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磁刺激联合针灸穴位干预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1-04-24 12:49:50赵晓红任春会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廉泉饮水针灸

赵晓红 任春会

吞咽障碍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群及神经系统病变患者中的疾病,是因下颌、舌、软腭、咽喉及食管等器官结构或功能受损,难以安全、有效将食物输送至胃部,导致机体营养、水分摄入不足[1-2]。研究数据显示[3],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吞咽功能异常发生率为30%~40%,而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异常发生率约为29%~64%,且约15%的社区老年患者伴有吞咽障碍症状。相关研究显示[4],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与吞咽障碍具有明显关联性,且吞咽障碍越严重,则营养不良风险越大,故需积极采取相应康复护理措施,以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本研究探讨神经电磁刺激联合针灸穴位干预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及营养状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00例,纳入条件:符合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MRI检查确诊;首次发生脑梗死;伴有吞咽障碍,且洼田饮水试验评价为3级及以上;病情稳定,认知、沟通能力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病情不稳定或意识不清;伴有精神疾病;存在咽喉肿痛症状;耳廓处湿疹或溃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相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16 例;年龄:≤60岁12例,>60岁38例;病程:≤20 d 22例,>20d 28例 ;吞咽功能分级:Ⅲ级13例,Ⅳ级22例,Ⅴ级15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60岁14例,>60岁36例;病程:≤20d 24例,>20d 26例;吞咽功能分级:Ⅲ级12例,Ⅳ级26例,Ⅴ级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吞咽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治疗、心理护理、健康手册宣教、吞咽康复训练,其中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吞咽肌群训练、呼吸训练、摄食训练,每天2次,每次20~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神经电磁刺激联合针灸穴位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神经电磁刺激治疗

1.2.1.1 神经电刺激治疗 选择LK-1003B型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实施治疗,刺激强度为0~25 mA,频率为30~80 Hz,根据患者吞咽障碍分期确定治疗方案。

(1)口腔期:护理人员在口腔期患者舌骨上方水平放置通道1电极,共2个;面神经颊支放置通道2电极,共2个。

(2)咽期:护理人员在咽期患者舌骨上方水平放置通道1电极,共2个;在甲状软骨切迹正中线垂放通道2电极,共2个。

(3)食管期:在甲状软骨切迹正中线垂放通道1、通道2电极,共4个。护理人员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节刺激强度,并指导患者配合做吞咽动作,每次20~30 min,每天2次,每周5 d,连续治疗3~4周[5]。

1.2.1.2 外周磁刺激治疗 选择CCY-Ⅱ型磁刺激治疗仪,选用Y064型磁刺激线圈,将其置于舌骨上肌群,调节仪器参数:频率为20 Hz,输出波形为双向波,脉宽为340 μs,脉冲序列持续时长为2 s,间歇时长为28 s;刺激治疗时,询问患者感受据此调节磁刺激强度,以产生明显吞咽动作为佳,每次治疗输出脉冲序列共30个,时长10~20 min,每天2次,每周4 d,连续治疗3~4周[6]。

1.2.2 针灸穴位干预

1.2.2.1 针灸诊疗 主穴选取患者内关穴、人中穴及三阴交,配穴选取患者完骨穴、风池穴及廉泉穴。对两侧内关穴实施直刺,刺入深度0.5~1.0寸,而后捻转提插配合泻法,每次1 min;对人中穴位实施针刺,向鼻中隔方向斜刺,刺入深度0.3~0.5寸,以眼球湿润为佳;对三阴交穴实施针刺,沿胫骨内侧与皮肤45°斜刺,刺入深度1.0~1.5寸,以下肢抽动1~3次为宜;朝喉结方向对完骨穴、风池穴实施针刺,刺入深度2寸,并施加小幅高频捻转补法,每次1 min;朝舌根方向对廉泉穴实施针刺,刺入深度1.5寸,并施加提插泻法,每次1 min;每天20~30 min,每周4 d,连续治疗3周[7]。

1.2.2.2 穴位干预

(1)耳穴贴磁:指导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颈部保持中立位,选取耳廓穴位及区点,包括口、皮质下、脑干、咽喉等穴位或区点,采用75%的乙醇溶液清洁、消毒,选取耳穴磁贴贴于相应穴位处,两侧耳穴交替执行,每3 d更换1次磁贴[8]。

(2)穴位按摩:选取患者廉泉、天突、承浆、颊车、完骨5穴位,护理人员腕微屈,基于示指、中指指腹对穴位实施顺时针环旋摩动,逐渐增大按摩力度,促使按摩局部产生酸痛感,且在患者承受范围内,每穴位每次1~2 min,餐前30 min按摩,每天3次,连续干预1~2周[9]。

1.3 观察指标

(1)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护理干预2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测定吞咽功能,结合测试结果实施分级,Ⅰ级:5 s内可完成饮水,且无呛咳、停顿;Ⅱ级:能1次饮完,但饮水时间超过5 s,或分2次饮完,但无呛咳及停顿情况;Ⅲ级:可1次完成饮水,但伴有呛咳;Ⅳ级:分2次及以上完成饮水,但存在呛咳情况;Ⅴ级:出现多次呛咳,且未能全部饮完。根据分级判断吞咽功能恢复效果,包括治愈、恢复良好、恢复较差。治愈:吞咽障碍完全消失,且饮水试验为Ⅰ级;良好:吞咽障碍显著改善,且饮水试验为Ⅱ级;较差: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为Ⅲ级、Ⅳ级、Ⅴ级[10]。

(2)营养不良风险:护理干预2周后,采用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评价患者营养状态,包括体质指数(0~2分)、体重减轻(0~2分)、疾病导致进食量减少(0~2分)3方面,根据评价总分实施风险分级,如0分,则低风险;1分,则中等风险;2分及以上,则高风险,统计各级患者例数[11]。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营养不良风险比较

观察组患者营养不良风险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营养不良风险比较(例)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中的常见并发症,且易复发,研究数据显示[12],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复发率为30%~40%。脑梗死吞咽障碍是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吞咽障碍患者极易出现吸入性肺炎、肺部感染,甚至死亡[13]。

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神经电磁刺激联合针灸穴位干预,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营养不良风险低于对照组(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属于新型吞咽障碍刺激治疗技术,其通过对咽部肌肉实施低频电刺激,使外周神经去极化,可引起瘫痪肌肉产生收缩作用,增强神经突触活跃性,神经中枢受到刺激后,有助于重建、修复吞咽反射弧,防止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磁刺激属于无侵入性操作,电流通过线圈可形成磁场并对患处实施作用,能引起机体内部神经兴奋,促使舌骨上肌群产生收缩,进而促进咽期喉上抬,改善吞咽速度[14]。内关穴、人中穴有调神导气、醒脑开窍之功效,三阴交穴有调节阴阳、滋阴补肾的效用,完骨穴具有醒脑开窍、化瘀通络的功效,对内关穴、人中穴、完骨穴、风池穴实施针刺,能促进脑神经兴奋,进而改善吞咽功能[15]。耳穴贴磁可疏通经脉、调节气血,有助于改善机体吞咽神经支配,实现对吞咽反射弧的修复、重建,明显增强吞咽肌肌力,增强患者吞咽能力,减少呛咳、误吸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本研究针对廉泉、天突、承浆、颊车、完骨5穴位实施按摩,廉泉穴属任脉与阴维脉交会穴,可疏风通络、利咽开窍,天突穴有豁痰祛瘀效用,承浆穴有行气化痰通窍效用,颊车穴有调节气血、开关通络效用,完骨穴有清利头目、疏导水液效用,通过对以上穴位的按摩干预,可增强神经兴奋性,促进脑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有助于构建吞咽反射弧,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态。

综上所述,神经电刺激联合针灸穴位干预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营养状况。

猜你喜欢
廉泉饮水针灸
廉泉、吴芝瑛旧藏敦煌写经来源、真伪及流散考
敦煌研究(2023年6期)2024-01-04 03:49:24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探议廉泉穴※
廉泉致内藤湖南未刊书札
简易饮水鸟
军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 01:28:44
怎样做到科学饮水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防丢干伞饮水杯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