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会说·善说:培养小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策略

2021-04-22 13:33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读题辩论手指

(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福建台江 350004)

“说理”指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本体、应用、生成脉络或是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阐述,从而透彻理解知识,深度把握知识内涵,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往往忽视“说理”,只求会算、会做,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讲数学道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想说”“会说”“善说”三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说理训练,帮助学生深度学习,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一、“想说”: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说理氛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学生要“在生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真实的数学,营造说理的氛围。一切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寻找能触发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学生才有想问、想说的欲望。[1]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分一分》一课时,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创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情境,边出示课件边提问,并要求学生伸出手指来回答。

师:4 个梨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几个梨?(生伸出两根手指)

师:2 瓶橙汁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几瓶橙汁?(生伸出1 根手指)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多少?(部分学生伸出半个手指)

师:“一半”用手指个数表示显然不合适,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生1:我用文字“一半”来表示。

生2:我用“0.5”来表示。

生3:我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说说你为什么用“二分之一”?[2]

这个案例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紧扣生活实际,将学生已有的整数平均分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师说,平均分4 个梨、2 瓶橙汁,学生们都非常迅速地伸出手指。这时,教师抛出“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人”的问题,学生不会回答,因为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只有整数的概念。思考后,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观点,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教师再顺势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深刻领悟学习分数的意义,切实掌握新知。教师以学习情境为桥梁,在整数和分数之间建立联系,唤起学生说理的欲望,使学生“想说”。

二、“会说”:掌握说理方法,明晰解题思路

朱光潜曾说:“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阐述观察和操作的过程,用精练语言讲清解题思路和算理,使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讲数学道理,而且准确、简练、完整、有条理。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使学生掌握说理的方法,提高说理的能力。1.训练语言表达,奠定基础。及时纠正学生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学会用规范的语言、数学专用术语来说理。比如说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必须用“完全相同”这个词。教师平时严格训练,学生就能学会清晰表达。2.训练读题能力,提供保证。首先,学会不添字漏字,读题要读得清楚、流畅。其次,学会圈出关键字或词,反复揣摩,经历寻疑、释疑、解析的过程。3.训练说理方法,创造条件。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理。比如看图说理,动手实践说过程,看算式说算理,解决问题讲思路。[3]

例如,教师出示题目与一幅购物图(见图1)。读完题思考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文具盒25 元,书包比文具盒贵多了,书包可能是多少元?

师:这道题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什么?

生:贵多了。

师:贵多了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我们这组同学认为,“贵多了”暗示书包比文具盒贵了至少有一倍。表格中的58 元比25 多了一倍以上,所以判断书包可能是58 元。

图1

这是一道图文结合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信息量较大,有图、有文字、有表格,还有一定的干扰信息。教师先让学生独立读题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相互补充信息,完整自己的信息链。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贵多了”,通过对“贵多了”的理解,淘汰前两个单价,最后选择“58 元”这一选项。教师训练学生读题提取信息,分析关键信息,进而判断推理,层层推进。掌握说理方法,明晰解题思路,使学生“会说”。

三、“善说”:组织问题辩论,推进深度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教学机智,要善于抓住生成,对问题适时开展课堂辩论。引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中深度思考,形成不同的结论时,让学生按不同的观点分组辩论,明析道理,解决问题。“真理愈辩愈明”,问题辨论说理有助于学生深度感知和理解知识,让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例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出示题目:“哥哥吃了一块月饼的,弟弟也吃了一块月饼的哥哥说他俩吃得一样多,对吗?”学生们各持己见。教师没有立即呈现答案,而是让意见不同的双方组队,展开辩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正方:他们吃得不一样多。

正方:他们的月饼可能大小不一样,如果一块大一些,另一块小一些,平均分成4 份,大块的就会比小块的大些,所以他们吃得不一样多。

反方:我们没有注意到单位“1”有可能不同。

案例中,教师在双方各持己见时捕捉到课堂生成,引导持相同意见的学生合作探究、商量对策,然后让持相反意见的学生展开辩论。最终双方达成共识:他们的月饼大小不一定相同,即单位“1”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就不能说他们吃得一样多。学生们通过辩论,轻松突破理解单位“1”的难点。辩论说理不仅解决问题,而且让双方深刻理解数学问题背后的道理,增强了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提高说理能力,进一步推进深度学习,使学生“善说”。

猜你喜欢
读题辩论手指
手指背侧复合组织块离断再植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手指操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笔穿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