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念下融合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21-04-22 18:11黄厚江徐飞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共生

黄厚江 徐飞

【关键词】共生;融合课程;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1-0058-03

【作者简介】1.黄厚江,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江苏苏州,215200)执行总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徐飞,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江苏苏州,2152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

一、共生教育与教育改革趋势

“共生”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學领域,是指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的状态,后来逐渐被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其意义延伸为事物之间交互合作、互存互利的关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教育现代化阶段的教育新样态的八大基本理念: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不难发现,共生教育与这些理念高度契合,符合教育改革的趋势。

共生教育倡导主体共生,通过师师共生、师生共生、生生共生等方式,形成互动、互惠的学习场域,使师生个体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课程层面而言,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在成全课程的同时也被课程成全,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共生。

在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严重失衡的当下,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强调共生视域下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异质共存,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融。立德树人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中国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界定为“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品格与能力应融合共生,能力不能脱离道德品格而存在,同时道德品格对关键能力有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二者相互帮助、相辅相成。当然,共生教育的当代价值远不止以上所述,共生的哲学是基于关系的思维方式,共生教育通过协调诸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互动、互助中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二、共生理念引领下的融合课程的构建

在共生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以下简称“苏中附校”)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成长课程”(见图1):以国标课程为基础,以德行课程为先导,以延伸课程、活动课程为辅助,以融合课程为特色。融合课程,是苏中附校课程的重要特色与核心内容;融合课程,是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组织形态以及考评方式等的融合共生的校本课程。苏中附校的融合课程主要包括德智融合、学科融合与学段融合等内容。

1.德智融合。苏中附校借助主题教育、每周德行考核,以德启智;借助学科德育、每周学习评价,以智养德;以成长日记、自主空间为主要平台,以自理、自律、自省、自立为主要内容,引导自我教育,实现德智融合。

2.学科融合。学科融合可分学科内融合与学科间融合两类。学科内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向外延伸,实现该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整合融通。学科间融合,是指围绕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由多学科共同参与。学科间融合又分“1+1+1”和“1+N”两种类型,前者是多门学科共同参与,不分主次;后者是以某一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方式进行。

3.学段融合。苏中附校是一所K12式的学校,这就为小初衔接融通、初高衔接融通创造了便利条件。如语文专题读写、数学思维、原味英语等课程在六年级与初三年级实施时,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既符合了低学段的认知特点,又为学生升入高学段做好了学习准备。而这些课程都是苏中附校教师开发的具有原创意味的融合课程。

苏中附校的融合课程,变革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出现了多种新形式。

一是“一课多师”型。一节课不再是由一位教师教授,而是由多门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如苏中附校的一节电影赏析课《南极洲: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就由地理、生物、音乐三位教师共同执教,帮助学生从多学科的视角来观影。

二是“一师多科”型。一位教师不再只教一门学科,而是跨学科任教,甚至自己开发课程。如苏中附校孙栋梁博士,既任教生物,也任教初一理化先修、初二化学先修,先修课程内容全部由自己开发。

三是“一科多维”型。即便只教一门学科,也要力求体现融合特色。如苏中附校语文教师顾艳就采用了跨媒介的方式:在引导学生阅读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时,带着学生观看电影《海上钢琴师》,将小说阅读与影片观赏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借助不同媒介进行深度思考。

三、融合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路径

融合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课堂”这一主阵地外,还应有具校本特色的实施平台。苏中附校尝试摸索出以下这些平台。

1.以实践活动为平台。

苏中附校设计组织“行走秋太湖”融合课程活动,安排了以下活动:(1)登临渔洋山。要求在登山途中,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所遇见的植物。如果不认识该植物,可借助“形色”APP查询。搜集喜爱的植物标本,探究渔洋山的植被情况。(2)探秘林屋洞。测定洞内水的酸碱度,测量洞内石的密度,通过观察,推测地底大空洞的成因,在体验中推测古代穴居出现在南方地区的原因。(3)探询橘园。从生物学的角度探究橘园生态系统的组成,并向果农请教果树施肥的相关知识;再从语文的角度,从橘子里感悟人生哲理。(4)寻访古村落。在地图上标出古村落的三处地标并用文字作简单介绍,再探寻江南古村落符号景观元素。

“行走秋太湖”这一活动,融合了生物、地理、化学、历史、语文等多个学科元素,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2.以“全科阅读”为平台。

苏中附校推行“全科阅读”,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苏中附校初一上学期的阅读书目列举如下。

《莫砺锋教你读古诗》(莫砺锋)、《文言文启蒙读本》(杨振中)、《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保罗·科埃略)、《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呼兰河传》(萧红)、《俗世奇人》(冯骥才)、《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莫言)、《我与地坛》(史铁生)、《渔夫和他的灵魂》(王尔德)、《彼得·潘》(J.M.巴利)、《寻找安乐窝》(莫斯尔斯)、《霍莉的新朋友》(马丁·霍布斯)、《杰克的悠长夏天》(马丁·霍布斯)、《赤诚之心》(赫伯特·布卡塔)、《绿野仙踪》(莱曼·鲍姆)、《扎迪夺冠日》(马丁·霍布斯)、《大卫和超级神探》(马丁·霍布斯)、《聪明的妇人》(赫伯特·布卡塔)、《邮票上的数学故事》(郑英元)、《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课本上学不到的信息技术》(郑明达)、《小顾聊绘画》(顾孟劼)。

3.以影视欣赏为平台。

与“全科阅读”相似,苏中附校还推行了影视欣赏课程,电影由学科教师推荐并引导观影。有时一部电影,由多位学科教师指导观影。以下是苏中附校初一下学期师生共看的10部电影:《美丽人生》(语文)、《海上钢琴师》(语文)、《维度:数学漫步》(数学)、《守护者联盟》(英语)、《绿野仙踪》(英语)、《西南联大》(历史)、《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地理)、《企鹅群里有特务》(生物)、《化学史》(化学)、《辛德勒的名单》(音乐)。

4.以选修课程为平台。

苏中附校的选修课程既有科学类、人文类、艺体类等社团选修(如“魅力编程”“显微生物”“博物馆中的历史”“乐器合奏”等),也有选择性必修课程(如“看云识天气”“考古不是挖宝”等)。选修课程内容有的是该学科国标课程的延伸,有的是多学科的融合。选修课程的成果汇报,我们鼓励跨社团、跨学科融合会演,以表现性课程评价推动融合共生。

在具体实施中,苏中附校采用整体化、情境化、活动化、项目化等策略保障并实现融合课程的有效开展。

融合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倒逼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既需要立足本学科的教学阵地,又要不断拓展课程外延,构建更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融合课程。在学校融合课程的建设中,学科教师的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催生了一批优秀的课程成果,如“中学语文专题式读写共生的实践研究”被评为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在融合课程的实施中,学生的成长也是显著的,苏中附校的学生在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发挥出色,名列前茅。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牛津高中英语》课程实施中的异变研究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共生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素分析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剪纸教学”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