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做了一年公务员,从2016 年4 月 到2017 年4 月,这是《我在日本做公务员》这本书的基础。
但并非准确意义上的公务员,因为不是东瀛国籍,也没参加岛国的公务员考试,只是以公务员身份,有机会进入兵库县厅的国际交流课,从内而外地体验了日本的政府部门工作。
而说到这个机会,不得不提日本在30 年前,即1987 年启动、1992 年开始在中国首次实施的JET 项目。JET 是Japan Exchange and Teaching Programme 的首字母缩写,是日本地方自治体为推进地区的国际化聘请外国青年的项目,其参加者通过参与地区间的国际交流活动、在学校教授外语等工作,加强与地区间的各种形式的交流。
参加者的职业种类分为三种,在各地区从事国际交流活动的国际交流员(CIR),在小学、初中及高中从事外语指导的外语指导助手(ALT),以及在各地区从事国际体育交流活动的体育国际交流员(SEA)。
具体来看,来自英文圈国家的参加者多作为ALT,即英语外教被派往日本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只有少数作为CIR 在各级地方政府工作;而与此相对,来自非英文圈国家的参加者基本担任CIR,其中中国交流员占了相当大比重。现在,中国共有六十八位现任JET 青年,其中CIR 有六十三人,ALT 有五人。SEA 因技能的特殊要求是项目中的极少数存在。而无论工作类别如何,所有参加者均作为地方特殊公务员受雇于日本地方自治体,任期通常为一年,但聘用方与参加者达成一致时,也可续约,最多续约两次。
我没有续约而与同期外派的CIR 一起回国,大多数社会公募的中国CIR 则继续留在了自己的任职单位,为点滴中、日友好做着努力。
而这里的外派与社会公募是JET 项目在中国区的选拔方式。外派即通过中国外交部推荐参加招聘,多为各省市级对外办公室选派,也不乏各高校派遣的日语教师。社会招募即通过日本国驻华大使馆实施公开选拔,除具备要求的日语水平之外,也会从学历、工作经历等方面做综合考核。
当今年新一批JET 合格者已赴日开展新工作时,下一年度的选拔又将会在12 月初拉开帷幕,经过报名、书面审查、面试笔试等层层筛选,一批又一批怀着促进两国友好之理想的青年在JET的道路上交接着。
回想起当年拿到录用通知,看到派遣地为“兵库县”,还未能明白为何被派去了非任何一个“志愿派遣地”的地方。后来才清楚,CIR 的赴任地通常以两国友好城市为基准。因为兵库县与广东省和海南省是友好省,又恰好我来自广州,于是顺其自然地被分去了这个我当初还不太了解的县。日本的县厅相当于我们的省政府,从属于县厅的国际交流课,便相当于我们的对外办公室,负责与各地区的外事交流活动。
于是,在经过了北京和东京的短期培训后,期待与不安之中,我搭乘新干线到达神户,开启了一年的公务员之旅。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我习惯了国际交流课的工作。作为中国交流员,也是办公室里唯一的中国人,我主要负责与中国,尤其是兵库县的友好省——广东省和海南省的交流工作,接待访问团、协助外事活动、往来文件的翻译与校对等。这些工作让我切身体验了日本政府部门的工作环境,近距离感受了日本公务员的工作状态。日本政府部门大门随时对公众敞开,硬体设施普通,但人性化的理念,踏实认真地工作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我待了一年的办公室硬件并不华丽,甚至常常让人产生穿越回昭和年代的错觉,但工作气氛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频繁的会议与电话联系、高执行力、繁杂的细节,是至今记忆犹新的点滴。而每个同事都有自己的个性,但人人都一致呈现出日本人标准的勤勉与克制,这与他们娱乐时间表现出的活泼奔放截然不同。我时常像局外人一般,偶尔代入其中,偶尔跳脱其外,细细琢磨着我认识的每一个人,品味着日本人的有趣,以及日本文化的两面性。
办公室以外,我和澳大利亚、韩国、美国的交流员常被外派到兵库县内各地,做学校访问的交流活动,通过课堂讲座和手工活动,给学生介绍国外文化。因为这项工作,我有机会深入兵库县很多中小城市,跨越东西南北,不仅对兵库县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对日本的基础教育有了更多的认知。最震撼的莫过于其基础教育的平等化与国际化,体现在乡下学校基本配备同一个项目的AIT——英文母语外教,以保证英文教学水平,同时以外教和我们交流员为依托,策划各类国际活动,以开拓深山里的学生们的国际视野。这种做法并非少数,也不是刚刚兴起,而是持续了多年的普遍教育方式,很见效地让一代日本人在文化层面与世界先进体系无缝衔接,也诞生了很多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如今称之为软实力输出。
而每周一次的中文角教学工作,是另一个与日本人沟通的好场所。我的“学生”都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他们对中国感兴趣,因而来学习中文。从他们身上,我知道了日本人眼里的中国。我很重视这个工作,自己编排教学资料,希望通过有限的课堂时间,告诉他们中国真实的模样。一年里,我们常常以中国节日的名义聚餐,比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每次我也尽可能从国内带来粽子、月饼等食物应景,烘托节日气氛。回广州后,有中文角的学生来找我旅游,实地见到了我在教材里讲到的内容,她们很惊喜,也很满足。那一刻,我意识到,中日交流并不停留在某一个项目里、某一个场景里,而产生于每一次的跨文化交流中,而这正是我可以持续去做的事情。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还没有回味过来的时候,已经要踏上回国的航班。好在我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了这一年的工作、生活点滴,时至今日依然对那段时光记忆清晰,随时能想起兵库、神户的风景、美食、人文和故事。
而谈到我居住的城市——神户,它的好,我后知后觉。最初我只知道牛肉,来这里居住后,渐渐明白了当地人的骄傲。关西地区有一句话,在京都读书,在大阪赚钱,在神户居住。神户的宜居可窥一二。这里依山傍海,且山海就在城里;东、西人文交融,中华街和旧居留地仅一街之隔;美食丰富诱人,既有当天捕捞的新鲜海产,也有世界顶级的西式餐食;经济与文化并重,港口工业带蔚为壮观,各大展览馆也常年人流如织。
而兵库的魅力就在于既有神户这样的洋气城市,也保留了日本传统的人文历史。在神户的一年,我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兵库县,靠日本海的兵库北,陶艺之乡丹波,海鲜小镇明石,世界遗产姬路城,都是我流连忘返的地方,而宝塚歌剧团的表演,有马温泉的惬意,六甲山的夜景,几乎成了我向朋友介绍兵库的必备话题,每每如数家珍。
去神户工作前,我最喜欢的日本城市是京都,因为古都的韵味;工作结束后,我最喜欢的城市变成了神户。感情深只是一方面,它也的确很好,这个好有很大一部分因素在于生活节奏不紧不慢,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是每个人都享受其中的“生活”。
神户有家非常出名的面包房“サマーシュ”,早上七点一开门,客人们就陆续来买面包,开始一天的生活。通常到下午,面包就所剩无几。店主不会为了销量把自己逼到身体极限,每周还休息两天。我常常来这里买好吃的面包。主厨西川功晃在全日本都很出名,他每天都亲手制作每一个面包,对食品负责,对客人负责,也对自己的艺术品负责。通过这里,我又知道了神户很多好地方,日本料理店“幻斎”,芝士专门店“Fromagerie Miu”,西班牙餐厅“Ca sento”等,它们是我融入神户生活的媒介,也是我和神户人建立联系的交点。
无论Brunch 还是下午茶,大家愿意为了一块精致的蛋糕,一杯神清气爽的咖啡,放慢脚步,悠闲地相聚交谈。时光好美好慢,天空好近好蓝,定格成了我对神户难以磨灭的画面。
或许是这里的生活太美好,这里的人也总是温和友善。
办公室里,我和同事们相处愉悦,工作上相互帮助,偶尔闲谈,他们会教我很多关于日本关于神户的小知识。我和一位日本同事至今联系密切,她每次来广州出差我们都会见面,平时也常常网上向我请教不明白的小问题。
丰富的生活让我交到了一些好朋友,最感动的是健身房认识的吉田奶奶。她八十岁了,一个人生活,每天坚持去健身房的游泳池走一走。我和她偶尔在健身房遇到,闲聊几句,她时不时送我小礼物,如手作味增酱料、编制的手套帽子、杯垫等,我也常常给她各种点心作为回礼。健身房前台成了我们交换礼物的寄存处,也见证了我们的“忘年交”。
回国后的三年里,我和吉田奶奶仍旧保持书信往来,我也在广州重逢了来旅游的中文角“学生”,来出差的办公室同事,在香港见了转机的澳大利亚交流员,还有特意来找我的朋友们。故人相见,讲起神户的往事,恍若昨日。
在神户的时间太美妙,我忍不住想记录发生的一切,断断续续在网上更新,有幸被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的编辑看到。编辑说,写日本公务员题材的作品很少见,会是个有趣的选题。这对我来说实在是意外的惊喜,我写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日后可以整理成书。我想,这应该是神户给我带来的好运。
离开神户时,我得到了日本外务省颁发的“JET 绊大使”、兵库县政府颁发的“兵库县广东省友好亲善大使”的称号。虽然不在兵库县厅工作了,但每次在广州接待日本朋友,或者和国内朋友介绍兵库、神户的时候,我都感觉到,交流工作远没有到终点,这是我可以一辈子去做的事情。
这本《我在日本做公务员》是交流员工作的总结,是我宝贵的人生财富,也是中、日交流的小小桥梁。这次借出版的机会,向更多人介绍我眼中的兵库县、神户市,不失为一件好事。那些在日本感受的美好,我也想传递给更多人,希望大家去那里看一看、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