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祚邦:中医科普有何现实意义?

2021-04-25 03:54张雅乔
商周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信赖西医科普

张雅乔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现存于世的,仍然具有比较强大生命力的载体。中医是中华文明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现在国家提倡文化自信,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中医这样的实实在在的载体。

关于中医在普通大众心里被认同和被信赖的程度,青岛出版社大众健康中心的编辑王秀辉有个观察:一般来说,一位中医身边的亲朋好友,会有了解中医的意愿。而对于更多人来说,更大的疑问可能在于,中医能治好病吗?

这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能够说明,人们对中医的不了解,成为了中医不被广泛认同和信赖的重要原因,如深圳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王祚邦多年临床所观察到的:你对患者讲“阴虚”“阳虚”“痰凝”“湿阻”,他一头雾水,因为他不知“阴阳”为何物。你若讲“缺碘”“缺钙”“尿酸增高”,他便点头称是,因为这些在课堂里“似曾相识”啊。

2020年8月,王祚邦所著的《中医是什么》一书在青岛出版社出版,这本通俗生动的科普图书,为普通大众揭开了中医神秘的面纱。

王秀辉是本书的责任编辑,第一次拿到本书的书稿时,即认定其很有价值,“中医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好并不容易。不仅需要自身熟稔整个中医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高屋建瓴的识力与表达能力。作者为此倾注了长期的努力,在这本书里把这种努力呈现得非常到位。”

他将这本书定位为“为广大零基础的读者上的一堂中医课”。当今不少人对中医自以为熟悉,实则认识模糊,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医药科普工作中时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甚至一些别有用心者将伪科学渗入其中。正因如此,更需要一个专业权威的领路人带读者回到原点,客观地向其介绍:中医是什么。

作为首届深圳市名中医,王祚邦将中医临床和中医科普有机结合,为读者搭建起了认识中医的“四梁八柱”。在他看来,任何一门科学若没有受众,其意义又何在?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医科普和中医文化传播工作意义重大。

借《中医是什么》一书入选2020年12月“中国好书”榜单的契机,《商周刊》记者专访了王祚邦,请他谈谈中医科普工作的现实意义。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中医科普文章的?写作初衷是什么?

王祚邦:我原来一直是临床医生,主要还是以临床看病和学术研究为主,所以之前写作过几本学术方面的书。2016年我退休之后,想到原来临床上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跟一些患者沟通、解释起病情来很费劲,便觉得向老百姓通俗地介绍中医,非常重要,于是在2017-2018年集中做了一些工作。

其实中医的科普并不一定比中医的科研意义更小,说不定意义更大,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要有受众,不然东西再好,没有人了解、没有人接受,那就无用武之地了。从这个角度来讲,科普文章的作用和意义并不亚于科研。

问:科普写作有什么特点?

王祚邦:这本书虽然没有多少深奥的东西,但既然是科普写作,我首先需要对这些知识、这些理论有一个梳理的过程。所谓科普,就是既要深入也要浅出,特别是要把那些看上去复杂的概念用浅显的道理或比喻说给大家听。要做到浅出,首先得深入,要对被阐述的事物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它的精髓、它的客观真相是什么,必须理解这些,才能浅显地、形象地把它阐释出来。

比如书中写到了中医的脉诊,号脉怎么就能感知到全身的病证呢?道理何在?我做了一个比喻:寸口的部位尽管不大,但仍可细分为寸、关、尺三部,三部之间虽然只有一个指头的距离差异,但它们分候的脏腑各不相同,这就好比我们在拉二胡时,上一个指头和下一个指头在琴弦上所按的位置不同,所发出的音阶也就不同。这样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就能很快地理解并记住了。

问:结合您平时看病问诊的观察,生活中真正了解中医、信赖中医的人,比例大不大?

王祚邦:应该说不大。现在的老百姓从小就对中医的哲学理论接触得很少,更多学的是现代科学的东西。那么你现在对他们讲“阴阳”,讲“五行”,講“痰湿”,他们原来在学校没接触过这些,就没有一个文化基础来接受。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中真正了解中医、信赖中医,这样的人群明显增多。

问: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王祚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医跟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这样一来,人们对中医有一个再认识,对中医的信赖度也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西医在过去一段时间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并且西医使用的抗生素、激素、手术等药物或方法,可以很有效地治疗一些急症。然而渐渐地,西医的副作用显现出来了,对很多病证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另外从疾病谱的角度来说,过去出现的病证多是急性病、传染病,针对这些病证,西医见效快;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急性病的比例下降,慢性病的比例升高,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也提高了,西医的治疗就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诉诸中医。

问:了解和信赖中医对老百姓来说有何裨益?

王祚邦:应该可以说,加深对中医的认识,老百姓的健康就多了一层实实在在的保护。中医治病有整体观念,它是从人体体质的角度、调动人体的积极因素来治疗疾病的,所以它没有那么明显的副作用,针对于疾病谱的变化,中医的方式更加适合。

现在有些疾病,西医建议手术治疗,好多病人做了手术之后,又跑来看中医。我跟他们说,一些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除非是急症,在决定手术之前,建议找中医好好咨询一下,也许中医有办法能让患者免挨一刀之苦,在一段时间里让症状消失,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问:您的从医经历是怎样的?

王祚邦:我在年轻的时候做了乡镇的赤脚医生,那时虽然没有经过正规的医学培训,但是懂一些西医的方式方法,主要从事血吸虫病的治疗。后来去了中医院校系统地学习了中医理论基础,毕业之后在临床上就一直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10年左右。而随着临床的经验不断增多,越来越感受到中医的作用和效果,不光针对慢性病,对一些急性病的治疗效果也很好,于是逐渐变成只用中医治疗。一般的看病问诊,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会跟病人解释这个病从中医的角度是怎么辨证的,从西医角度的诊断又是什么,治疗的话就用中医的方法。

问:您对中医和西医都有较深的研究,在您看来,中医和西医各自有什么特点?

王祚邦:西医是在解剖刀和显微镜下发展而来的医学,“还原论”是其主要的思维模式。即把复杂的整体分解为简单的基本单元,通过研究这些基本单元的性质,来推导出整体的性质。中医则讲究“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整体,各系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把它人为地切开来分析,反而看不清楚真相。

另一个方面,西医讲究的是规范,这不仅表现在明确的诊断标准方面,也表现在治疗用药的标准和急症抢救的措施方面。中医则讲究辨证论治,对同一个病,若不同的患者表现的证候不同,其治疗方案也许会差别很大,甚至会完全不同,中医称为“同病异治”。从这个角度来讲,就需要充分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

西医有其长处和短处,中医也有其长处和短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中医与西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补充。

问:现在越来越多地提倡中医的推广和复兴,中医科普和中医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在哪里?

王祚邦:这个重要性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

从大的方面来讲,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现存于世的,仍然具有比较强大生命力的载体。中医是中华文明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现在国家提倡文化自信,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中医这样的实实在在的载体。

从小的方面来讲,老百姓能够尽早地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对提高人民大众的健康水平可以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中医的很多理念不但能对疾病治疗起到作用,对人们的日常保健、疾病预防也能起到作用。

问: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什么阻力?

王祚邦:阻力当然是多方面的了,应该说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外因方面,首先,西医在近百年来作为主流医学,肯定对人们的心理带来一些影响,与此同时,我們对中医的宣传做得还是不够。其次,现在很多人讨论中医是什么,究竟科不科学,他们用判断西医的标准来衡量中医,认为中医是迷信。但是我认为,我们目前定义科学的标准,不适合判断中医。这方面就还有待于相关专家来研究相关的理论,证实中医的科学性。还有一点,我们对中医的规范管理用的是西医的那一套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中医越来越西化,越来越失去自身的灵魂性的东西。

再从内因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医面临乏人乏术的境地。

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在临床上多数是中西医混用甚至以西医为主,这样一来,真正用中医来解决问题的人少之又少,跟老一辈那些传统中医当中的精锐人物更没法比,这是一个预警信号。现在培养出那么多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些还是硕士、博士生,但在临床看病的能力却差强人意,跟他们的学历不相匹配。这就说明了我们的中医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对《黄帝内经》这样的中医经典不够重视,基础的中医文化底蕴涉及不够多,只强调临床试验的数据,这样的要求看上去好像有道理,实际上跟中医的内涵和发展没有多大关系。

猜你喜欢
信赖西医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浅谈行政法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中国化
一种改进的自适应信赖域算法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