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启圣 徐祖荫 李志新│文
1 湖北荆门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2 贵州省养蜂学会;3 湖北翔新中华蜂养殖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中蜂规模养殖场的发展,为了适应大规模蜂群的管理和转地大蜜源的利用,一些地方运用双王同巢产卵群组织强群生产,在管理上有些创新的做法,李志新蜂场便是一例,现总结其做法,供专业中蜂养殖场参考借鉴。
湖北省荆门钟祥市文集镇人李志新,曾经养过意蜂,后来转养中蜂。现有800群蜂,分三个场地摆放。其中一个蜂场定地饲养,位于文集镇,另外2个蜂场在附近县市小转地。钟祥当地蜜源条件好,主要有油菜、山花、女贞、乌桕、荆条、刺楸、盐肤木、栾树、枇杷等,为优势蜜源区。定地蜂场在控制不分蜂、基本不饲喂的情况下,可摇两次40波美度以上的成熟封盖蜜。第一次5月底至6月初,平均每群取蜜5kg左右,第二次9月中旬盐肤木花结束,平均每群取蜜不低于8kg,每群共取蜜13kg左右。小转地放蜂的蜂场分别在乌桕和荆条、刺楸和盐肤木、栾树花期各取一次蜜,前两次平均每群各取蜜10kg,后一次取蜜5kg,共取蜜25kg。
李志新养过意蜂,很多中蜂管理方法是借鉴意蜂管理的经验。他的管理方法有如下特点:
由于李师傅所在地蜜源条件好,小转地的蜂场也是赶大蜜源,为了提高蜂蜜产量,充分利用当地优渥的蜜源,李师傅就通过组织双王强群进行生产。
李师傅利用油菜花春繁,3月底4月初批量换王,全部换成新王。待新王产卵第一批子封盖后,将相邻的两群蜂就地直接合并组成双王群。合并时不用大闸板,把一群蜂连蜂带脾提到另一群的小隔板边放下,过几天把小隔板抽掉,两群蜂的蜂脾靠拢,一个两只蜂王在同一蜂群内产卵的双王群就组织好了。大流蜜期前也用这个方法将3群蜂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个有3只蜂王在同一蜂群内产卵的三王群。
图1 李志新蜂场的蜂箱排列
由于群内有两只王同时产卵,蜂群强。6脾蜂以上便能上继箱,巢继箱间不用隔王板,为防止蜂王上继箱产卵,继箱上除封盖子脾外,添加意蜂空脾贮蜜,采取上下各6~8脾的方式布巢。
组织双王群的目的是为了赶大蜜源,由于当地蜜源条件好,组成双王群后一直不拆分,这样一直维持到9月下旬最后一个蜜源(栾树花期)才撤下继箱。由于蜂群多,平常也没空检查是否一直是双王产卵。有一年观察,40个双王群,到第二年春繁时有38群变成了单王群。
李师傅能在一个蜂群内组织双王产卵,与当地优越的蜜源条件有关。据贵州养蜂员观察,他们也组织过这样的双王群,但蜜源条件不好,两王同巢产卵的时间最长不会超过3个月,要么分蜂,要么跑群或只剩1王。李师傅说6~7月份高温缺蜜期也有飞逃现象发生,往往是2只王一起飞逃。控制飞逃的办法就是巢内不缺蜜,巢门前要加装防逃片。
蜂群的摆放方式与规模化意蜂场相同,即分几个长条密集摆放,一个箱挨着一个箱。一是蜂群数量多,场地有限,二是方便管理,操作方便,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好分群并群。我们到他蜂场参观时,问他这样摆放会不会发生盗蜂?发生盗蜂怎么办?李师傅说:一是蜂种盗性弱;二是长期这么摆放,时间长了,相当于全场气味混同,蜂群也就适应了;三是全场蜂群内始终保留一些大蜜脾,饲料充足。他不开箱饲喂,喂蜜只是箱外集中饲喂,箱内只喂花粉。
图2 培训班学员参观李志新蜂场
李师傅饲喂的时间只在早春和晚秋。早春在大寒后一周,温度适宜时紧脾,先饲喂3天稀蜜水,然后喂发酵花粉。喂花粉时,花粉与蜂蜜按1∶3的比例搅拌均匀,密封发酵。发酵好的状态成稀糊状,灌入长的塑料袋中,打眼后裹上一层纱布,放在框梁上让蜜蜂取食。早春繁殖时注意不能加脾过快、过多。晚秋喂蜜时,在蜂场放置一个大的塑料盒,倒入稀薄蜜水(按1∶5~10的比例稀释),上面再放一些碎蜡渣。喂量按当天搬完为宜,这样能起到奖励和补饲的作用,在外界没有蜜源的时候蜜蜂有事可做,以免“无事生非”。这样做基本不会起盗蜂。
从李师傅养蜂的经验和手法看,显然是受到意蜂饲养技术的影响,有些方法似乎有悖于我们平常饲养中蜂的习惯和原则。应该指出的是,李师傅这样做在当地行得通,一是本人养蜂经验丰富,二是所在地蜜源条件非常优越,这是他采取上述措施成功的根本原因。如果当地蜜源条件不好,缺乏养蜂经验的新手不要轻易去效仿。
李师傅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全面认识中蜂的机会,了解到过去没有认识到中蜂的另一面,这对充分了解中蜂的生物学特性很有价值和帮助。比如说,李师傅打破了过去组织双王群的原则——王不见王(在不对蜂王手术处理的前提下),直接成功地组织两王甚至三王在同一蜂巢内和平共处,一起产卵。李师傅的实践丰富了中蜂的饲养方法,原来中蜂也可以像意蜂那么养,使我们对中蜂的特性和生产管理有了更进一步和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这方面来说,我们要感谢李师傅。
李师傅在蜂群管理上的做法是规模化蜂场批量管理,讲求的是整场控制,不拘泥于单个蜂群的精细管理,甚至有些做法很粗放,比如失王群或者弱群的管理,非生产季节的管理,秋冬季的管理,有些群都没有撤继箱,没有紧脾,在生产季来临前采取直接合并的方法。这种做法一是节省人工,二是可以批量管理大量蜂群。但在外界天气不好和蜜源不好时收不到蜜,风险相对较高(李师傅一年请人帮忙管理蜂场费用10万元),年成好时可年产蜂蜜10吨以上,销量有限造成蜂蜜积压,只能低价出售。为了解决产品销路问题,李师傅下一步将建立产品加工厂,注册自己的商标,组织蜂蜜外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