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庆玲
摘 要:高中历史知识复杂繁多,每个历史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影响以及历史意义等都需要学生了解与记忆,教师应追求历史课堂的高效性。文章以人教版“辛亥革命”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探讨“五步教学法”的应用,通过明确目标、梳理文章结构、思考教学内容、总结知识点以及应用巩固所学知识五个步骤具体阐述如何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五步教学法;辛亥革命;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0-0092-02
“教无定法”,即教师在遵循基本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的主要过程,采用“读、理、思、结、用”五步教学法开展教学。下面结合人教版历史教材中的“辛亥革命”进行相关研究。
一、“读”——明确教学目标,感知学习任务
在课程正式教授之前,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罗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即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自己读一读。读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这可以给学生学习后续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2)使学生掌握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的意义,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通过教学目标,学生就会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要从哪些方面来学习,然后结合教材内容,明确找到课程中的重点、难点。
二、“理”——梳理内容结构
“理”包括道理、理解与梳理,其中道理是教材中所讲的知识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而想要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而梳理内容结构则是理解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具体开展内容讲授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内容梳理,让学生把握住教材中几个部分的联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如在“辛亥革命”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小标题以及大体内容,梳理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有学生提出,第一个标题“武昌起义”阐述的是武昌起义的背景与主要过程,第二个标题“中华民国的成立”实际上就是武昌起义的结果,第三个部分则探讨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该生主要是从辛亥革命狭义的概念上进行了解读,造成其所梳理的内容结构不全面,没有看到辛亥革命的不足或局限性。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内容的结构并非一定要按照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析,可以打乱顺序重新进行安排。学生在探讨之后得出,“辛亥革命”大体上可以分为武昌起义的背景、武昌起义的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三部分,其中在过程中还要细分为爆发、高潮以及结果。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也不能单纯地分析其历史功绩,还应当看到其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经过这样的文章结构梳理,学生对辛亥革命就会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思”——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究
“思”指的是思维、思考,这是教学活动的难点,要让学生运用思维能力去思考与分析所要学习的内容。长期以来实施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让学生习惯了教师的“喂养”,对教师的“教”形成了严重的依赖。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根本不去动脑,将“死记硬背”当成了学习的法宝。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动脑思考并展开自主学习。
如在“辛亥革命”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问题创设,让学生展开探究并在此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问题:(1)为什么辛亥革命可以得到迅速的开展?(2)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果实会被袁世凯所篡夺?(这两个问题学生要自主探究。)(3)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说一说该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有何性质?又有什么意义呢?(4)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为它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但是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失败的。你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说一说自己的理由。(这两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竞赛的形式来开展学习,完成任务既快又好的小组可以获得教师的一个小奖励。教师通过这一方式不但顺利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自己去动脑思考问题,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的印象,教学效果较好。
四、“结”——师生合作对知识点进行总结
“结”指的是结果、总结,这一环节主要是看学生学习结果,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知识点总结的环节中,可以采用师生合作的形式,对内容框架、主要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及易考点进行提炼,使得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与完善。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归纳总结不一定非要教师进行操作,教师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生来实施。
例如在“辛亥革命”这一课中,在课程开始,教师就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梳理了结构。在归纳总结这一教学环节,板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板书来说一说每一项内容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各个部分之间有何关系,对于“辛亥革命”这一内容自己有哪些收获等。学生阐述过程中如有不完善之处,教师要及时提醒。实际上通过学生的总结,学生也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次复习,加深了对各个知识点的印象,这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历史知识
“用”指的是应用,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教师还应当注重这一环节的教学。应用是建立在对知识充分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之上的,然后再将这些知识应用在解决问题之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多教师也表示“用”这一环节,对学生而言就是拓展提升,通过课后练习、延伸学习等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用”的结果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再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用”,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考察学生。问题设置要遵循三大原则。第一,问题设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一定要包含一些基础知识内容,这是对全班学生的考察,可以了解学生基本功的掌握。第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除了基础知识内容之外,教师还需要设置一些复杂的、综合性的题型。不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还要锻炼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第三,设置灵活多样的问题,考察学生的历史知识应用能力,并非一定要通过笔试的形式,让学生口头回答,组织学生进行抢答甚至是辩论都可以。这一环节中不但要涉及课堂所学的所有知识点,还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设置问题进行考察。
六、结语
本文以“辛亥革命”为例,具体分析了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五步教学法。其中“读”的环节是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来制定的教学目标,而在剩余的“理、思、结、用”等四个环节中,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合作探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激发出来,势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雪梅.淺谈“五步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文理导航,2017(03).
[2]张敏.谈“五步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1(S2).
[3]涂英.浅谈“五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人教版《辛亥革命》教学案例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
[4]郭汉民.历史课程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