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亮,薛九洋,陆璟楠
(阜阳师范大学 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2013年8月,中国互联网大会首次提出了“大智移云”的概念,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的代表,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会计行业,以德勤、普华永道、安永、毕马威国际4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代表的会计企业相继推出财务机器人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将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引入财务、税务、审计、会计工作当中,既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丰富了会计信息和财务数据。作为天然的数据中心,企业财务在数据量大、数据源多、数据增长快的新时代,迫切需要有更高的信息挖掘处理能力。数据驱动的财务信息可以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发现更多业务机会,提高生产率和决策效率,实现更好的风险控制。当前,一场对传统会计行业的变革正在进行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未来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决策乃至整个财务工作流程和运作模式产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伴随着会计行业的深刻变革,以信息化为特征,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理念与技术的新兴会计教育模式逐渐受到重视[1]。“互联网+会计”人才培养是一种跨界融合和重塑结构的新模式,其培养目标、模式和过程要适应“互联网+”的特征,因此要求创新会计人才的培养路径及教学模式[2]。会计专业硕士(MPAcc)作为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一方面社会需求较大,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大智移云”的时代特征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机遇。依托新兴技术的发展,对MPAcc 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培养能够将新兴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是MPAcc人才培养的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多样化要求。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选择[3]。
2013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指导意见,提出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
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会计教指委”)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采取多项务实举措,引导和强化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务导向和应用特色[4]。会计教指委积极开拓创新,提出了“123+N”的MPAcc深化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具体包括:第一,开展教育质量认证对培养单位进行评价;第二,推广案例库和实践基地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第三,增加MPAcc学生案例大赛、MPAcc教育发展论坛、MPAcc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3大交流平台,促进各培养机构的交流和学习;第四,结合“大智移云”时代背景进行多方向的教育创新和改革。会计教指委对新时期MPAcc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为MPAcc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大智移云”时代,企业相关的各种数据以及数据背后的信息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影响企业决策,而财务是企业天然的数据中心,是企业的信息中枢。在“大智移云”背景下,财务的信息化已经成为财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依托于“大智移云”背景下的财务信息,能够使企业最大程度降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基于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会计人员对于财务信息化的理解和应用是当前MPAcc人才培养的趋势。身处智能化时代的财会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融入大数据时代。
智能机器人的引入,并不会取代会计人员,而是使得广大财务人员从重复、机械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财务分析和管理决策等方面,同时促进不同部门员工及时交流,在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财会工作内容和逻辑思维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基层财务内容日渐繁多,但社会对基层财务人员需求日益减少,对中高层财务人员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MPAcc人才培养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要更加注重对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良好职业习惯的培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在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发展的时代,会计学科应结合计算机科学、工科、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融合发展,综合应用,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MPAcc人才培养要更加注重多学科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实现培养目标和教育资源的协同,突破和创新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既是未来人才需求的主流,也是MPAcc人才培养的方向。各高校财会专业在现有良好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改善培养方式,开拓复合型创新课程,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主要是用来评价提供服务单位的服务质量,其作用在于为分析服务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源提供分析框架和思路。服务质量差距模型体现了以被服务者为中心的思想,认为服务质量取决于被服务者期望服务与感知服务的差距,而这一差距又是由其它4个与服务提供者相关的差距造成的。作为一项教育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是满足相关规定标准及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MPAcc人才培养本质上是一项服务,“教”与“学”也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培养单位为学员提供教学服务与学生实际感知的服务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质量差距,本文通过应用该模型进一步对服务质量差距进行描述并分析其原因。MPAcc人才培养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如图1所示。
具体来说,培养单位对MPAcc人才培养的服务理念有一定的要求,而该要求与MPAcc学员的服务期望有一定的差异,由此形成差距一;培养单位的服务理念与其将理念转化成教育服务质量标准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是差距二;从事MPAcc教学的教师提供的教学服务水平达不到培养单位的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差距三;教师提供的教学服务质量与招生的宣传和承诺也有一定的差距,是差距四;MPAcc学员预期的服务质量与其实际接受的服务质量的差距,是差距五。差距二、三、四均源于差距一,而差距一、二、三、四解释了导致差距五产生的根源。
差距一是培养单位认知差距,即培养单位的服务理念与接受服务者的预期服务之间的差距。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多注重专业知识的传递,对学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关注不足,没有切实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没有真切考虑现实环境下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来说,由于培养单位没有准确把握MPAcc学员对教学服务的真实需求,因此产生了差距,而这种认知方面的差距又在较大程度上引起了其他3个方面的差距。
差距二是培养标准的差距,具体包括培养单位的服务理念与其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模式之间的差距。市场瞬息万变,观念日新月异,在“大智移云”、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的时代背景下,MPAcc培养理念也要求不断发展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服务理念的快速变化导致了服务质量标准的相对滞后性。现行MPAcc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方面过于重形式,导致学员并未从中获得真正有意义的知识。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过于单调,缺乏时代性和差异性,而MPAcc人才培养需要差异化,没有突出的培养特色就没有市场竞争力。部分高校的现行课程体系设置相对滞后,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冲击下,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时代,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学员可以通过培训学习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对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有一定了解,从而在今后会计实务中充分运用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在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大背景下,有些培养单位忽视双语教学,并未将其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不利于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
差距三是教育服务传递差距,指从事MPAcc教学的教师提供的教学服务水平达不到培养单位的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所谓应用型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培养过程中特别强调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同时在课程设置、考核要求和论文选题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个理念。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教师过分偏重理论教学,普遍缺乏实务经验,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现为“四多四少”:“传授知识多,联系实际少;课程教学多,课外环节少;理论分析多,实践教学少;继承引进多,开拓创新少”[5]。此外,目前许多培养单位对MPAcc人才的培养仍沿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这有悖于设立MPAcc硕士点的初衷,无法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
差距四是宣传沟通差距,是指提供MPAcc教育的院校提供的实际教学质量与对外招生宣传和承诺之间的差距。随着MPAcc硕士点的不断新增,目前全国共有7批256个单位获准开展MPAcc教育。各培养单位通过强调自己的办学特色,进行招生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其中就存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可能很难达到招生宣传和承诺的培养条件和预期的培养结果,这与学员的预期产生了差距。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背景下,各培养单位应着重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合作,为学员提供一个交流实践平台,探索总结符合本校特色的培养模式。
差距五是MPAcc学员预期的教学质量与其实际体验的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MPAcc学员会根据培养单位的声誉、个人发展需求动机、个人学业经历和从业经验、社会对新时代会计人才需求等方面对培养单位的教育服务质量产生一个期望值,并将该值与自己实际的体验值之间进行比较,该期望值与体验值之间的差距即为差距五,而上述4个差距最终导致了差距五的产生。
由于培养单位没有准确感知学生的期望而造成了差距一的存在,为了缩小培养单位的教学服务理念与学生所期望的教学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高校财会专业必须对MPAcc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即“课堂+案例+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大智移云”时代,MPAcc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嵌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以适应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基于此,MPAcc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搭建以MPAcc核心课程为主题、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学生课堂学习、以案例分析为辅的案例教学和自主学习的课外实践综合教育体系,采用案例教学、理论推演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MPAcc人才培养的创新驱动和结构重塑,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 MPAcc人才培养特色。
首先,结合目前的“互联网+”模式,通过“课堂+案例+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驱动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种资源,完善校内校外两方面师资团队,加强会计教育案例和实践平台资源的整合与构建[6];其次,将互联网的大数据资源作为会计教学的新资源,使得会计教学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再次,“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视,增加学生校外实践机会,实现校企协同创新;最后,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平台,实施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新模式,增加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学习资源,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及数字化管理机制[7]。
培养单位要将教学服务质量标准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从真正意义上将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标准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以此来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MPAcc要求具备在复杂情境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的会计教育多是按照财务、会计、审计、战略组织行为等专业开设课程,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对较窄、专业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实际中的商业问题有时很难被界定为某个专业或者学科的问题,例如并购、国际化竞争等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变得更加重要。MPAcc培养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社会环境的变迁,加强会计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采取有现实意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8]。
基于此,MPAcc课堂教育发展方向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综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需要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整合,推广“整合性学习”。中国人民大学推出的“整合性学习”深化改革试点项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整合性学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入手进行课程小整合;从会计、管理、人力、营销入手进行课程大整合;从角色扮演+沙盘推演进行企业经营过程的全方位模拟。
人工智能的应用及推广意味着对未来财会人员的大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即未来财会行业的复合型财会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把握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能力。因此,MPAcc学员应该对自身重新定位,善于从数据中洞察信息,并不断加强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会计教指委2018年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考性培养方案》的修订中也鼓励各培养单位在大数据分析方向进行相关探索,增加对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大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等新兴课程的设置,提升学生对“大智移云”这一时代背景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
重庆理工大学率先在“互联网+会计”深化改革试点项目中修订了培养方案,着重强调了“熟练掌握和运用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并在限选课程中增加大数据分析相关课程,促进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的提升,以进一步满足社会需要。江西财经大学2019年招生计划中增加“大数据应用与管理会计学科交叉融合特色”的研究方向班,在“大智移云”的时代背景,结合大数据与管理会计,进行学科交叉和整合,探索适应MPAcc教育的发展方向。基于以上分析,MPAcc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如图2所示。
“大智移云”时代,未来的财务作为企业信息中枢,要向数字化转型。伴随会计处理全流程自动化、会计决策分析智能化和会计服务共享化等趋势的到来,大量程序性的会计基础工作将被会计信息系统所取代,促使会计人员从基础性的、程序性的、重复性的会计核算工作,转向更有价值的、需要更多职业判断的、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和挖掘等管理会计工作上来。未来MPAcc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和应用实践能力,侧重数据运用与分析能力培养,完善“课堂+案例+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对MPAcc人才培养的创新驱动和结构重塑,培养具有较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