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慧 韦伟 李俊芳 葛燕红
统计数据显示[1],我国成人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1.60%,位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3位,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中的占比已超过了95%。同时,因长期血糖增高,易引起心、脑、肾、眼、足及周围神经病变。调查[2]显示,10年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高达98%,危及患者健康。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以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及饮食运动管理为主,可实现对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但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密切相关,科学有效的自我管理行为有助于血糖水平控制,减少并发症发生[3]。本研究借助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进行评价,筛选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
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的相关诊断标准;接受正规药物治疗或胰岛素治疗;认知、沟通功能良好,且既往无精神病史;未出现影响自理能力的严重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伴有恶性肿瘤或脏器功能异常;躯体活动受限或丧失自理能力;中途退出研究。
1.2.1 自我管理行为 选择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SDSCA),量表包括5个方面,分别为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血糖监测管理、遵医用药管理、足部护理,其中饮食管理细分普通饮食、特殊饮食2方面,共12个管理条目,以过去1周内条目行为出现天数为分值,分值0~7分,总分0~84分,如评分≤48分,则低水平,48~71分,则中等水平,72~84分,则高水平[4]。
1.2.2 心理痛苦 选择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DDS),总量表重测信度为0.849,量表共4个维度,分别为情感负担相关痛苦、医生相关痛苦、生活规律相关痛苦、人际关系相关痛苦,共计17个条目,均采取6级评分法,分值范围1~6分,总分17~102分,根据评分分级,17~33分,则无痛苦,34~51分,则中等痛苦,52分~102分,则重度痛苦[5]。
1.2.3 社会支持状况 选择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评价,问卷共10个条目,划分为3个维度,包括客观支持(3个条目)、主观支持(4个条目)及支持利用度(3个条目),其中第1~4条目、第8~10条目均采取4级评分法,分值1~4分,第5~7条目根据“来源数”计分,如量表总分<22分,则社会支持不足,≥22分,则社会支持良好[6]。
1.2.4 家庭关怀度 选择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PAGA)进行评价,问卷包括5个部分,分别为适应度、情感度、亲密度、合作度、成熟度,均采取3级评分法,分值范围0~2分,根据评分分级,0~3分,则家庭功能严重障碍,4~6分,则家庭功能中度障碍,7~10分,则家庭功能良好[7]。
1.2.5 希望水平 选择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HHI)进行评价,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7,量表共3个维度,分别为实施主动行动、与他人保持亲近关系、对现实未来的积极态度,共计12个条目,均实施4级评分,分值范围1~4分,总分12~48分。如评分为12~23分,则低水平,24~35分,则中水平,36~48分,则高水平[8]。
选择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采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量表评价得到,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SDSCA)评分为78.43±3.64分,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DDS)评分为55.49±3.78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为24.68±2.47分,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PAGA)评分为8.84±1.13分,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HHI)评分为37.54±3.75分。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病程、文化水平、经济水平、并发症情况、焦虑抑郁、心理痛苦、社会支持、家庭关怀度、希望水平、系统化健康教育(P<0.05),见表1。
表1 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因变量为自我管理行为,自变量包括年龄、病程、文化水平、经济水平、并发症情况、焦虑抑郁、心理痛苦、社会支持、家庭关怀度、希望水平、系统化健康教育。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并发症、心理痛苦、社会支持、家庭关怀度、希望水平、系统化健康教育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2。
表2 自我管理行为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显示,年龄、病程、并发症、心理痛苦、社会支持、家庭关怀度、希望水平、系统化健康教育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下:年龄>60岁、病程<5年属于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相较于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老年患者自由时间更加充足,但因身体机能下降、记忆力退化,加之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困扰,老年患者自理能力受限,且对自我管理内容及疾病信息的掌握程度偏低,自我管理水平下降。有研究显示[9],2型糖尿病患者的知信行水平与病程相关,且病程长患者的疾病诊治经验丰富,对2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及危害性有深入认识,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自我管理能力较强。有研究显示[10],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涉及心、肾、眼、足等重要脏器或系统,其中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约为59%,糖尿病肾病发生率约为20%~30%;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具有警示作用,能强化其自我管理意识,认识到自我管理行为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糖尿病心理是指患者因担心糖尿病自我管理、情感负担及社会支持而产生的负性情绪,相关研究数据显示[11],糖尿病心理痛苦发生率约为18%~45%,心理痛苦中高水平患者对疾病管理缺乏信心,存在“被疾病控制感”,对糖尿病自我管理存在抵触或恐惧情绪。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不足(< 22分)、家庭功能障碍(≤6分)属于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3方面,可分为直接支持、间接支持2个层面,间接支持层面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家人、朋友可通过各种间接支持方式为患者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管理提供帮助[12]。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家庭功能良好占比约为59.2%,家庭关怀度反映了家庭成员对患者患病后变化的接受、适应及支持情况,家庭功能良好情况下,家庭成员对患者病情变化、居家自护能力保持着高度关注,能实现对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运动管理及血糖监测行为的有效监督[13]。研究显示,希望水平低(12~23分)属于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章喜枝[14]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希望水平评分为35.00±3.30分,处于中等水平;希望水平反映了疾病及治疗困扰下患者的应对态度,希望水平低则患者对2型糖尿病康复治疗缺乏信心,自我管理行为难以得到保障,血糖控制效果差。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涉及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多方面内容,而院内健康教育与延续健康教育是患者获取糖尿病知识及自护技能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尉颖等[15]研究显示,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积极自我管理态度形成有促进作用,使其认识到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意义,继而促进自我管理行为转变。
提升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护理对策:
(1)双轨同伴互助支持:研究面向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双轨同伴互助支持,选拔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良好患者共10名为同伴互助小组组长,选拔标准:病程≥5年、无并发症、糖尿病自我管理高水平、糖尿病知信行高水平,按“1+1+10”原则分组,即每10例2型糖尿病患者配备1名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良好患者、1名护理人员,基于微信平台创建“线上交流微信群”,指导开展“线上”“线下”双轨教育。①线上经验交流:互助小组组长结合自护经验及自我管理心得,编写“抗糖日记”、“抗糖经验贴”,共5则,涉及饮食管理、运动管理、药物使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5个方面,罗列“抗糖”过程中上述5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各问题应对策略,周一至周五每天分享1则“抗糖日记”或“抗糖经验贴”至微信群,其他成员学习并反馈问题;护理人员收集自我管理行为良好患者血糖监测数据,以周数据为“点”绘制折线图并分享至微信群,开启语音通话,引导患者学习折线图,分析数据波动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以实现对患者的激励教育。②线下自护指导:组长根据小组成员时间组织线下活动,每周1~2次,每次30~40 min,带领组员练习糖尿病降糖操、十全甩手操。通过现场演示教授患者推拿按摩降糖法,包括按摩法、抹运法、点按法,其中按摩法所涉穴位有中脘、章门、气海、关元及中极,采取顺时针旋转按摩,每穴位30 s;抹运法所涉部位有额、眼周、颊部、鼻唇沟,拇指指腹纵横抹运5~7次;点按法所涉穴位有印堂、承浆、百会、内关、风池、合谷及足三里,采取点按法。
(2)并发症警示教育 :护理人员组织糖尿病自我管理中、低水平患者开展并发症警示教育,具体如下:①血管病变模拟体验: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穿戴特制“背心”,左右胸前各放置重2.5 kg的砂袋1个,并调节束带、背部松紧带,以模拟冠心病发作时胸部压迫感、放射至背部压迫感,并说明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率,如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变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②视网膜病变模拟体验:准备3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模拟眼镜,1副眼镜中间有透明小孔,其他部位均为黄色,模拟糖尿病性白内障视觉体验;一副采用透明磨砂镜片,模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视觉模糊体验;一副采取带黑点镜片,模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晚期视觉体验,指导患者佩戴眼镜,体验并反馈感受,介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为8%~12%。③手足神经病变模拟体验:患者单足捆绑2 kg重的砂袋步行,模拟足部神经病变感受,佩戴无指针织手套、手掌固定装置,根据患者要求开展手部活动,如拿笔写字等,模拟手部血管病变症状[16]。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表现各异,且其影响因素复杂,临床需加强教育引导,全面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