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发战略对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的影响
——基于西部地区研究

2021-04-21 07:11徐巍巍
潍坊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规模战略效率

徐巍巍

(新疆财经大学,乌鲁木齐 830012)

一、引言

21 世纪初,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任务是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工业结构等,这也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三五”规划均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在新形势下应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构筑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崭新格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二十年,在整体宏观调控和开发战略中,金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会议中指出,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加快推进在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信贷规模,增强金融服务企业的能力,使资本市场有序、多层次的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合理运用金融工具,突破高度集中统一的银行旧体制,进一步深化对金融体制改革,加强资金管理及优化,发挥西部区域和资源优势,激发潜能,缩小东西部贫富差距,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举措。

本文研究的西部地区,按照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先后顺序,分别是:四川、云南、甘肃;广西、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新疆、贵州共10 个省市自治区,区域内的各项经济指标相较于战略实施之初有明显改善。研究目的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作用下区域内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水平进行分析,为不同层级的地区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区域内金融规模和效率水平的影响一直是国内经济金融专家关注的焦点。研究表明,金融规模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经济有促进作用,但较低的金融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区域内金融结构偏离,部分地方性金融机构存在逾期贷款及呆坏账比率较高,风险准备金计提比率不足,整体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单纯依赖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信贷方式显得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学者们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目前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类制约因素。

(一)外部因素:金融生存发展环境有待提高

1.政府投资关注短期效益。刘瑞明(2015)认为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由于政府过度的行政干预引发市场机制运行失效。如果政府投资只关注短期效益,这种短期政策刺激下对金融市场却带来长期负面效应。

2.经济基础薄弱,资本外流。冯涛等(2015)指出:西部地区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城市资本的积累能力由于粗放生产方式而增长缓慢,经济基础薄弱,整体金融生存发展环境有待提高,另外东部地区经济环境开放,优惠政策对各种资源要素具有强大吸附力,造成区域内的城市强大的虹吸效应,致使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明显。

3.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翟彬、杨向飞(2015)认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重工业突出,服务业不发达,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条件不理想。应按照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原则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二)内部因素:金融体系落后

1.融资渠道单一,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彭俞超等(2017)指出西部大开发实施期间,由于融资渠道单一,民营企业受到“信贷歧视”,造成资本外流。金融结构失衡制约相关产业持续发展,资金配置效率低下且资本市场不发达,不利于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格局。

2.金融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袁航(2018)、程翔(2018)和罗薇薇(2019)指出西部地区面临的状况是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无创新,融资模式也较为固定,业务集中在存贷款等传统业务,对于国际业务、中间及表外业务拓展能力不足,产品质量同质化现象严重,金融服务质量和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三、模型构建和主要假设

(一)模型构建

本文将西部大开发初始年份定为2000 年,以虚拟变量time 表示,开始实施时间赋值为1,否则为0;西部12 个省、自治区及下属278 个样本城市,实际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赋值为1,否则为0;因此本文的基准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二)指标的制定

1.被解释变量

我国企业融资主要方式以商业银行的信贷融资为主,参考《2018 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金融发展水平由金融发展规模和构成,其中金融发展规模(Sca)以西部地区金融业存贷总额与GDP 的比例来表示,金融发展效率(Eff)以年末贷款金额与存款金额的比例来表示。西部地区绝大多数融资比重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方式,2018 年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如表1 所示。

表1 2018 年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分布图

2.核心解释变量

将虚拟变量按实验分组,表示为(treated);然后再按时间分组,表示为(time),两者的乘积可以归集为四个子样本,系数的显著性和正负号用来表示西部大开发战略(treated*time)下金融发展水平政策净效应的实施情况。

3.控制变量

本文设置控制变量的指标体系时参照文献中的社会发展指标,共分为6 项指标,包括:基本建设水平、二、三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水平、政府预算规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金融服务能力。主要变量如表2 所示。

表2 主要变量表

四、模型结果及分析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近20 年来,很多学者从自然禀赋、经济社会、人文科学等多维思路分析了战略实施对区域内社会发展的各类影响。本文运用DID 法试图评价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具体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效果

(一)对被解释变量的分析说明

金融发展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是由金融效率(Eff)和金融规模(Sca)构成。表中估计结果显示:

1.关于金融效率(Eff)的分析,列(1)是未控制情形,DID 系数=-0.0825,列(2)是控制情形,DID 系数=-0.0987,系数为负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战略实施对区域内金融效率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际执行情况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初期,区域内的金融效率有一定提升,经过近20 年的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随着时间淡化,甚至出现了金融效率被抑制的现象。

2.关于金融规模(Sca)的分析,列(3)是未控制情形,DID 系数=-0.1921,系数为负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列(4)是控制情形,DID 系数 =-0.068,系数为负,在1%的水平上不显著,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区域内金融规模起到了促进作用。实际执行情况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初期,区域内的信贷环境较为宽松,西部城市加快了基础建设的步伐,各类投资项目在政策的刺激下快速发展,由此带来信贷规模的增长。

3.本文认为只有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同时发展,才能说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区域内的金融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加入了控制变量后的结果也显示出战略实施初期对金融效率和规模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后期政策效果逐渐淡化。总体来说,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初期对金融效率和规模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且持续力度短暂,后期则出现金融效率逐渐被扭曲,金融规模缩小的情况,说明整体的金融发展水平受到了阻碍。

(二)对解释变量的分析说明

1.基础建设投资的加大,会推动西部地区金融规模的发展。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区域内各级政府颁布一系列减免税负、土地优惠等政策,以此招商引资。在新城区或开发区成立了许多企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运营。兴建道路、桥梁及购买大型机器设备,银行对基建领域加大信贷资金的支持, 积极发挥信贷杠杆的推进器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使得短期内区域城市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对西部城市建设和企业布局形成了推动力。

2.提高产业结构水平,有利于促进金融水平的发展,实现区域创新和绩效优化。金融通过资本形成、资本配置影响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使企业加大对资本的需求,进而拉动金融资本的内生长,扩大金融规模,提升金融效率。

3.教育水平的提高对金融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动力,对金融发展水平的创新、金融中心建设都有重要影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项目的实施。

4.政府的一般财政预算支出对于金融水平呈现不同发展方向,结合表3:(1)政府支出系数gov=-1.1725,结果为负,且表现显著,说明政府支出的扩大引起金融规模的增长,两者呈现同方向,即一般预算支出会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总量的增长;(2)政府支出与金融效率呈现相反方向,即一般预算支出的扩大反而降低了金融效率。主要原因是财政分权后,很多西部城市财政入不敷出,地方政府通过建立融资平台,向国有企业、地方城投等部门输血,依靠金融补贴及多渠道融资来实现一定规模的产出。将融入资金投资于市政建设、公用事业,以此维持经济增长。投资的来源高度集中于中长期贷款,由于项目周期长,成本高,占用银行的信贷资源产生“挤出效应”,使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信贷资金。

5.估计结果显示,经济发展系数inpergdp=-0.1623,说明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存在抑制作用。结合西部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政府认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是需要基础建设投资来带动的,通过运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宽松的政策能更有力的刺激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信贷规模,使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积聚了大量资金,由于建设周期长,银行提供了中长期贷款也承担相应的风险。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逾期贷款及呆坏账,整体金融资源利用率较低,配置不合理。由此出现大量的金融资源流向固有部门,这种金融错配问题会阻碍经济增长。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只在数量上推动了金融规模的增长,对于金融效率提升幅度并不明显。

6.估计结果显示,金融服务企业能力系数efs=0.00226,指标正向显著,说明银行对企业的重要性。这类企业往往是国有企业,是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国有企业在建项目的建设期和投资回报期都很长,需要大量资金,一旦国有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银行有可能面临贷款续贷或展期的困境,还有可能形成呆坏账,由此会形成“挤出效应”,私人企业将无法获得银行的相关服务,金融效率的提升也无从谈起。

总体来说,西部大开发政策对基础建设投资、人力资本水平、金融服务企业能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对政府预算投资规模、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金融规模的增长上,而对金融效率提升空间并不大。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0 年时间里,在战略实施前期,区域内政府将经济增长的关注重点放在基础建设投资上,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随着时间推移,金融规模和效率有所下降。从长期发展来看,如果一味追求基础建设投资项目成果,而忽视区域内软环境和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就会造成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后续动力不足,人才流失、二三产业结构失衡,对民营及外资企业产生“挤出效应”,使金融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传导渠道不通畅,金融发展水平受到抑制。

(二)政策建议

今后五到十年, 是西部地区由滞后发展走向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实施大开发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对于西部地区有重要意义。在大开发战略继续实施过程中,一方面政府需重视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要构建良好金融市场环境。

1.政府要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中央正在推动和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在此背景下,全国很多省市取消了GDP 考核指标。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加快转变。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应与国家统一规划和区域规划协调,并且与城市一体化建设高度融合。对基础建设项目盲目投资,达到刺激消费的发展方式已不可取。通过基础建设投资在短期内可以使得金融规模不断增长,但从长远来看,投资的周期长、成本较高,占用了大量的信贷资金,金融效率却因此下降,最终影响区域内整体金融发展水平。

西部地区可以依托资源优势,以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企业和外资入驻新区,围绕新区优势支柱产业, 以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共性和瓶颈问题为切入点,加强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由单一产业结构向多元工业链延伸,由重工业为主导向多种产业并存的局面发展。通过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倒逼金融业的服务升级,从而提升金融效率,

2.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

目前,我国的企业融资市场是典型的以银行融资为主导的市场体系,企业融资主要依靠间接融资,商业银行贷款在融资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银行贷款偏重国有大中型企业。然而资本市场方面,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一直是资本市场建设的目标, 同时也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方向。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西部城市的股权市场、建立债券和基金市场,只有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才能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另外,对于基础建设投资和其他大型投资,采用传统的信贷模式可以给予项目集中的资金支持,但也给银行系统带来相应的风险,银行需承担项目运行后所带来的市场、技术及政策法规风险因素,还要考虑周期长,资金回笼速度慢等投资风险,可以通过融资租赁、PPP 项目、抵押或信托的方式将固定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以减轻银行的信贷压力。

猜你喜欢
规模战略效率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科学创新人才的适度规模培养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