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暖
东港市第二医院内一科 (辽宁东港 118313)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心肌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病因复杂,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对于CHF患者,临床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为提升治疗效果,临床上仍在不断尝试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基于此,本研究分析慢性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CHF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10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5例。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52~80岁,平均(67.80±4.50)岁;病程1~8年,平均(3.50±1.50)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级,Ⅱ级20例,Ⅲ级20例,Ⅳ级15例。试验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50~81岁,平均(68.20±5.30)岁;病程1~6年,平均(3.30±1.30)年;NHYA分级,Ⅱ级22例,Ⅲ级22例,Ⅳ级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经心电图等检查确诊;NHYA分级Ⅱ~Ⅳ级;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禁忌证;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身体耐受治疗。排除标准:肝肾功能障碍;急性心梗等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认知、精神障碍;过敏体质。
对照组采用基础对症支持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予以降压、降糖、调血脂、利尿剂等对症支持治疗;予以瑞舒伐他汀(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670,规格:10 mg/片)治疗,5 mg/次,1次/d,口服,连续用药4周。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90002,规格:100 mg/片)治疗,50 mg/次,2次/d,口服,连续用药4周。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呼吸困难、乏力等体征消失,NYHA分级提高1-2级;有效,患者呼吸困难、乏力等体征明显缓解,NYHA分级提高1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低血压、头痛、恶心。(3)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前降支收缩期峰流速(systolic peak velocity,SPV)、舒张期峰流速(diastolic peak velocity,DPV)、时间速度积分(time-velocity integration,TVI)。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出现低血压1例,头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4%(2/55);对照组出现低血压1例,头痛1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3/5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0、P=0.647)。
试验组治疗后LVEF、LVESD、LVEDD及左前降支SPV、DPV、TVI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CHF是诸多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因此,对该疾病患者需积极采取治疗,以改善生命质量[3]。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心室重构是导致CHF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治疗应以抑制心室重构为主[4]。临床上治疗该疾病患者一般采取利尿、强心等对症支持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但在抑制心室重构方面的效果并不理想[5]。
沙库巴曲缬沙坦和瑞舒伐他汀在抑制心室重构、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的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功能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CHF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抑制心室重构,改善血流动力学。瑞舒伐他汀通过抑制心肌纤维化,降低炎症介质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功能。沙库巴曲缬沙坦通过抑制脑啡肽酶,减少利钠肽的降解,发挥利尿排钠、改善心肌舒张功能的作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但仍存在低血压等发生风险,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用药安全性,需严格把控药物治疗剂量,关注患者用药反应,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6]。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CHF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改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且安全性较高。
表2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