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中医院,江苏 兴化 225700)
中风偏瘫作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症,一旦中风后,患者容易出现口歪眼斜、流涎、偏瘫等不适症状,此时大多数患者自主生活能力较弱,存在失语等临床表现,对患者的实际生活、家庭等多个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增加患者的生活负担与精神压力[1]。为了提高中风偏瘫的临床治疗疗效,主要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干预,以期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为了进一步分析中风偏瘫患者接受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将选取72 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现将治疗过程与方法展开如下汇报。
通过电脑随机抽选的方式,选取2018 年10月至2019 年10 月接受某院中风偏瘫治疗的患者共计72 例,将其划分为参照组(36 例,传统西医治疗干预方法)与研究组(传统西医治疗联合针灸治疗干预方法)。其中,参照组中,男19 例,女17 例,年龄44~85 岁,平均(64.57±3.37)岁,病程1~14 个月,平均(7.54±2.41)个月,偏瘫部位:20 例为左侧偏瘫,16 例为右侧偏瘫;研究组中,男16 例,女20 例,年龄44~86 岁,平均(65.21±3.42)岁,病程1~13 个月,平均(7.21±2.36)个月,偏瘫部位:17 例为左侧偏瘫,19 例为右侧偏瘫。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譬如年龄、病程、性别、偏瘫部位等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 >0.05,可比形式具有可比性。
参照组利用传统西医治疗干预方法,对患者行营养神经细胞药物,加快患者脑组织功能的恢复,遵医嘱给予患者常见的神经内科药物,应用脑蛋白水解物60,联合施加胞二磷胆碱0.125~0.25g,每日一次,利用静脉滴注方式,持续治疗15 日[2]。研究组在此条件下接受针灸治疗干预方式,针对急性期患者,主要遵循醒脑开窍治疗原则,选择内关、神门、人中、尺泽、委中、三阴交等穴位,利用0.25×40 毫米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对于内关、尺泽、三阴交、委中等穴位利用提插泻方法,人中穴位针此项鼻中隔方向,利用雀啄泻方法,根据患者眼球湿润度。对于恢复期与后遗症期的患者,治疗主要以通督调神、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治疗原则,选择面部的上星穴、百会穴、印堂穴、风池穴、廉泉穴等部位;上肢选取肩前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合谷穴等;下肢选取环跳穴、血海穴、梁丘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等,针对上星透白会穴、印堂穴、风池穴等利用平补平泻的方式,面部其他穴位采用提插泻方法,上肢与下肢穴位均运用平补平泻方法与提插补法[3]。针刺留30 分钟后,选取2~3 组穴位和电针仪设备相互连接,运用持续波,刺激量以患者的承受能力为标准。针刺入后选取主穴实施温和灸,每次维持20 分钟,隔日1 次。针刺每日1 次,将10 日作为一个两次,休息5 日后在实施第2 疗程。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将其划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其中患者治疗后不适症状全部消失,生活自主能力恢复,不会对家庭造成影响表示为显效效果;患者治疗后不适症状有效改善,生活离不开家人的帮助表示为有效效果;患者治疗后病情没有任何改善表示为无效效果[4]。另外,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肢体功能独立性与运动性状况,肢体功能独立性应用FIM 量表进行评估,此量表中共有5 项认知性与13 项运动性内容,分值控制在18~126 分范围之内,评分越高,则说明肢体功能独立性越好[5]。肢体功能运动性利用简单式Fugl-Meyer 量表进行评估,分值以66 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说明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越好。同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运用SF-36 综合评估问卷,每项分值以100 分为满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品质越好。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7.22%,相较于参照组86.66%,组间对比P <0.05,证明差异性存在,详情如表1 所示。
治疗前两组的肢体功能独立性与运动性相差较小,不具备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指标相较于参照组明显较高,组间对比P <0.05,证明差异性存在,如表2 所示。
表1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情况(n,%)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情况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组间对比P <0.05,证明差异性存在,详情见表3 所示。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独立性与运动性评估情况(,分)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独立性与运动性评估情况(,分)
表3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分)
表3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分)
中风偏瘫作为临床较为多见的脑血管病症,有着较高的死亡概率与致残概率,发病机制是受到外感风邪的不利影响,促使机体静脉受阻,使患者出现脑出血、脑淤血等不适症状,诱发中风症状发生,一旦患有中风偏瘫症状,不但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还会使患者的经济压力与精神负担加重,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质[6]。中风后患者的病情状况较为复杂多变,患者血压循环障碍较为严重,并出现心火旺盛、气血上逆等临床表现,但是受血脑屏障的作用影响,利用单一的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针对脑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业内人士倡导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遵循通督调神、醒脑的治疗干预原则。在中医领域中,脑中风偏瘫的发病原因是颅内循环障碍,可选取适当穴位,发挥刺激作用,激活患者的元气,使患者颅脑中脉气失衡得到良好补充,达到清脑开窍的效果[7]。在脑中风偏瘫临床治疗中,利用针灸治疗方法,患者在刺针、留针的干预下,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强化患者体内行气的平稳性与顺畅性,促进患者血液循环,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尽早恢复健康,同时反作用于患者脑组织与神经系统当中,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此次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在中风偏瘫临床治疗中,利用针灸治疗干预方式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强化患者的生活品质,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