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科感染创面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

2021-04-23 06:48卢一华李素艺
中外医疗 2021年6期
关键词:引流术负压骨科

卢一华,李素艺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福建厦门 361021

骨科创伤面一般会造成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创伤面不易愈合,导致感染概率增大。 临床上一般采用置入引流管排出坏死组织、渗液和脓液等,达到引流的目的[1]。 但是该方法的弊端就是治疗时间太长,术后感染概率较大。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诞生于上世纪90年的德国, 治疗原理是用含有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的引流管对皮肤和软组织损伤的创伤面进行覆盖或者填充,然后利用生物半透膜封闭,把引流管接入负压吸引[2]。 这是一种处理创面和深部引流的新型方法,能够彻底去除创面的分泌物和坏死组织,在治疗各种难愈性创伤面的效果都十分显著,且治疗时间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治疗费用也相对较低,受到很多医生的青睐。 该研究通过对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期间收治的骨科创伤面感染患者120 例进行研究, 讨论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感染创伤面治疗中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科创伤面感染患者 120 例,男性65 例,女性55 例;年龄 21~75 岁,平均年龄(45.6±7.8)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化脓感染,上肢前臂感染28 例,骶尾部感染5例, 小腿感染33 例, 足踝部感染32 例, 大腿感染22例。随机把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和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同意实施,并且患者本人和家属对该次研究知情,自愿签订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开放式引流,给患者进行创伤面无菌清理,包括脓液、坏死组织等,在清理时若创伤面较大,则用引流条进行引流操作, 若创伤面较小则采用抗生素对感染部位进行处理,在1 周后进行复查,检查有无残留坏死组织,有残留害死组织则进行再次清理。

实验组: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做好创伤面无菌清理、肠胃道准备、抗生素准备等工作,用VSD 敷料覆盖住创伤面并且固定,封闭范围最好在3 cm 左右[3]。 调整患者创伤面位置,固定好引流管,保持引流不受压迫。连接负压并把负压值引流值调整为0.04~0.06 MPa,手术后持续引流时间为2 d,2 d 后可调整为每使用5 min间隔2 min 的方法,并持续引流10 d。 在引流1 周后去除创伤面敷料,若患者创伤面长出了新肉芽则进行创口缝合,若创伤面没有长出新肉芽则患上新的敷料继续引流,在此期间配合适量抗生素使用,减小感染概率[4]。

手术护理:①VSD 护理:保持负压压力在正常值域和良好的密闭性, 对创伤严重的患者可适当延长引流时间。 仔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流量和颜色等指标;②创伤面护理:VSD 敷料不需要每天更换,但要密切观察患处周围皮肤是否有变化; ③营养支持: 患者感染伤口,机体需要营养量大,需要对患者加大营养支持,护理人员加强对电解质和蛋白质等指标的观察,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补充高蛋白、高热量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患者体内营养和电解质水平的失衡。 同时对营养不良、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来讲,他们的创面愈合能力较差,要给予全身营养支持,改善营养状况,以达到增强机体细胞再生能力的目的,促进创伤面的愈合;④防止感染护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等情况,防止患者发炎、呼吸不畅、发热等;⑤疼痛护理:及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安慰鼓励和镇静药物结合的方式来消除患者疼痛, 必要时可适当降低负压值,缓解疼痛程度;⑥康复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局部肌肉锻炼, 锻炼情况和锻炼量视患者具体恢复情况而定,防止锻炼过度影响恢复情况,也要避免患者长期卧躺造成肌肉萎缩、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5];⑦心理护理:在进行手术前,充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该方法的优点, 在健康教育时要提醒患者在手术中需要注意到的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对心情焦虑和紧张的患者要及时沟通,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护理中注意事项:①随时观察VSD 敷料,防止敷料变干、变硬,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②在对敷料进行缝合时要保持周围清洁干净,并确保粘合性较好,防止敷料漏气;③对患者创伤面进行严密监控,观察VSD 是否给患者皮肤造成较大刺激,若出现皮肤刺激过大,则需要进行相关处理后再重新使用敷料[6];④纠正患者患处位置,保证引流管不受压迫,使引流通畅;⑤对VSD 引流管必须进行严密的无菌包扎,确保不会感染和漏液;⑥更换引流管时要先关闭负压吸引,避免内液回流;⑦对引流瓶进行严密监控, 若引流瓶内有红色液体出现则表示患处有出血情况,需要立即停止引流操作,进行止血处理;⑧对患者进行严密监视,做好生理盐水冲管预防堵管措施和压力调节, 避免出现堵塞或者压力过大给患者带来不适。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①观察两组护理总满意度;②观察患者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和创伤面愈合时间; ③观察两组在护理后的治疗总有效率,其中显效:治疗2 周后,患者创伤面痊愈;有效:治疗2 周后,患者创伤面积减少明显,周围皮肤完好,渗出物较少;无效:治疗2 周后,患者创面和分泌物减少不明显,甚至出现坏死组织需要二次清理。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总满意度为88.33%, 对照组总满意度为 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2.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和愈合时间对比

实验组疼痛评分小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和创口愈合时间也短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对比()

表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愈合时间对比()

组别 疼痛评分(分) 住院时间(d) 愈合时间(d)对照组(n=60)实验组(n=60)t 值P 值8.2±1.3 5.1±1.2 13.573<0.001 29.7±7.3 24.1±3.8 5.271<0.001 23.5±5.6 17.2±4.4 6.852<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67%,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3 讨论

负压封闭引流术能够长时间持续稳定提供负压,为患者创伤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有效减轻周围组织和创伤面的水肿情况,及时将渗出液和坏死组织排除,提高创伤面局部血液循环,避免感染发生[7]。 传统方法在治疗骨科感染创伤面时,缝合、引流更换敷料的时间太长,患处位置暴露较多,且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极易发生感染。 有资料显示,VSD 具有感染概率低和治愈率高这两个主要优点。 李德胜等[7]曾经研究表示,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治疗骨科感染面创伤的术后感染率为4%,且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5%,这对临床上治疗骨科感染创伤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8]。 次研究治疗有效率的对比上和李德胜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 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术的实验组患者显效率为46.67%, 总有效率高达91.67%; 而采用传统方式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显效率为36.67%,总有效率仅为71.67%。

在护理方面, 护理人员通过VSD 护理、 创伤面护理、营养护理、防感染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等方面,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改善患者营养和电解质均衡,增强新陈代谢能力,加强对敷料及敷料周围组织的观察和判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保持VSD 持续有效的吸引,缓解患者疼痛。 在VSD 护理时,通过对VSD 敷料的密切观察,防止敷料变干、变硬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对敷料进行缝合时及时清理周围的残留物,并确保粘合性较好,防止敷料漏气。 对患者创伤面进行严密监控,若出现敷料对皮肤刺激过大的情况,则立刻进行清洁处理, 重新评估VSD 成分对皮肤的刺激,并更换敷料。 纠正患者患处位置,保证引流管不受压迫,使引流通畅。 更换引流管时要先关闭负压吸引,避免内液回流。 对引流瓶进行严密监控,如出现出血情况则立刻停止引流操作,进行止血处理。 做好生理盐水冲管预防堵管措施和压力调节, 避免出现堵塞或者压力过大给患者带来不适。 以上护理手段通过与相应的治疗配合,促使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进一步提高了生活质量。

该研究中, 采用VSD 治疗的实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和创口愈合时间也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了VSD 技术能够加快创伤面愈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了感染率,这一结果和相关学者研究[6]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在治疗骨科感染创伤面时,能够有效改善创伤面周围组织环境,缩短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引流术负压骨科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早早孕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探讨
一种手术负压管路脚踏负压控制开关的研制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6年《实用骨科杂志》征订启事
蓝普锋RPC系列PLC在高层无负压供水系统中的应用
骨科术后应用镇痛泵的护理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