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2021-04-25 17:24段辉煌
科学家 2021年24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协同创新高职院校

摘要:从高职院校建设视角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充分剖析与揭示校行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构成要素有利益相关方、外围环境、调整机制等,其存在的问题校企动能不足、政策不完善、人员得不到有效保障、协同创新缺乏有效的动态调整机制。主要可以从优化系统外围环境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生态系统评价等四个方面来推动校行企合作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高职院校是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专业群建设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抓手,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制度设计,也是体现类型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生态系统概念自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后,被逐步应用到各个领域,这一理论近些年来,在国内教育界也被广泛提及。高职专业群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高职院校及专业群发展过程也是政校行企生各主体之间,与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具有多样性、协同性、自适应性等诸多生态学特征。协同创新就是以高职院校及专业群为主,联动利益相关各方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一种模式。从生态系统角度研究校行企的深度合作和高效协同创新,既有利于剖析与揭示校行企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找出解决高职院校专业群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中各种问题的办法,对提升专业群教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技术传承、科技创新都将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校行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校行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高职专业群的发展就如一个有机整体,一是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依赖、互相支撑;二是校行企协同创新这个整体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呈现出动态变化。类比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本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畴内,院校、行业协会、核心企业、其他企业、学生等利益相关方与所处的经济、社会、自然等外部环境之间通过复杂非线性机制的有机耦合而形成的复杂职教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产学研的协同创新是重点,通过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碰撞,形成更高效的流动方式。使各主体之间产生强劲的协同创新动力,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创新机制和合作机制。并促使各利益方,不断地进行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换,达成动态调整、共同成长,持续发展的状态。

(二)校行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1.利益相关方

专业群建设角度来看,院校、行业协会、企业(核心企业、其他企业)、学生等是构成校企合作生态系统的主体。院校、行业协会、核心企业、其他企业是系统中的最重要的参与者。其一,高职院校各专业(群)是为企业、行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输出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其二,行业协会是生态系统中的润滑剂,对协同创新有组织协调的作用。其三,企业是高职人才的主要使用单位,人才是否适合企业需求,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其中分核心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核心企业是专业群主要对接的职业岗位群的骨干用人单位,是用人主体;其他企业是专业群对应的辅助岗位,作为重要补充。其四,学生既是院校的培养对象、企业的需求主体,同时又是生态系统中各方利益关注的中心,他们对企业和院校的满意度也是衡量系统成效的重要标准。

2.调整机制

校行企协同创新是髙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满足各自发展需要的(如财力、物力、智力等)一种必然要求,但因为内外部的原因,协同性不好。一是各利益相关方所追求的侧重点不同,如学校追求社会效益为主,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为主,造成各主体步调不一致;二是,校行企协同创新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需要各利益方及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达成各主体与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协调一致,才能好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因此,校行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才能保障系统的平稳运行,如合作协议、协同创新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

3.外围环境

校行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优质运行,必须有良好外围环境的支持。影响校行企协同创新的外围环境因素一般有政策法规、社会制度、区域经济、行业文化、科技水平等,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运行,是校行企协同创新中必须考虑的因子,尽量做到发挥其有利因素,消除其负面因素,促进协同发展。

二、校行企协同创新生態系统的框架结构

高职校行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必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有内部调整机制的影响,也有外部环境因素,因此,需要从整体框架上厘清各影响因素间的结构和关系,进而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

从整体框架上来看,高职校行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可划分核心层、外围层、输出层等三个层次,相互作用。核心层包括两层:一是院校、行业协会、企业(核心企业、其他企业)、学生等主要利益相关方; 二是促成各利益相关方的协同创新机制等。外围层由影响校行企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社会制度、区域经济、行业文化、科技水平等外围环境因素构成。输出层主要是高职校行企协同创新的系统输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院校层面,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传承、社会声誉等;二是行业企业层面,对行业企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等。

三、校行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动能不足

在目前生态系统中,协同创新方面表现出协同性不好,动能不强的问题;企业普遍表现出不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少企业有这样的顾虑,一个高职院校同时与多个企业合作,企业之间又是竞争关系,如果自家企业将技术、资金、资源等投入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会容易存在企业机密泄露的风险;二是顾虑学校不能将企业追求的经济利益摆在第一位,对于院校的行政审批流程、股份制改造等政策存在担忧;三是企业方倾向于一揽子打包合作,将产学研合作中风险和成本不恰当地转嫁到高职院校,使得合作难以深入,所以动力不足。从学校层面上。一是自身的科研的重心在社会效益和职称评聘方面,而没有聚焦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上;二是院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很难完全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产学研各方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不足。

2.政策不完善

政策法规在生态系统的运行中作用十分明显,近些年各类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就是明证,但在深入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相关政策法规不成体系,造成推动不力。如在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税收上的制度不够完善;如各级政府在协同创新中的人事、考核等政策不明确的问题,很难调动积极性。

3.人员得不到有效保障

在合作中,发现不少行业协会因人员匮乏,在协调沟通校企之间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很难有足够的人力和精力落实到协同创新项目的推动中来;再就是企业和院校担任协同创新项目工作的也多为兼职,本身事务工作较多,也很难做到全力投入,所以造成推进效率不高,目标推进不力等情况,造成合作半途而废,协议很难落地执行等问题。

4.协同创新缺乏有效的动态调整机制

协同各利益相关方都是独立的组织机构,企业是营利组织,行业、院校为非营利组织,他们在合作的动机、目的、形式方面有较大差异,目前的系统中尚缺乏有效运行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造成行企校三方的协作很难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彰显不够。

三、校行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引导,优化系统外围环境

不断推进外围环境的优化。紧密围绕国家规划和相关政策,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和论证目前校行企协同创新中的关键问题,结合已有基础和经验,拟定出台促进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主要从协同创新政策法规的完善、税收政策的优化,以及协同创新中介服务机制的完善等方面着手,解决制约协同创新各方的政策瓶颈,促进生态系统外围环境优化。并进一步进行简政放权,充分给予高职院校经营管理自主权,促进学校及科研人员的动力增长。

(二)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不断完善协同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强化内部激励与外部驱动相结合,建立立体化的激励体系,充分激发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其中内部激励可以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种,通过两种激励做到双管齐下,根据不同主体的核心利益诉求的不同,采取灵活的激励措施,促进参与协同创新中各单位及个人的积极性,如加大校行企协同创新成果与职称评聘的关系,加大经济效益分配到个人的比重等,进而解决校企动能不足的问题。

(三)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持续发展

一是组建专门机构。不断创新高职办学体制与机制,成立由相關利益方组成的职教集团(联盟)、产业学院等组织机构,明确责、权、利,及利益分配机制,如明确行校企在机构中所占的股份,所应获得的收益。 二是形成资源共享。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都有各自的优势资源,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科研场地和人才优势,以及研发环境等优势,企业具有资金、项目和市场等优势,秉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协同创新的关键。三是明确责任共担。校行企三方应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处理协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责任共担,并对创新成果的实行利益共享,确保协同创新的可持续推进。四是突出成果共享。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各有所长,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程过中归纳的新理念、新知识,行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新工艺、新技术,要相互分享,实现全系列成果共享。

(四)完善生态系统评价,促进动态平衡

评价校行企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是保障动态平衡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开展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做到科学严谨、全面系统、横向可比、可操作性的评价原则。二是要做到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传播、科技生产的综合情况,实现动态平衡。三是要做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种方法是可以围绕校行企协同创新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形成政、行、企、校、生五方评价的生态系统评价体系。政、行、企、校、生是其中一级指标,剩下的二级指标可分为就业创业情况、税收增长、生产总值增加等。行的二级指标可分为企业吸引力增强、组织能力增强、指导能力增强等;企下的二级指标可分为企业竞争力提高、新技术(新材料)获取、员工满意度提升、人才吸引力、知识产权数等;校的二级指标可分为学校美誉誉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生的二级指标是满意度提升、专业忠诚度提高、初次就业率、薪资水平等。另一种方法是可以从协同创新投入、产出、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是否保持稳定的投入运作能力,协同创新投入是指生态系统中各主体间的相互投入,促进知识转移、吸收和利用等,从而促进校行企协同创新水平提高。是否具备良好的势能转化能力,查看在生态系统中表现出来的经济、技术等产出结果。是否具备良好的创新环境,观察对院校和行业、企业在人、财、物等创新资源投入情况。判断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参考文献:

[1]吴艳霞,李宇殊,梁志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开发研究,2020(06):15-23.DOI:10.13483/j.cnki.kfyj.2020.06.003.

[2]倪国爱,高天星,王丽萍,吴卫兵.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铜陵学院学报,2020,19(06):110-112+116.DOI:10. 16394/j.cnki.34-1258/z.2020.06.026.

[3]曹冉.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20.DOI:10.27107/d.cnki.ghbku.2020.000420.

[4]曹路苹,李峰,滕响林,郭韬.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及优化对策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0(08):9-15.DOI:10.19385/ j.cnki.1009-8119.2020.08.002.

[5]马媛.南阳市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研究[J].产业科技创新,2020,2(04):17-18.

[6]黎友焕,钟季良.国内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评述——内涵、运行机制与绩效[J].经济研究导刊,2020(02):55-60.

[7][1]赵叶,杨倩,雷亚萍.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运行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9):3-4.DOI:10.13768/j.cnki.cn11-3793/ f.2021.1905.

[2]安霞,曹方建,刘晓蓉.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J].冶金管理,2021(19):145-146.

[3]李海莉.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模式构建——评《产教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9):2819-2820.

[4]李雅琦,杨倩.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2):22-24.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1.12.007.

【段辉煌: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协同创新高职院校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