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文
【摘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拥有高度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意识及信仰和崇高道德追求的人才。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与“后备军”,他们的思想觉悟、法治意识、政治素养、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不仅决定其当下学习与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关乎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自觉肩负起培育学生道德素养的责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将德育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坚毅品质的磨砺、新时代品质的锤炼,使学生成长为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好青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德育;策略;
引言
目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存在片面性、形式化的问题,仍以传统思想为主导,缺乏合理的融入方法和组织手段,导致德育工作难见成效。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德育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一、从学情出发制订德育目标
学生是课堂实施的主要对象,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制订合理的德育目标和教学设计,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组织性,还使学生有目的地展开学习活动,确保德育知识的有效融入和充分掌握。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情入手,设计备课、明确目标,以贴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为原则,保证教学主体的有效参与和高效学习。如在《尊重他人》一课的教学中,本课以尊重他人为话题,对尊重的含义、如何尊重他人等内容进行学习,考虑到初中生的交际水平和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将“掌握尊重含义及原因”“学会关注他人、平等待人、换位思考等能力”“尊重他人意识,践行尊重理念”等作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将“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作为德育目标。同时,采取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剧表演等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尊重理念的认知程度,加强其心理体验。
二、从教材中发掘中华传统美德要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统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等综合因素进行科学编排,具有极高的参考、指导价值。因此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需要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讲解教材的同时,深入发掘中华传统美德要素,并应用相关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文化,使课堂教学在满足学生认知水平、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有效的教育、指导意义。例如在“诚信”内容的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商鞅变法中“商鞅立木”的典故,引导学生认识诚信对社会发展、法治建设、观念建设的重要性,并利用《狼来了》《烽火戏诸侯》等反面教材,引导学生对不同诚信行为的思考,引导学生对不同事实的发展进行深思,从而树立“诚信为本”的社会人生观。
三、注重细节讲授,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为例,笔者聚焦“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部分知识,引入“指尖政务APP”演示视频,简要呈现该APP所设置的功能模块、内容等,并要求学生思考:为何要构建服务型政府?这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何关系?政府的服务是否需要接受人民的监督?由此,通过案例引入及层层设问,使学生理解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由此可见,适度的细节分析与解读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国家荣誉感。
四、立足学生生活,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生活是真实的,生活是促进学生建立良好品德的土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要将德育作为根本任务,以贴近学生生活体验为途径,促进学生自主、全面成长。初中生活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我与同学、自我与教师、自我与父母的交往是重要话题。教师要由学生自我展开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从自我中体会公民的身份。教材所聚焦的生活场景为学生反观自我、体认现实创造了条件。从这些琐碎的生活情境中,引领学生关注自我与他人,帮助学生从生活中学会解放自我。例如,“学习新天地”一节中,可以指引学生正确看待初中生活,直面生活中的问题。
五、增强信息网络的传统美德引导
信息网络是现代社会绕不过去的重要社会活动,现代初中生使用信息网络的频率较高,因为信息网络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容易引起学生对信息网络的不良认知,以及在信息网络中的行为不端。因此现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加强信息网络的传统美德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网络语言解析中华传统美德内容,通过学生容易接受、认知的网络流行事物,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网络使用观念。例如在《国家利益至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热点中找到正确的国家观念,如“中印边境冲突”对牺牲的边境战士的评价,部分人员刻意吸引眼球,而采取污蔑、辱骂等方式发表意见,造成极不良的社会影响,教师还可以利用《唇亡齿寒》的典故,以及家、国、个人关系的传统道德典故,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如采用文天祥的事跡,说明“无国便无家,更没有谈论自我的条件”。
六、平等对待学生,放手课堂话语权
良好的德育操守不能凌驾于生活之外,学生是德育习得者,也是实践者。在课堂上,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给学生话语空间,围绕道德与价值观,倾听学生的想法、观点,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平等交流。例如,在学习“节奏与旋律”时,我们引入“填表”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梳理,并将之填写出来,写出所要承担的责任,鼓励学生展开分享与交流,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学生的话语权得到了保障,课堂成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舞台,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他人的心声中了解他人,学会沟通与谅解,从自我觉知、自我反思中树立良好的品行。
结束语
立德树人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基本要素也是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价值的必然选择。为此,教师需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积极探索德育与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在教学中首先发挥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为学生树立道德学习标杆与榜样,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及行为。
参考文献
[1]耿学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入德育教育浅谈[J].孩子天地,2020(6):170—173.
[2]韦福.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9):197.
[3]李明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方法浅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9(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