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历史的美感: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刍论

2021-04-22 08:57徐君
成才之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历史课程审美教育

徐君

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这一动态生成的活动离不开历史审美教育的观照。文章通过思考初中历史课程中历史审美的概念,探讨现阶段初中历史审美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承担的使命,并提出对历史审美教育的些许展望。

关键词:历史课程;历史审美;审美教育;品味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0-0122-02

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一项培养学生逐步成为“完整的人”的动态生成过程,这一观点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广。基于此,初中历史课程致力成为“一门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充满趣味的学科”,它时刻提醒我们: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促其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名入职多年的中年教师,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心理,内化他们的审美情感,完善他们的审美品质的必要性,历史审美教育的真正落实是初中历史教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历史审美概念的认识

近年来,“历史审美”身着朦胧的外衣缓缓地走向基础教育的前沿。在史学理论范畴下,历史审美的概念一度成为人们热衷探究的话题。有学者认为历史审美就是把“历史作为客体审美对象予以美学审视和价值评判”,它是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文化氛围的发现和对美的评价。历史审美涵盖“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趣味”“审美思维”等内容,是除艺术审美、自然审美外的第三种审美形式,从属于较深层次的审美文化心理。

德国历史学家席勒认为“美可以成为一种手段,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绝对存在”。这位大师的审美教育观点颇为专业精深,却未免曲高和寡。毕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只有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并非是拥有良好理论素养的理论研究者。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并不需要刻意强化“历史审美”这一概念,也不需要去挖掘历史审美的宏伟构建过程。席勒提出的审美教育向我们传达了历史审美不是一个虚化缥缈的“乌托邦”:人对感性和人文性的认识要想实现统一并非空谈。

历史教育的现实功用得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十分明确的观照: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开阔人生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映照了席勒这位身兼历史学家和美学家双重身份的理论大家如此深刻的感悟,“只有审美的国度才能使社会成为现实,因为它通过个体的本性去实现整体的意志”。

二、历史审美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承担的使命

值得思索的是,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相对匮乏。思想庸俗化的泛滥,人性丑恶面的放大,利益冲突下价值的扭曲,人文精神及道德信仰的淡漠……物质生活的充实与精神生活的空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如此严峻的挑战下,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课程标准对7~9年级历史课程的性质,从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个角度做了细致规定。特别是“人文性”一栏“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再次对初中历史的审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如此,初中历史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上要求学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提高对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识别判断能力,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这又赋予了历史教学对人文主义以及对审美内涵的殷切关怀和崇高使命。教师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关注学生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心理。也就是说,在把历史审美作为一种教学行为的同时,反过来还要促成学生利用对“美”的认识去陶冶身心,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以德育人,以实现历史审美。用激励、愉悦、抚慰、感染、启迪等方式积极地传播历史教育的正能量。

三、历史课程审美教育实施的几点看法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尽管对历史审美教育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但笔者于此仅作为一次尝试,旨在引起各位教育同行的關注,望能抛砖引玉,以期共鸣。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育中渗透历史审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美是历史的重要因素,审美是历史课程的重要功能。那么,如何去渗透审美,实践历史审美教育?首先要让教材呈现历史之“美”。以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例,其中《兰亭集序》《蒙娜丽莎》等以图片为载体,展现了中外历史文化中的“美”,考虑到所处社会现实的差异,或许这种“美”不是人人认可,但至少直观地将历史之美刻画复原,为历史审美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然后,要让教师捕捉历史之“美”。在初中历史审美教育中,教师扮演的是传导者的角色,我们都知道历史人物不可再生,历史现象不会重演,必须借助历史审美的想象去“复原”,这就需要教师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语言表达向学生传递历史之美。例如,“西安事变”这段历史,它对于理解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自己编写课本剧,并在课堂上展示。在编写过程中,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锁定课本剧的主要角色为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宋美龄、宋子文等人,然后根据历史教材内容和相关材料编写了三幕戏:一是张学良在华清池从劝谏到哭谏蒋介石联合中共抗日;二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三是国共和谈和平处理西安事变。在具体表演中,学生注意模拟不同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动作,旁白注意在其中穿针引线,并适时点评。在编、演、看的过程中,学生更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及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通过课本剧的编演,学生们普遍收获很大:以演促读,以读促写,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合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历史之“美”。对于“美”的界定,人们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感悟历史的真谛,挖掘历史文化所蕴含的审美资源的过程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愉悦而向往的。初中学生拥有无限的可塑性,利用历史审美去培养他们的意志、信仰,提升他们的品格,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冷静下来,回到原点,重新审视历史课程的基础教育作用,重视初中历史对于学生品格的影响,关注历史审美对其精神和“历史之美”的正面传递,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建构民族的“历史美”意识,往往比历史学术单纯的理论意义更具魅力。教师要重视和强化“历史美”的意识,使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在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这是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朱永文.试论高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

[2]郑坤.历史教学加强审美教育的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02).

[3]陈小兰.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微[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

[4]张坤.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2).

[5]杨宝星,张群.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20).

[6]王海墘.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美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5).

猜你喜欢
历史课程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韩历史课程设置比较
谈高中课改下历史课程的构建
关于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程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