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霞 张 云
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病区,江苏海安 226600
误吸是指胃内容物受重力作用或因腹内压、胃内压增高,导致胃内容物逆流进入咽喉腔及气管内,未能及时咽下或吐出的食物误入气管内,吸入肺部,使患者受到更严重的伤害,临床上常采用30°半卧位预防误吸发生[1]。急诊留观室用于短期观察病情复杂患者,急诊留观患者误吸发生率较高[2-3]。一旦出现误吸,误吸物不能有效清除从而积存于肺内,容易导致严重肺部并发症[4]。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容易致使误吸的急诊留观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探索有效的误吸预防的护理模式是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颅脑损伤患者往往意识不清醒,误吸会使颅脑损伤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导致窒息甚至死亡。此外,老年冠心病患者以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需要插管治疗,若意识不清醒或肠胃蠕动缓慢也极易发生误吸,误吸事件一旦发生会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造成气道阻塞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呕血引起窒息的现象,其发生率均超过30%,严重危及患者生命[5]。警示安全标志是向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警示周围环境的危险情况,指导人们采取正确、有效、得力的措施,避免危险发生或对危险加以遏制[6]。因此,为探究急诊留观患者误吸安全护理措施,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对急诊留观患者采取警示安全标志的预防误吸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急诊室2016 年12 月—2017 年7 月收治的急诊留观患者194 例,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选取2016 年12 月—2017 年3 月收治的101 例患者为对照组,2017 年4 月—7 月收治的93 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53 例,女48 例;年龄(67.14±2.16)岁;颅脑损伤37 例,上消化道出血28 例,老年冠心病17 例,其他19 例。观察组男51 例,女42 例;年龄(64.18±4.18)岁;颅脑损伤48 例,上消化道出血23 例,老年冠心病12 例,其他10 例。纳入标准:①意识清楚,具有语言表达能力;②能自主经口进食;③生命体征稳定;④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表示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肺等脏器器官并发症威胁生命;②需要鼻饲辅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评估方法
①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逐步进行临床检查、3 次吞咽5 mL 水、3 次60 mL 水试验[7]。根据量表评分划分误吸风险等级:≤18 分为低风险,19~32 分为中风险,≥33 分为高风险。高风险患者留置胃管,从本研究中剔除。②VVST 评估方法:准备3 种稠度制剂,液体-水、糖浆稠度液体、布丁状稠度半固体,患者取坐起位,告知患者进食3 种稠度制剂,每种稠度制剂分别为5、10、20 mL,进食时先将其含在嘴里,听到护士指令后尽可能一次性吞下,进食前后让患者说出一个名字或短句,吞咽后询问患者咽部有无东西。③Freewater 自由饮水评估方法:准备30 mL 温开水,患者取坐起位,听到护士指令后将温开水喝下,观察所需的时间和呛咳状况。
1.2.2 护理方法
1.2.2.1 对照组 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相关的预防误吸宣教,内容包括:误吸发生的原因、后果、症状、预防方法及误吸发生后的急救、吞咽功能风险评估等。
1.2.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警示安全标志的护理干预。①警示牌的准备:设计遵循规范、醒目和美观原则的警示安全标志,采用双面形式,规格为20 cm×80 cm,材料为硬质塑料,标志牌双面“预防误吸”的字样均使用黑色加粗字体,并附相关误吸警示的漫画图片。每间急诊室放置3 个,其中窗口1 个、门口1 个、病床前1 个,护士于每天早上利用警示安全标志牌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误吸预防性相关知识,并针对性的向患者及其家属提问以往讲解过的误吸知识,并提醒患者家属如遇紧急情况,及时联系主管护士。②安全管理:对护士进行误吸安全教育,制订警示安全标志管理制度,要求全体护士掌握警示安全标志的使用方法及管理规范,其中针对的脑颅损伤患者和老年冠心病患者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重复教学和教学成果检测(如要求患者重复教授内容),保证患者完全掌握健康教育知识。③饮食安全:根据警示安全标志的饮食指导于每天早上对患者进行就餐的相关指导,并提醒患者进餐时细嚼慢咽,进餐不可过快过急,护士及家属进行监督,确保患者每口摄入食物量不超过20 mL[8],进餐时端坐于桌前,若感到吃力可选择半卧位,餐后温水漱口,使口腔残留物及时清除。④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防误吸吞咽功能训练[9-10],若患者吞咽功能较高(患者可以在2 次及以内不呛咳的咽下30 mL 冷开水),则于每天下午进行1 次吞咽功能训练,若患者吞咽功能较低(患者咽下30 mL 冷开水需要2 次以上,且频有呛咳发生),则于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进行1 次吞咽功能训练,以口腔组织及刺激咽部组织训练为主,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初学活动期间应禁食禁水暂停吞咽训练,患者出血接受3~4 d后,利用冷流食进行吞咽训练;颅脑损伤患者可以先进行面部肌肉尤其是吞咽相关肌肉按摩训练,进而利用少量水进行吞咽训练;老年冠心病患者可以先进行面部肌肉尤其是吞咽相关肌肉按摩训练辅以呼吸道训练,进而利用少量水进行吞咽训练。⑤进行定期检查:警示安全标志摆放是否正确、患者和家属对误吸知识的知晓率、护士能否将预防误吸安全管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1.3.1 两组患者误吸发生率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在急诊留观期间误吸发生情况,即患者在吞咽过程中食物、口腔内分泌物或胃食管反流物进入到声门以下的气管中。
1.3.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由医护人员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在急诊留观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1]。①窒息:由于反流物进入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②吸入性肺炎:吸入物质引起的肺化学性或合并细菌性炎症;③反流:患者自觉消化液逆流返回到食管、咽口部的现象。
1.3.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与家属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病区休养环境、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健康教育水平以及护理工作流程,共5 个项目,19 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不满意、比较满意、非常满意依次记0~3 分,总分57 分。<30 分为不满意,30~45 分为比较满意,>45 分为非常满意,经检测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39,具有较高可信度。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低误吸风险48 例,中误吸风险46 例,高误吸风险7 例;观察组低误吸风险38 例,中误吸风险49 例,高误吸风险6 例。
观察组患者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误吸发生率比较[例(%)]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例(%)]
警示安全标志是特殊制作的各种有针对性的警示记号[12],减少或避免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意外事件,是安全管理中具有较大影响的快捷方法[13-14]。警示安全标志有助于辅助医护人员的预防误吸护理,可减少或避免患者误吸情况的发生[15],同时提高患者及家属预防误吸的安全管理意识[16-17],纠正患者及其家属的不良生活习惯,确保预防性措施的顺利实施,从而可有效降低误吸发生率[18]。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误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析原因可能是警示安全标志的预防误吸护理干预,将急诊留观患者发生误吸的风险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结合饮食安全管理的护理保证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进食安全,并帮助患者建立可行的饮食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误吸的发生做到了细节阶段不忘警示、关键环节严格控制,达到促进患者安全的目的,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19-20];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分析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记录的不良反应往往与误吸息息相关,警示牌以生动形象的漫画形式向患者展现了安全警示,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断受到安全信息提示,从而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21],降低了患者的误吸发生率,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因误吸而产生的不良反应[22]。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分析原因可能是警示安全标志时加入了警示图片,加强了警示安全标志所传达的温馨,改善了病房环境,能够为患者提供一定程度的精神支持[23]。此外,生动形象的警示安全标志将传统的宣教融入人文关怀[24],护理人员利用警示安全标志可以更规范地为观察组患者提供护理支持,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接受了更多来自护理人员的关心和护理工作,可以更好地接受且不断复习相关安全教育知识,更加认可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因此提高了护理满意度[25]。
综上所述,警示安全标志能有效减少急诊留观患者的误吸发生情况,降低不良反映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