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为推进民生工程作出应有的贡献。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共同发力,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雷广华.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之根基[J].宁夏教育,2020(06).
[2]覃晟义.立德树人视域下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及其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0).
[3]傅国亮.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19(03).
[4]彭军.家风:立德树人永恒主题的研究与思考[J].学理论,2015(35).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Family Concerning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Xu Caiping
(Xiqu Middle School of Xiqu Town, Minqin County,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ducation,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s not only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the school, but also the goal of family education pursued by Chinese families.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body and mind. The practice of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mainly includes: building a scholarly family, building a learning famil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style and family precept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family; family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heory;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