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黄河与宁夏镇之关系研究

2021-04-20 08:37康煜婕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边墙城镇宁夏

康煜婕

(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黄河从宁夏地区穿流而过,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旧石器时代的水洞沟文化,自此宁夏地区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秦代的北地郡、汉唐时期的典农城、高平城等城镇都在此设立。“宁夏”一词作为地名,最早在元代出现,元至元二十五年改中兴府为宁夏府路,隶属于中兴行省,后属陕西行省。明代宁夏镇是九边重镇之一,地处西北,为防止北元南下侵扰,明代在宁夏地区设立卫所进行军事防御。黄河不仅为明代宁夏镇提供了便利的发展条件,作为一道重要的天然军事防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明代宁夏镇基本奠定了现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的城镇格局,因此探析明代黄河与宁夏镇的关系有助于今后宁夏地区与黄河的发展。

一、宁夏镇依托于黄河的设立

“城镇兴起、发展、变迁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空间是城镇兴起的基本条件,是城镇选址、迁移、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城镇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空间和地理实体。”[1]我国古代城市的设立主要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影响,因此古代大部分城市都位于河流流域。在河流两岸建城即方便农业灌溉,又可以满足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还有依靠河流的便利交通,在边疆地区可以作为天然的军事防御屏障。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宁夏地区成为最早的黄河引灌区,黄河为宁夏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宁夏地宜五谷,兼有蒲鱼之利,人言:“黄河在天下皆为害,独宁夏为利。”[2]宁夏地区的城镇正是依托黄河沿岸的地理环境兴起。明代宁夏镇隶属于陕西都司,下辖宁夏卫、宁夏左、中、右屯卫、宁夏前卫(均驻宁夏镇城中)、宁夏中卫、宁夏后卫(即花马池)共七卫,以及灵州守御千户所、韦州守御千户所、兴武营守御千户所及平虏千户所,辖地分为五路:南路守备邵岗堡、北路守备平虏城、中路灵州守御千户所、西路中卫和东路后卫。

形胜宁夏总镇背名山而面洪流,左河津而右重塞。黄河绕其东,贺兰耸其西。西北以山为固,东南以河为险。背山面河,四塞险固。平虏城贺兰背于西北,黄河面于东南。灵州守御千户所西陲巨屏。北控河朔,南引庆凉。中卫后接贺兰之固,前有大河之险。东据大河,西据沙山。鸣沙州其形胜,东南则据沙山,西北则阻大河。广武营西河要冲。

可见,明代宁夏镇及下辖的各城镇均沿黄河而建,依靠有利的地形作为防御。各城镇在黄河的环绕之下,依靠黄河作为天然的防御措施形成了以宁夏镇城为中心,军事防御为主的城镇体系。

在驻军的同时,利用黄河引灌开渠,也使卫所的军队衣食无忧,“修筑汉、唐旧渠,令军士屯田,引河水灌田数万余顷,兵食以足。”[3]黄河作为农业灌溉用水,可以“灌田数万顷”。汉延渠、唐徕渠分别在宁夏卫城东南与西南,都引黄河水绕城,灌溉农田。中卫“黄河西南自靖虏卫东分流入城,正河在城南东北流注宁夏。”[4]黄河天然的防御使得在黄河没有封冻的时候,宁夏地区的军事防御形势并没有那么严峻,守军人数可以缩减,作为他用。

宁夏作为九边重镇之一,与明代边墙组成统一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宁夏镇的管辖下有东边墙、西边墙和北边墙,宁夏镇边墙的修建也是依照黄河的走向,“制刘天和修复外边,防守黄河东与外边对岸处修筑长堤一道,顺河抵横城大边墙,以截套虏自东过河以入宁夏之路,宁夏西倚贺兰山天险为固。”[5]虽然有着贺兰山、黄河作为天险,北部蒙古部落还是会在秋冬之时南下,通过贺兰山山口入境宁夏,因此在山口应设伏,但由于军马需要饮水,常常会错过设伏的最佳时机,“宁夏地方孤悬河西,密迩虏巢,所赖贺兰山、黄河为之险阻。山下隘口,虏所出没,正当设兵按伏。然苦于无水,军马多在僻处就水,贼入不知。”“请发卒相地势,循故渠,疏凿成河,引水下流。修筑东岸,积土如山,斩削如墙。山口要害,各设营堡,即掣各军马于沿河堡内按伏,以遏贼冲,保障地方。令军民耕种其中,稍赋之,以益边储。”[6]开渠引黄河水后,既便于军事驻防,又可以屯田利民。

二、宁夏镇依托于黄河的军事防御

宁夏镇地处西北边疆,在明代前期,为抵御蒙古铁骑南下,建立了以都司为核心的军事驻防制度,在长城沿线建立了九大军事重镇。这些城镇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卫性质。九边重镇与明代边墙共同组成防御体系,其设置也都依靠了自然地理的特点。韩大成在《明代城市研究》中指出这一类的边塞城市,“经济不一定很发达,城市规模也不是很大,人口也并不是太多。但是,由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需要,当时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7]宁夏镇主要的城市职能是军事职能,黄河在军事防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天顺年间,蒙古部落在首领孛来的领导下十分强大,时常入侵,“天顺二年春,孛来寇陕西;三年秋,寇大同,抵雁门烽火达于京京师,俄又寇宣府;五年,寇河西,入兰州,关隆震动。”[8]这位蒙古首领颇有谋略,曾称有秦代宝玺,用其换取他所需的食物,“天顺初,虏酋孛来近边求食,传闻宝玺在其处,石亨欲领兵巡边,乘机取之。上以问李贤,贤曰:“虏虽近边,不曾侵犯,今无故加兵,必不可,且宝玺秦皇所造,李斯所亡国之物,不足为贵,上是之此。与梅少司马之见同一卓识也。”[9]天顺四年,孛来南下,进入固原地区,对这一地区破坏极大,“天顺庚辰,虏酋孛来毛里孩统也先余众,宼固原,而土达生畜被掠者十之八九,生事渐荒迨。”[10]甚至可以抵达京师附近,“天顺四年秋,虏孛来大举入寇,自大同、威远西拥众南侵,文按兵不动,虏遂直抵雁门代朔忻,掠人畜,无算烽火,达于京师郊甸,大惊,弃家走。入京城莫能止,急遣颜彪、冯宗出兵,驻紫荆倒马二关,虏退。复至,移二军雁门,文竟不能截虏。”[11]

但是,根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在宁夏镇与孛来的战役中,黄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击退孛来:“大坝之捷:坝吞黄河唐徕渠口也。其势奔下,俯瞰城邑。天顺间,胡酋孛来将万贼入寇,欲毁坝纵水灌陷境内。时精骑调援延绥,都督张泰募义勇三千余人,以疲弱挽兵车,付其子翊总摄以行。至坝所与敌遇,背河而营,坚壁不战,贼锐颇沮。比晚,翊谕众曰:‘吾面受家君命,谓今夜贼必袭突。阵中有崩然而来者即驼也,切勿疑怖,宜奋拒。’众遵约从事。至夜半,贼果来,遂败之。厥明,又诡设牛马于河之南浒,以善水者往来河中戏骂,水皆不及腰。贼误为浅,乃大驱绕吾壁而下。翊令车徒截其半,前驱者尽溺水中。斩获数百,追残贼出贺兰山外而还。事闻,升赏甚厚。”

三、宁夏镇的黄河水运

“交通运输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它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大作用与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大量事实证明,便利的交通运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城市的繁荣,又势必推动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城市建立选址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军事、农业发展,也要考虑到交通的便利。在明代,水上交通与陆上交通已经十分发达。“明代由于政治与军事的需要,以及地区之间经济交往的增加,交通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当时,在全国各地的水陆通道难以数计。”[12]

在洪武元年北伐时,宁夏就已经进入了明朝的交通运输体系,“其西北边则浚开封漕河饷陕西,自陕西转饷宁夏、河州。其西南令川、贵纳米中盐,以省远运。于时各路皆就近输,得利便矣。”[13]在收复河套地区时,宁夏镇的黄河河运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余二营操舟运饷,按伏宁夏五岔河,以防渡口,以济匮乏。”[14]运用黄河进行水运,可以缩短路程,节约时间。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宁夏镇有两个渡口,位于中卫:“(中卫)常乐渡:在城南十一里。永康渡:在城南二十里。”《宣德宁夏志》中记载,宁夏左屯卫有一渡口,“杨家渡,元旧时渡也。洪武初尚于此渡,后移于新渡。新渡,洪武间移于此。”宁夏中卫有一渡口:“应理州渡,宁夏中卫立。”[15]《弘治宁夏新志》记载宁夏左屯卫有“杨家渡,元旧渡名,在城南三十里。新渡,城南四十里。黄沙渡,城东北四十里,元昊时旧渡名。”[16]可见,当时宁夏镇的河运繁荣,渡口设置更换频繁。同时,也有很多诗歌记录了宁夏镇黄河渡口的繁忙景象,总制、尚书王琼渡河过广武营诗“鸣沙渡口急征茄,铁骑云屯晓济河。”庆靖王诗《黄沙古渡》“黄沙漠漠浩无垠,古渡年来客问津。”《黄河晓渡》:“来往行人喧渡口,只因名利少闲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录了明代常用于黄河上游地区的船只:“黄河秦舡:俗名摆子舡,造作多出韩城,叵者载石数万,钧顺流而下,供用淮徐地面。”在《嘉靖宁夏新志》中还有记载造船的诗歌,都御史张魁文《造舡》:“川抡山采众情谐,半百新成水靸鞋。吴下蒙曾潜困羽,闲中贼忍界长淮。祖生击楫勤王室,扶氏投鞭梗厉阶。译语解泅逃溺者,好将浑脱付燔柴。”[17]宁夏镇当时也需要并且在制造用于黄河航运的舡。

同样宁夏镇黄河水运在战争中也发挥了作用,正德五年安化王寘鐇在宁夏叛乱意图渡河,时任宁夏镇主将杨英与游击将军史镛便是依靠夺船取得了胜利:“正德五年,寘鐇变,镛倡义率众据河夺船,以扼逆兵之渡。沮其谋,折其气。平叛之功,实自夺船。”[18]“先是寘鐇变,即出奔渡河,会灵州守备史镛夺舡拒渡。后至平复。英与有功焉。”[19]在宁夏镇注重黄河对于防御的重要性,增加河中战船数量,也有利于减少北部蒙古部落的南下入侵,“添置平虏迤北黄河战船,用扼虏潜渡,浮水之患为之少息。风裁振物,人怀去思。”[20]

黄河的河运不仅仅方便了明朝的交通和军事守备,与宁夏镇相接的河套地区蒙古部落也会渡河,“嘉靖八年八月,阿尔秃厮北渡河出套,由宁夏北境入庄浪住牧。”[21]黄河水运缩短了路程与时间,在当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宁夏镇与黄河水患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文明,也曾经多次泛滥,像兰州、开封等城市,都曾因为黄河水患而导致城市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生产基础遭到破坏,对城市的发展十分不利。同样,黄河除了可以作为宁夏镇一道天然的防御线,提供便利的用水之外,也给明代宁夏镇带来了不便,阻碍了城镇的发展。虽然明代宁夏镇处于黄河上游,黄河水患对于城镇的破坏没有下游地区那么严重,但也还是受到了一些河水泛滥带来的不便,造成城镇的多次移动或修缮,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临河的潮湿环境对城镇内部建筑造成了破坏,据《嘉靖宁夏新志》中记载,宁夏镇的都察院公署重修,是因为“宁夏土壤卑湿,久则碱泄,随之倾圮。”[22]同时,也使人感到不适。明初,太祖朱元璋分封他的儿子到北部边疆地区镇守,其第十五子庆王朱木旃封于宁夏,就曾因为宁夏过于潮湿,请求移居韦州。“宣德初,上言:‘宁夏卑湿,水泉恶,乞仍居韦州。’”[23]可见,当时的宁夏地区因黄河流域河水的浸泡导致城镇受损严重,并且十分潮湿,难以居住。

宁夏镇因为黄河发生洪涝灾害被淹被毁,在《明实录》《明史》中均有记载:“宁夏大水,河決汉唐二坝。”[24]“陕西、宁夏久雨,水泛坏屯堡、仓房、墩台甚众,诏有司修筑之。”[25]“宁夏久雨,水泛,坏屯堡墩台甚众。七月,宁夏大水。河决汉、唐二坝。”[26]可见黄河对于宁夏镇的设立与发展有利有弊,黄河除了作为一道天然的军事防线,还会因为黄河水患而带来不便,河水的泛滥破坏了城镇的河渠、房屋、寨堡、墩台等,严重影响到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各屯堡、属城与卫所共同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因为黄河水患而受到影响。河水的上涨会淹没冲毁屯堡,造成屯堡失去军事价值,常常需要移驻,七月庚申宁夏总兵官、官都督史昭奏:“旧于宁夏黑山嘴立哨马营屯驻骑士,近为黄河垫没,欲于附近便宜之处别筑营守备。”“闰三月庚辰改筑宁夏河西寨城于高阜之地,以旧城为河水冲决故也。”[27]

明代为了抵御蒙古南下,建立了边墙作为军事防御的一道防线,边墙和黄河的走势大致相同,在修边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河水对边墙的影响,部分边墙因为受到河水的侵蚀变得极易坍塌,失去了军事防御的作用:“先年,套内零贼不时进至石沟池及固靖各堡,抢掠花马池一带,全无耕牧。自筑外大以后,零贼绝无,数百里间荒地尽耕,孳牧遍野,粮价亦平。但内有碱湿墙七十余里,宁夏又不肯协心防守,数万大势套贼卒至,犹不能御内。”[28]

横城堡在明代宁夏镇防御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试问迩来胡出没,何缘不自横城窥。”[29]灵州守御千户所下辖的属城横城堡距离宁夏镇二十里,正德二年杨一清奏筑城,拥有重要的军事价值,“由横城渡河而西为宁夏镇城。”[30]横城堡所辖地区的边墙,也因河水侵蚀,毁坏过半:“本镇地方东自花马池永安墩起,西至横城堡黄河岸,大约二百余里止,以边墙为限,中间沙碱低薄,铺墩疏塌常居其半。自横城河岸马头墩迤北,则有黄河为险。溯流二百余里至镇远关而墙之北河之东,皆为胡虏之巢穴矣。”[31]据《明史》中记载,为防止黄河水患破坏横城边墙,还专门修建了河渠引流黄河水:“巡抚都御史梁问孟筑横城堡边墙,虑宁夏有黄河患,请堤西岔河,障水东流。从之。”[32]

宁夏镇下辖的中路灵州守御千户所因黄河而得名,“此县在大河之洲,随水高下,不能渰没,故曰灵洲。”[33]在明代,灵州守御千户所因黄河水患导致移城三次,据民国时期《朔方道志》记载:“灵州,旧在河渚中,自洪武甲子至天启癸亥,城凡三迁。”[34]

明代的宁夏镇主要肩负军事职能,城镇的设立依靠黄河之险形成的有利地形,形成了以宁夏镇城为中心的城镇体系,但也因为黄河水患导致城镇遭到破坏和迁移。总体来说,宁夏镇依托于黄河设立发展利大于弊,是正确的选择,今天宁夏地区的城镇的发展也要与黄河流域的发展相结合。

猜你喜欢
边墙城镇宁夏
施工期面板坝挤压边墙破损对填筑质量的影响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浅谈挤压边墙混凝土施工方法
边墙与东部苗族方言区的艺术变迁
文化边城镇远
宁夏
简述我国城镇老年群体轻体育运动的常态化开展
宁夏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
河北古代长城沿革考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