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 施泽波
【摘 要】本文基于时代背景和广西革命文化的地域特色,分析广西革命文化艺术再现的时代价值,结合具体的艺术再现案例,归纳和总结广西革命文化艺术再现的形式,论述广西革命文化的艺术再现策略: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文艺观;开展主题艺术创作活动;运用多媒体、多业态传播;立足校园,引导青少年学习广西革命文化。
【关键词】广西革命文化 艺术再现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47-0055-03
广西革命文化是广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捍卫边疆安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物质形态如革命战争时期遗留的各种革命文物、历史遗址、英烈故居以及后人修建的纪念碑、纪念馆等,精神形态如百色起义精神、湘江战役精神、革命英烈的传奇故事、红色艺术经典等。广西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长期担负着固边富民的革命重任,广西革命经历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初期的剿匪战争、改革开放初期的捍卫边疆安宁自卫还击战争、新时代固边富民等不同时期,广西革命文化历史久远、积淀深厚。
艺术再现就是艺术家用音乐、美术、舞蹈、建筑、摄影、书法、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表现在特定时期的重大革命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过程。以艺术再现的形式传承广西革命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可以彰显广西精神,为广西文艺创作提供真实素材,赓续广西红色基因,颂扬广西革命先烈英雄事迹。艺术再现以情感表达为基础,尊重历史,强调客观真实性。广西革命文化的艺术再现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讲述广西革命故事,激励广西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壮美广西,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一、广西革命文化艺术再现的时代价值
(一)彰显革命精神
广西革命文化的艺术再现可以反映不同时期党领导下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反映革命前辈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例如,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而催生遵义会议召开的是1934年发生在广西的湘江战役。如何铭记1934年中国共产党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呢?如何让后人了解红军为什么陷入绝境,怎样绝地反击、绝处逢生的呢?是艺术再现,包括绘画、雕塑、音乐等。电影《血战湘江》、红色动画电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电视剧《突围突围》《绝命后卫师》等,全景式艺术再现了“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湘江战役精神;红色雕塑再现了当年的红军战士奋不顾身,或英勇拼杀,或怒吼向前的光辉形象;油画《陈树湘》再现了“绝命后卫师”师长陈树湘为掩护红军主力渡江,身负重伤、不幸被俘,苏醒后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的英雄行为。通过艺术再现,回顾广西革命历程,探寻广西革命文化的产生原因和发展特点,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今后广西的改革开放,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新期盼。
(二)赓续广西红色基因
广西革命文化伴随广西红色基因的诞生和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继续前行的根和魂,“时代楷模”黄文秀就是长期接受革命老区红色精神的孕育而成长起来的。艺术再现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它以艺术的审美方式把握世界,认识广西革命的光辉历程。通过艺术再现,塑造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艺术形象,包括不同时期的重大革命事件,如梧州建党、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包括典型英雄人物,如黄日睽、韦拔群、陈树湘等,能够有效地把广西革命精神传递给民众,使民众在对文化艺术的享受和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和熏陶,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实现广西革命文化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的统一。例如,2020年10月红色动画电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在广西校园巡回放映,播放组足迹遍布南宁、桂林、柳州、钦州、河池等地的大中小学校,通过影视作品,弘扬湘江战役精神,让青年学生接受红色精神洗礼,传承红色基因。目前,广西仍有许多在革命历程中产生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遗址遗迹鲜为人知、尚待开发,广西的文艺工作者要在收集、整理、凝练广西革命文化资源上下大力气,从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宽的艺术视野,创作更多广西革命题材的文艺精品,赓续广西红色基因。
(三)颂扬广西革命先烈英雄事迹
为了铭记过去走过的路,艺术再现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方式。艺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反映。艺术来源于客观世界、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反映、再现过去的客观现实。一方面,艺术是凭借记忆表达客观内容,记忆是艺术的来源。当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表现艺术形象的时候,必须以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为原型,也就是說,艺术家的大脑会在记忆的存储中提取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形象。另一方面,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再现与认识的最好载体和最佳方式。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对某一具体事件、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使其形象更加丰富和典型,更容易唤起艺术作品受众大脑中的记忆,进而加深其对重大革命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再认识。例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广西文艺部门上演了原创红色话剧《忠诚》,用艺术表达方式再现了广西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事件及英雄楷模的光荣事迹,用艺术叙事方式讲述了坚持信仰的韦拔群、舍生取义的陈洪涛、断肠明志的陈树湘的英雄事迹,讴歌了英雄壮举、弘扬了赤子之心,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
二、广西革命文化艺术再现的形式
(一)广西革命文化的美术再现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因地理环境、文化观念、审美追求的不同而浩繁丰富。美术艺术再现就是通过美术作品赞美自然、讴歌劳动、崇尚理想,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人生追求以及价值取向。美术再现的各种经典艺术形象常常使人震撼而历久难忘。
广西革命美术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教育内容,不但反映了广西人民英勇斗争和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而且折射出坚定不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体现了广西各族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历史,是当代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例如,2013年9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的位于韦国清同志故里东兰县三石镇弄英村的壮乡将军纪念馆,陈列布展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源、图文资料,并运用影视场景再现、沙盘模型艺术设计、雕塑油画展示、多媒体演绎等手段,艺术形象地再现了革命前辈们波澜壮阔的一生。又如,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遗物,一张张旧照片,一件件精美的绘画、书法、雕塑作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桂林人民、在桂军民在抗战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再如,油画《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再现图》《湘江战役》以及纪念馆、革命遗址、革命先烈故居的雕塑等,都是广西革命文化重大历史事件艺术再现中的美术表达;广西艺术学院2018年10月举办的“红星照耀中国”—广西革命历史题材连环画、插画文献展,为广西革命文化美术再现展现了自己的专业担当。
(二)广西革命文化的音乐再现
音乐艺术再现是通过声音对某一具体事物或人物的情感表达。好的音乐可以让人听了过耳不忘,产生心灵的共鸣。列宁认为:“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武器。”广西革命文化通过音乐艺术形式来传播真理、宣传革命、鼓舞斗志,通过本地流行的山歌、民谣等形式反映广西革命文化,用“红歌”表达广西各族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军队,积极参加革命、建设、改革的朴素思想情感,具有很强的宣传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
在八桂大地的革命老区,承载广西革命文化的音乐资源非常丰富,传唱“红歌”非常普及,形式多样。例如,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发行的《百色起义红色歌曲赏析》,收集了大量百色起义红色歌曲,这些“红歌”采用民族化、大众化的语言,将广西各族民众喜闻乐见的山歌进行改编,把革命道理融入山歌中,赋予新的内涵在民间传唱,成为宣传革命、鼓舞斗志的强大武器。又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西各地纷纷开展“感党恩 跟党走”主题歌咏活动,赋予参与者和观众仪式感和神圣感,让人在歌声中感悟革命前辈的牺牲精神和家国情怀,让穿越时空的信仰之力薪火相传。
(三)广西革命文化的舞台表演艺术再现
舞台表演艺术再现是以特定革命事件为叙事内容,高度融合舞美、灯光、音乐、表演等艺术手法,用历史反映现实,以现实追忆历史,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例如,2019年3月上演的广西壮剧《百色起义》,用广西地方戏曲的独特艺术形式重温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动百色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峥嵘岁月;2019年10月上演的广西原创大型音乐剧《血色湘江》,在忠实于历史的前提下,融合歌剧、话剧、舞剧的不同艺术特点,把桂北民间音乐与交响乐相结合,在舞台上史诗般地演绎了湘江水畔的慷慨悲歌;2021年2月广西戏剧院和梧州市联合创排的壮剧《苍梧之约》,艺术再现鲜艳的党旗在广西革命文化的策源地—梧州高扬的风雨历程;2021年4月贵港市港南区排演的大型话剧《谭寿林》,再现广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后的波澜壮阔、“贵港好儿子”广西早期建党领导人谭寿林同志的革命斗争历程,等等。
(四)广西革命文化的影视艺术再现
影视艺术再现是通过影视作品,包括电影、纪录片、电视剧等,以艺术的形式还原、回顾重大革命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全过程,以情景再现的艺术方式填补部分历史资料的空白与缺失,唤醒、铭记人们对不同时期革命历程的共同记忆,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例如,再现百色起义光辉历程的影视作品丰富多彩,1989年的革命历史电影巨片《百色起义》、2009年11月央视播出的电视文献片《东兰出了个韦拔群》等,尤其是2010年出品的电视剧《红七军》,艺术地再现了这支英雄部队的诞生以及红七军不畏艰难、满怀胜利信心的战斗历程。又如,根据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领导抗战的历史,2013年拍摄十二集党史文献纪录片《八路军办事处》、2017年12月录制电视专题片《广西故事》,专门讲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丰功伟绩;2019年9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节目《共和国的广西印记》中,也用影视艺术形式再现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难忘往事。
三、广西革命文化艺术再现的策略
(一)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文艺观
文艺观即文艺思想,是对文艺现象的总的看法和主张。文艺工作者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文艺创作理念。广西革命文化的艺术再现作品,不管是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还是其他再现形式,重点在于回顾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体现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强化普遍性和大众化,弱化市场功能和经济效益。
文艺工作者要艺术再现广西革命文化,表现推动广西发展动力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就必须尊重历史,坚持正确的文艺观,深入一线,掌握更多的第一手素材,才能创作出精品力作。例如,大型音乐剧《血色湘江》的创作,组建近200人的创作演出团队,他们多次前往湘江战役发生地—广西桂林市兴安、全州、灌阳等县实地采风,历时近一年才打造出这部恢宏大气的史诗大剧。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中提高了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增强了艺术修养和道德情趣,他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牢记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全身心地学红军、演红军、做红军,力求将精品奉献给人们;演员们为了演好每一个角色,主动到军营进行封闭式排练,其中主演高鹏为更真实地再现陈树湘形象而减重30多斤。
(二)开展主题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家在开展主题创作活动中,一要立足广西革命文化沉淀下来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艺术创作规律,用艺术形式讲好广西革命文化故事;二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入生活,贴近人民,远离浮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挖掘反映广西革命文化的创作素材;三要多方联合、统筹安排,发挥艺术团体、艺术院校以及民间组织的优势,创作質量好、水平高、影响大的艺术精品,全力做好广西革命文化艺术再现的主题艺术创作。
广西革命文化的主题创作,要与广西共产党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的历史征程相一致,充分反映广西精神的历史轨迹和现实力量。例如,利用建党百年的关键节点、重大纪念节日开展重大建党题材的艺术创作活动,全景式、史诗性、立体化反映党在广西革命历史中的丰功伟绩。据《中国文化报》2021年1月19日报道,2020年广西有8部(件)作品入选全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包括壮剧《百色起义》和原创歌剧《血色湘江》等。
(三)运用多媒体、多业态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要创新广西革命文化传播方式,坚持艺术再现传播创新,根植广西革命文化,面向人民,激励人民,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新广西革命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让广西革命文化走进生活,走入人心,鼓舞后人。
一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开展广西优秀红色艺术作品展播活动。为了发挥艺术价值引领、凝神聚气的功能和作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期间,广西举办“壮美广西·网播天下”优秀作品推优展播活动,传播线上动画片、红色网络影视、“唱支山歌给党听”、广西“三月三”短视频等艺术作品,唱响讴歌广西革命文化的最强音,彰显音乐再现的艺术美和感染力。二是依托微博、抖音传播广西革命文化艺术作品。玩手机、刷微博是当今青少年学习、生活的常态,也是进行红色教育最普及、最有效的途径。2021年3月,南宁师范大学官方微博举办“南师陪你学党史”主题学习打卡活动,上传大量的革命故事、红色歌曲、经典影视作品、红色文学诗词等,打卡活动累计阅读量超280万,充分发挥线上互动平台作用,成功引导广大师生参与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三是建立广西革命文化艺术作品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分门别类收集、整理、储存广西革命文化艺术作品,为传播广西革命文化积累类型丰富、保存长远的广西革命文化艺术资源。
(四)立足校园,引导青少年学习广西革命文化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号召学校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广西革命文化,为青年学生创设线上免费听革命音乐、观看革命影视的条件和任务,使学生在重温红色革命歌曲、红色经典电影的过程中,了解广西革命文化,从内心崇敬英雄,进而学习革命先烈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和高尚品格。二是举办形式多样的与广西革命文化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大中小学校,依托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平台,采用传唱红色歌曲、观看革命题材影视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索广西革命文化、接受红色教育熏陶、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成长力量。例如,2021年寒假期间,广西师范大学举办了“党的歌声传万家”红歌传唱活动,即向身边人教唱广西经典红歌曲目、向身边人讲述广西革命故事,并通过“云录制”传唱视频,向建党100周年献礼,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成长力量,点燃时代精神火炬。
总而言之,通过美术、音乐、舞台表演、影视等艺术再现形式对重大历史题材进行表达,能够把革命文化“复活”,使人们学会珍惜、铭记、感恩。要想让广西革命文化历久弥新、永续传承,就必须发挥艺术再现的功能,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立足历史,将叙事方式和艺术表达相结合,增强革命文化的感染力,让学生接受熏陶和教育、客观地把握历史,才能更好地再现和传承革命文化。
注:广西艺术学院 2021 年研究生师生科研创作项目“广西革命文化艺术再现研究”(2021XJKY20)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 武(1963— ),男,汉族,广西容县人,硕士,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施泽波(1975— ),男,汉族,广西宾阳人,南宁市宾阳县高级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