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04-25 03:48张燕公丕萍徐唯燊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海洋区域建设

张燕 公丕萍 徐唯燊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长期性重大举措,既要全国一盘棋谋篇布局,也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落好棋子,这对区域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时期,需要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引领作用,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机衔接起来,向我国多梯度增长、多样化发展的广阔纵深区域要动力,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高效、安全、韧性、有力的区域支撑。

一、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有条件的区域率先在畅通经济循环上取得新突破

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人力资本集中、科技水平高、制造能力强、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市场潜力大和改革开放条件好等综合优势,是我国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的重要承载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具备率先畅通经济循环的条件,应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勇担使命,发挥先行示范作用。

(一)三大动力源区域具备综合优势

从经济总量看,2019年三大动力源区域GDP达到43.6万亿元,以全国29.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44%的GDP,经济压舱石作用突出。

从创新投入看,2019年三大动力源区域研发经费(不含港澳)达到1.3万亿元,占全国58.5%,整体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形成强大的创新集聚效应。

从产业发展看,2019年三大动力源区域(不含港澳)三次产业比重为3.6:38.3:58.1,相对于全国7.1:39:53.9的结构,产业高级化趋势更为明显。2020年三大动力源区域共有世界500强企业98家,占全国73.7%,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持续发挥。

从对外贸易看,2019年三大动力源区域(不含港澳)货物出口总额达到11.85万亿元,占全国的68.7%,远高于GDP占全国的比重,外向型经济特征仍然显著。

从政策条件看,三大动力源区域在科技创新、对外开放、要素市场化等多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积累了一大批经验做法和有效模式,且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的深化推进,仍将释放重大政策红利。

(二)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动能示范

一是全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开路先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等,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优化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硬实力,增强科技创新自主性,引领建设科技强国。

二是全国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头雁。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在未来產业培育、实体经济发展方面的转化应用,形成一批国家级、世界级产业集群,切实壮大提升我国经济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新场景应用、新模式创造、新规则和新标准制定等方面提升软实力,增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头雁效应。

三是全国扩大内需的强劲动力。充分激发营商环境优、市场主体发育充分、经济发展效益好、居民消费水平高等方面的优势,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培育更多新投资增长点,瞄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扩大消费,繁荣消费经济,为全国扩大内需提供重要支撑。

四是联系国内国际市场的枢纽桥梁。充分发挥国际交往平台多、对外开放程度高、国际规则衔接好等开放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成为链接国内国际市场的枢纽桥梁,更好支持国内和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积极开拓对外开放合作新局面。

此外,海南自贸港建设顺利开局推进,2019年海南GDP达到5308.9亿元,以仅0.6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62%的GDP;城镇化率达59.23%,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处于加速期;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增强,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3:20.7:59.0,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加大。以自贸港政策制度体系建设为抓手,未来海南消费、投资和外贸增长潜力将持续增大,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门户枢纽,将有力服务支撑全国新发展格局构建。

二、增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功能

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覆盖南北方大部分区域,是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东中西部共同发展、提升东西双向对外开放的战略区域和大动脉,可以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战略空间依托。

(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在全国绿色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中占重要地位

从区域范围及规模看,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区域覆盖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大部分,集聚了相当规模的人口和经济。其中,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4%,2019年人口达到6.02亿,占全国43%,实现GDP到45.8万亿元,占全国46.2%;黄河流域涉及9省区,占全国国土面积37.2%,2019年人口达到4.22亿,占全国30%,实现GDP为24.7万亿元,占全国24.9%。

从绿色发展看,两大战略区域涉及生态功能突出,是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黄河流域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以长江、黄河母亲河为纽带,统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

从空间分布看,两大战略区域分置南北、均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区域范围内地区间技术梯度差异大、经济发展层次多、资源禀赋多样,是我国推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协同发展的战略区域。未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长江经济带及黄河流域可以有效串联国内产业供给及需求市场,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及高效配置,推动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从对外开放看,两大战略区域均具有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对接国际要素市场的条件。拥有贯穿东西的对外交通大动脉和完善的物流运输体系,既有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也有促进对外开放合作的纵深内陆。区域内布局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临空经济区、保税区、港口、口岸等各类型对外开放平台载体。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化实施,有利于更好衔接统筹“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提供新机遇。

(二)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动脉支撑

一是绿色发展的主动脉。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开辟了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的新境界,以母亲河长江、黄河为纽带,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全流域绿色发展,有利于促进实现国内经济绿色大循环,为国内大循环提供绿色发展支撑。

二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梯级联动发展的主动脉。以流域综合治理为纽带,推动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和技术梯度的地区要素交流和人口流动,有利于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循环联动,更好衔接畅通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地区之间的市场资源,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劲的动脉支撑。

三是东西双向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主动脉。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开放于一体,是我国全方位衔接国际市场的战略区域。黄河流域依托新亚欧大陆桥国际大通道,串联上中下游、统筹陆海,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协作的重要载体。促进国内国际市场对接,提高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水平,可打造成为贯穿东西、衔接南北、联通陆海、有效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对外开放大通道。

三、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大回旋空间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战略,协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激发区域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联动,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梯度高质量发展支撑。

(一)四大板块在全国消费、投资及外贸增长中各具特色和潜力

从消费能力看,东部地区保持领先位势,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2019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及人均消费分别达39435元、26795元,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8%、24%。而中西部地区收入及消费增长势头迅猛,2015—2019年中部地区人均收入及人均消费增速分别为9.0%、9.4%;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及人均消费增速分别为9.2%、8.5%,均高出全国平均增速。东北地区形成鲜明对比,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增长缓慢且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断拉大,至2019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2%、89%。

从投资潜力看,区域投资重点领域差异明显,总体保持强劲势头。2019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四大板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68.5%、56.8%、54.1%、63.2%,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仍在加速推进。东部地区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创新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有效投资不断扩大。2019年,东部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8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3%,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明显高于其他板块。此外,随着国内产业转移推进,未来各板块特别是东中部及西南地区产业投资潜力较大。

从外贸发展看,东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及东北地区外贸发展后劲强劲。2019年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为49.7%,明显高于中部(9.9%)、西部(13.5%)及东北地区(24.4%),东部地区服务贸易占全国比重超过80%。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西部及东北地区开放潜力被激发,叠加外贸基数小,外贸增长迅速,2015—2019年西部及东北地区外贸平均增速为11.4%、9.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5%)。随着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开放平台建设的推进,未来中西部数字贸易、运输、文化旅游、中医药及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发展潜力大。

(二)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多样化支撑

一是促进错位差异发展增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韧性。切实发挥东部地区在知识创新、未来产业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领先优势,中部地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枢纽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好等综合优势,西部地区绿色能源、文化旅游、生态功能、农业经济和向西开放等特色优势,东北地区装备制造、粮食保障、冰雪经济等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引导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新发展格局的韧性。

二是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促进跨区域链式互动。顺应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引导沿海发达地区总部企业将营销管理、技术、资金等环节转移扩散到中西部地区,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跨区域联动,促进区域错位协作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形成创新链式带动、产业网络协作的经济互动格局,确保不同地区都有获得新发展机会,增强国内经济循环畅通的粘合稳固性。

三是因地制宜形成消费投资外贸新增长点。由于不同区域板块发展重点、居民消费能力、市场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差异大,未来消费、投资和外贸增长点不盡相同。此外,涉及跨区域板块之间互联互通的重大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投资空间,这些都可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多样化的扩大内需、促进对外开放支撑。

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费、投资、外贸潜力大,将成为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的新动力源。2015—2019年,川渝人均收入及人均消费增速分别达9.5%、8.9%,高出全国0.9、0.7个百分点;区域内城市轨道、内河航道、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产业补链成群建设加快推进,各领域投资潜力巨大;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带动下,区域外向型经济体系正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性不断增强。

四、积极向海发展为新发展格局提供陆海统筹循环支撑

积极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空间从陆地向海洋延伸,以陆带海、以海促陆,统筹陆海资源要素配置,激发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拓展海上国际合作空间,为新发展格局提供蓝色空间新支撑。

(一)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

我国是海洋大国,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拥有1.8万多公里的大陆岸线,1.4万多公里的岛屿岸线,滩涂面积3.8万平方公里,海岛1.1万余个,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资源和战略利益。

从海洋经济看,我国海洋产业门类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建筑、海洋油气、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滨海旅游业等。2019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实现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9%,占沿海地区比重达到17.1%。海洋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5.3:45.9:48.8调整到2019年的4.2:35.8:60.0,海洋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

此外,深海、远洋和极地蕴藏着海洋发展更多未知领域,在深海探测试验、深海矿产和生物资源开发、远洋航运、远洋捕捞、远洋资源勘探开发、极地科考及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北极航道商业化利用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空间。显然,深海、远洋、极地是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新疆域,同样也能够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多新支撑。

(二)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广阔拓展空间

一是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聚焦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海水养殖与海洋生物技术、海水淡化、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快推进涉海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国产化进程,切实提升优势海洋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超前谋划海洋未来产业发展,积极拓展面向深海、远洋、极地等海洋未知领域,不断提高在全球海洋产业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增强海洋保障食物、能源和水资源安全能力。积极推动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构建海上能源安全保障供应体系。稳固海洋渔业生产能力,高标准建设海洋牧场,支持远洋渔业发展,保障安全丰富优质海产品供給。提高海水淡化综合利用水平,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将海水淡化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为国家水安全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提高陆海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加强沿海港口、内河港口及陆海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积极发展陆海多式联运,建设一批陆海交通枢纽,打造密切联系海洋、沿海、内陆的货物集散大平台,积极拓展开发国际航线和出海通道,为陆海经济联系、拓展海外经济通道提供互联互通设施保障。

四是扩大海上国际合作。加强政策沟通,促进海洋领域国际合作,服务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拓展海洋经济合作发展新空间,鼓励和引导企业抱团出海,参与建设境外产业园区,更好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积极参与维护国际和地区海洋秩序,着力维护拓展国家海洋权益,切实保障国家海洋安全。

(张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区域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公丕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区域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徐唯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区域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海洋区域建设
分割区域
寒露
擦桌子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区域发展篇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