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于伟
摘要:以新课标为参照系,对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宇宙中的地球”这一专题做出静态难度的定量对比分析。在课程难度方面,四版教材都高于新课标。湘教版和鲁教版教材难度相对更为接近新课标,中图版教材难度远远高于新课标。根据分析结果,在课程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课程广度与课程深度来改变课程难度。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教材;课程难度;《宇宙中的地球》
课程难度是评价教材难度的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材编写的科学性与适用性。近年来,学界对地理教材多聚焦于框架结构、概念表述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也往往停留在活动数量、图像数量等表层对象,基于模型、有充分数据支撑的深层定量分析微乎其微。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四版高中地理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2019年,四版教材均做了全面修订。由于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理解不同,四版教材的难度也存在差异。本文拟在史宁中教授等人构建的课程难度模型基础上,以新课标为参照系,定量分析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程难度,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
一、课程难度模型构建与样本选取
(一)模型构建
参照史宁中教授等人建立的课程难度模型,我们首先确定影响课程难度的三个主要因素:课程深度、课程广度、课程时间。对地理教材而言,课程深度指地理教材内容对学生思维的要求程度,用S表示;课程广度指地理教材知识内容的广泛程度,用G表示;课程时间指地理教材某一内容对应的课时数量,用T表示;课程难度受上述三个因素共同影响,用N表示。单位时间课程深度ST与单位时间课程广度GT是区分课程难度的重要指标,分别称为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加权系数α表示可比深度与可比广度的侧重程度(0<α<1)。据此,我们构建起地理教材课程难度评价模型:N=αST+(1-α)GT。
(二)样本选取
选择“宇宙中的地球”这一专题做静态难度的定量对比分析,主要是因为“宇宙中的地球”是高中地理教材的开篇之作,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节地理课接触的内容;而且,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对该专题的编排理念与方式趋于统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宇宙中的地球”课程难度分析
(一)课程深度分析
课程深度是教材内容对学生思维的要求程度,涉及地理核心概念的关联度与抽象度,量化的难度较大。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本文主要參照李文田与李家清整理的课程深度赋值标准(如表1所示)。
参照表1,对新课标与四个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程度赋值。赋值过程中,如果一个知识点不涉及某个维度,则该维度赋值为0。以“宇宙”这一知识点为例,新课标中表述为“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赋值为(1,0,0);人教版表述为“运用示意图等指出地球在不同层级天体系统中的位置,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赋值为(1,2,0);中图版表述为“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宇宙中的主要天体类型及天体系统……”“了解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及其基本特征”,分别赋值为(1,0,0)(1,2,0);湘教版表述为“有限宇宙及范围”“通过对特定天体的观察,了解天体的运行规律”,分别赋值为(1,0,0)(1,2,0);鲁教版表述为“运用‘天体系统示意图,说明常见天体系统的层次,指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赋值为(2,0,0)。其余知识点的深度赋值依照这种方式进行,具体赋值见下页表2。
用S0、S1、S2、S3、S4分别代表新课标以及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程深度,根据表2的赋值结果,可以计算出它们的数值,具体如下:
S0=(1×3+2×6+3)÷8=2.25;
S1=(1×5+2×5+3×2)÷8≈2.63;
S2=(1×6+2×6+3×4)÷10=3.00;
S3=(1×6+2×6+3)÷10=2.10;
S4=(1×3+2×7)÷8=2.13。
(二)课程广度分析
用G0、G1、G2、G3、G4分别代表新课标以及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的课程广度,参考史宁中模型中对课程广度的赋值方法,根据表2可以得出数值:G0=8,G1=8,G2=10,G3=10,G4=8。
(三)课程时间分析
本研究中,对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程时间的确定参照相应教师用书中的课时安排;新课标中没有给出课时建议,因此,用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平均课时数作为参照。课程时间量化如下页表3所示。
用T0、T1、T2、T3、T4分别表示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程时间,用T0表示四版新教材的平均课时数,可以计算出它们的数值:
T1=1+1+1+2=5;
T2=2+1+2=5;
T3=2+1+1+2=6;
T4=2+1+2=5;
T0=(5+5+6+5)÷4=5.25。
(四)课程难度分析
根据前文的量化分析,可以通过计算获得新课标以及人教版、中国版、湘教版、鲁教版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课程难度的相关参数(见表4)。
用N0、N1、N2、N3、N4分别代表新课标以及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程难度,将表4中的参数代入难度模型,考虑到课程难度不宜广而浅,也不宜窄而深,因此加权平均系数α一般取值0.5,可以计算出不同版本的课程难度系数的取值范围(见下页表5)。
为了清楚地了解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与新课标的吻合程度,将它们的可比深度系数分别代入SiTi-S0T0S0T0得到可比深度吻合度,将它们的可比广度系数分别代入GiTi-G0 T0G0T0得到可比广度吻合度,将它们的课程难度系数分别代入|Ni-N0|N0得到课程难度吻合度(见下页表6)。
三、分析结论
在课程广度方面,中图版与湘教版新教材表现突出,原因是中图版和湘教版新教材的知识点数量较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整体上看,新课标和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知识广度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各自的独到之处。比如中图版新教材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一节补充了“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湘教版新教材《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节中的“地震和地震波”的内容。
在课程深度方面,人教版与中图版新教材明显偏深,湘教版新教材最浅。这是因为,人教版与中图版新教材目标要求程度较高,而湘教版新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太过单一,行为动词太过简单,较多地停留在“了解”层面,技能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涉及较少。
在课程时间方面,湘教版教材(6课时)要略高于其他三个版本教材(5课时)。最为明显的差别是,其他三个版本新教材对“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课时要求是2课时;而湘教版新教材安排了3课时,对知识点的讲解更详细。
在可比广度方面,人教版和鲁教版新教材与新课标吻合度最好,仅相差5.26%,原因是单位时间内,两者的教学内容广泛程度与新课标最为接近;中图版新教材的可比广度与新课标偏离度最高,相差31.58%,主要是因为课程时间一定的情况下,中图版新教材涵盖知识点的数量较多。
在可比深度方面,人教版与中图版新教材均高于新课标,湘教版与鲁教版新教材则低于新课标。鲁教版教材与新课标的吻合度最高,接近0;中图版吻合度最低,相差39.53%。这主要是因为中图版教材单位时间对教学内容的要求程度较高,导致可比深度系数值较大。
在课程难度方面,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都高于新课标。湘教版和鲁教版新教材相对更为接近新课标,分别相差3.59%和4.10%,中图版新教材则远远高于新课标,相差33.33%,体现了“广而深”的特点。
四、教学建议
在课程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可以通過调整课程广度与课程深度来改变课程难度。本文以对“宇宙中的地球”的分析为例,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人教版新教材的课程难度过高是由于教材对学生的思维要求高。教师可在备课时结合教学经验处理好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知识的碎片化;教学时借助直观教具的使用或多媒体的展示,降低知识点的抽象程度。比如,教学“地球的圈层结构”时,可在课前建立知识体系,课上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播放,让学生对地球的内部、外部圈层结构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湘教版新教材的课程难度过高主要是由于教材涉及内容广泛。教师在教学时,应以新课标为参照系,抓住重点内容重点教学,非重点可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加大教学的弹性。比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的重点知识是“多层次的天体系统”“特殊行星——地球”,需在课堂上重点教学;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属于非重点,可在课下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在降低课程难度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版新教材课程难度过高的原因二者兼而有之。在课程时间一定的前提下,要降低课程难度,既可以从降低课程要求入手,也可以从缩小课程内容范围入手,还可以二者兼顾。无论如何,应从所教班级的学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鲁教版新教材的课程难度与新课标最为接近。教师在教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知识内容细化。比如,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教师可参照其他三个版本教材,将其整合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知识点来讲解。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设置实践探究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相关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史宁中,孔凡哲,李淑文.课程难度模型:我国义务教育几何课程难度的对比[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 李文田,李家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课程难度变化的定量分析——以“宇宙中的地球”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 (5).
[3] 杨承印,韩俊卿.基于课程标准的不同教科书同主题定量分析与评价——以三套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基础”主题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5] 王民.地理必修第1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9.
[6] 汤国荣.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手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
[7] 徐国民.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