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杨茜
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83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老年痴呆人数也持续增长,成都市养老产业也迅速发展,部分养老机构承担起照护痴呆老人的任务[1]。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员短缺,虐老现象较多[2],照护者只有拥有良好的共情能力,感同身受地体验或情感,才能照护好痴呆老年人,也才能有效提升患者的依从性,进而提升患者家属满意度[3]。痴呆照护者大多一对一服务,工作量大,内容复杂,长期面对老年人的衰弱和死亡,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4]。痴呆照护者长期面对负性和重大压力,能否从困难的经历中恢复,由个体心理弹性决定,心理弹性水平低,个体容易崩溃,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5]。该研究选取2020年9—11月成都市20家养老机构177名痴呆照护者进行调查,旨在了解成都市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共情能力、心理弹性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后期护理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成都市20家养老机构的177名痴呆照护者进行调查。纳入标准:成都市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工作时间≥3个月;告知研究目的自愿加入的研究者。排除标准:在养老机构工作,但护理对象不是痴呆老年人或无法完全理解问卷的痴呆照护者。
1.2.1 调查问卷 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和子女状况,问卷根据查阅文献自行设计[6]。②心理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C,IRI-C)台湾学者詹氏修订的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张凤凤等[7]对大陆地区人群进行了修订,该量表包括22个条目,包括观点扶择、同情心、想象力、个人痛苦4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从不恰当到非常恰当依次计0~4分,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为0.750,重测信度为0.737,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量表适合普通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多维共情能力测量,量表得分越高,个体共情能力越强。③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由Connor和Davidson编制,Yu XN等[8]翻译并修订CD-RISC中文版,该量表包括坚韧性、力量性和乐观性3个维度,共25个条目,各条目采用5级评分,从“从不”到“几乎总是”计0~4分,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0.92,信效度较好。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弹性水平越高。
1.2.2 调查方法 该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抽取成都市20家养老机构,调查人员前往养老机构,与痴呆照护者面对面一对一进行问答调查。为确保调查质量,在问卷调查中对研究目的及概念进行解释,并对研究对象不理解的选项进行解释。数据收集好后,逐个检查问卷,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数据,该研究回收问卷191份,剔除从事痴呆照护工作<3个月者10名,剔除选项全部相同或规律作答的数据4份,有效问卷177份,有效率92.67%。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与常模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选取来自20个养老机构的191名痴呆照护者接受调查,有效问卷177份,痴呆照护者男36名,女141名;农村166名,城市11名;年龄41~50岁78名,51~60岁69名,61~70岁30名;护龄3个月~1年16名,1~3年28名,3年以上133名;小学文化程度131名,初中文化程度41名,不识字者5名;已婚165名,未婚8名,离异4名;1个子女的57名,2个子女的100名,3个子女的12名,无子女的8名。
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共情能力各维度得分表现为观点抉择(12.18±4.17)分和同情心(12.24.±1.60)分,得分较高,想象力(11.31±3.34)分和个人痛苦(8.25±4.20)分维度,得分较低;心理弹性维度坚韧性(31.64±11.09)分得分最高,其次为力量性(20.89±6.53)分,乐观性(11.02±3.13)分得分最低。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共情能力总分(46.00±7.60)分,与常模分(58.40±9.64)分相比,显著低于常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共情能力和心理弹性得分[(±s),分]
表1 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共情能力和心理弹性得分[(±s),分]
共情维度痴呆照护者得分心理弹性维度痴呆照护者得分观点抉择同情心想象力个人痛苦总得分常模分t值P值12.18±4.17 12.24±1.60 11.31±3.34 8.25±4.20 46.00±7.60 58.40±9.64-21.676<0.001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31.64±11.09 20.89±6.53 11.02±3.13总得分常模分t值P值63.57±19.96 65.40±23.9-1.219 0.224
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观点抉择、想象力、个人痛苦维度与心理弹性及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5),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同情心维度与心理弹性及各维度均呈负相关(P<0.001);总体上,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心理弹性与共情呈正相关(P<0.001)。见表2。
表2 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共情能力和心理弹性相关性
该次调查的177名成都市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的共情能力得分为(46.00±7.60)分,显著低于正常人的均值(58.40±9.64)分,也明显低于严思彤等[9]对养老护理员调查的共情能力调查得分(52.66±9.74)分。总体来看,成都市养老机构照护者的共情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不容乐观。究其原因:①与普通老年护理员相比,痴呆老年人的照护任务非常重。痴呆老年人伴有记忆和认识功能障碍,伴言语、视空间、情感或人格改变,存在健忘、交流困难等问题[10];照护痴呆老人时间越长,越容易负性情绪积压,自我哀伤感加重[11],也无法对老年人充满关爱和理解。②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想象力和个人痛苦得分较低。“想象力”指在看电影、小说、戏剧以及其他虚拟情境下的想象力,用于评估被调查者对虚拟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及行为代入程度;“个人痛苦”评估的是共情自我倾向的成分,反映的是看到他人身处负性经历时产生的焦虑和不舒服感受。成都市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的年龄分布在41~70岁,且大部分来自农村,学历普遍偏低,文化水平有限可能会致想象力有限。“个人痛苦”得分低,可能与照护者长期与痴呆老年人相处,对身体及心理痛苦司空见惯,情感淡漠相关[12-14]。
成都市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的心理弹性总分(63.57±19.96)分,与常模分(65.40±23.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心理弹性的坚韧性(31.64±11.09)分和力量性维度(20.89±6.53)分,乐观性得分(11.02±3.13)分偏低。运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成都市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心理弹性得分高于陶慧等[12]调查的老年人的心理弹性(49.78±14.53)分,也高于严思彤等[9]调查的养老护理员心理弹性(52.66±9.74)分。总体来看,成都市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较好。究其原因为大部分照护者来自四川农村,生存条件比较艰苦,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造就了其勇敢面对苦难的品质。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痴呆照护者的同情能力和心理弹性总体上呈正相关,除同情心维度与心理弹性及各维度呈负相关外,共情剩余维度与心理弹性及各维度呈正相关。采用相同的测量工具,该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庞芳芳等[13]认为共情与心理弹性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且共情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负向预测老年抑郁;崔玉萍等[14]对重症患者及家属进行共情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韧性程度。共情中“同情心”指对他人情绪的关心程度,是对他人情绪的共情。已有研究表明,养老护理员面对老人痛苦时,过度同情会使自己产生焦虑或不适,若不能很好调控,则会导致二次创伤和倦怠感增加[15]。严思彤等[9]证实老年痴呆照护者共情疲劳与共情能力呈负相关,过度的同情心反而共情能力并不好。也有研究提示,长期过度使用情感会产生共情疲劳、焦虑和过度同情心,进而导致健康状况下降,倦怠感和离职率增加[16]。痴呆照护者在工作中面对衰老或长期卧床的老人,情感自发的同理心或情感的外放而产生共情,非常值得鼓励。但是,同情心过度的痴呆照护者,长期容易自我情绪耗竭,心理弹性过低,心理健康受影响,也影响照护对象的心情,进而影响护理质量。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在成都市养老机构中,应及时对痴呆照护者开展共情训练,帮助照护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并控制和调适情绪,提升痴呆照护者的共情能力。同时,应注意引导照护者共情适度,防止同情心泛滥和情绪耗竭,以保障痴呆照护者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成都市养老机构痴呆照护者的心理弹性较好,共情能力有限,二者关系呈正相关,但共情中同情心过高,心理弹性水平反而越差。启示在成都市养老机构中应对痴呆照护者及时开展共情训练,同时注意合理引导,防止同情心过高,导致情感耗竭。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调查样本量少,且局限在成都市,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方能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