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里籍与生平事迹辩证

2021-04-20 01:04黄震云
关键词:故里庄子

黄震云

(中国政法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2249)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关于庄子的评价历来很高,定位为庄子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但是由于史书中没有关于他专门的传记,庄子的里籍与生平事迹等已难以坐实,很难做到知人论世。也因此,梳理有关资料,确认庄子的里籍、生平等就十分必要了。

一、庄子的名字

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是宗法制的国家,朝廷、诸侯、乡里、家族构成了社会治理的四个层面。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要求男人要有勇气和气节,其人如玉,而男人的身份气节的首先要求是坐不更名,行不改姓。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名字对人是很重要的。庄子的名字子休和子沐在字形上略有差异,应该是传刻时候出现的问题,而不是说有两个字。根据《礼记》,起名的时间是幼名冠字,就是说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正式为之命名。名有大小,大名就是正名,面对社会,表达父母对孩子现实的身份的确定,小名主要是长辈传唤用。名和字之间要配合,有一定关系,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如屈原名平;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通融,文举为字,表示以文学一举成名;又如连战字永平,战争是为了获得和平,争取未来永远的和平是目的和希望。但原则是名以正身,字以像德,就是说名是人生的规范表达,而字表达的是未来的发展地位或者道路。现在还有外文名字,往往是自己起,好多外人也看不懂,也不符合规范。现在名字统一,没有其他。

幼名冠字的“冠”当然是戴帽子,戴上帽子行礼,叫冠礼。《榖梁传》记载,冠礼表示人已经长大成人,所以又叫成人礼。成人礼意味着可以独立面对社会,也可以嫁娶了。女人叫笄礼,成人叫及笄。一般男二十岁为丈夫,可以娶妻,女十五可以许嫁,就是说男人二十岁行冠礼,女人十五岁行笄礼。其实这是大概情况。就成人这一点说,冠礼、笄礼相当于法定的结婚年龄,到这个时候可以结婚。各个时代结婚年龄大不相同。《周礼》称男子三十娶妻,可是周文王十五岁就生了武王,因此《左传》说国君十五岁生子,就是说君王的冠礼要早于普通人。而女方到十五岁还不嫁的就要多收税,有的十七岁不嫁就要配老吏,就是政府许配给年老的官员。汉代昭帝八岁即位,上官皇后六岁;汉平帝九岁即位,安定皇后九岁;班固的妹妹班昭比较晚,也是十四岁出嫁。就是说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身份行冠礼、笄礼的时间并不确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庄子既然名周,表示至、忠信,那么名字与沐就不搭界,而休表示吉祥美好,二者相匹配,因此庄子的字应该是休而不是沐。《庄子》一书反复强调万物归休,应该说与他的名字不无关系。

二、庄子的故里

庄子的故里说的是庄子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什么地方生活的,这对于了解庄子十分重要。司马迁《史记》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1]2143由此引发蒙地的考证,争论非常激烈,由来已久。关于蒙是一个行政区划还是某个山名或者水名,司马迁没有说。按照《史记》的写法应该指的是地名,也就是行政区划,但具体详情又没有说明,因此引起争议。司马迁为什么不说?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他可能也不是很清楚,或者认为不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里这么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1]2139讲老子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苦县曲仁里这个地方的人,很具体。这是庄子里籍引起争论的原因。目前为止,关于庄子故里主要有以下五种说法:一是庄子故里在河南民权县;二是庄子故里在安徽蒙城县;三是庄子故里在山东冠县;四是庄子故里在山东东明县;五是庄子故里在山东曹县。庄子故里的五种说法涉及三个省份,关乎地方荣誉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不能信口雌黄。从感情上说,我们希望有五个庄子,可以满足各方要求,或者谁想说庄子是哪里的人就是哪里的人。但是学术上不允许这么做,那么这些说法的由来、根据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庄子故里在河南商丘民权县

持此观点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张恒寿的《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章行的《庄子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欧阳景贤等的《庄子释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陆钦的《庄子通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杨帆的《庄子心通》(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论文主要有:王晓波的《庄周故里为安徽蒙城辨》(《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李正华的《“蒙”地望之考辨》(《黄淮学刊》,1992年第1期)、王增文的《关于庄周故里的争论述评》(《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刁生虎的《庄子故里考》(《天中学刊》,2006年第3期)。这些论著所依据的理由基本上是马叙伦的《庄子年表》,认为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死于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

根据《史记》的记载,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年轻时曾作蒙漆园小吏,后来一直过着隐居生活,而当时蒙在商丘附近,原为宋国属地。其次,汉代的文献记录庄子是商丘人,战国时属于宋地,西汉时封属梁国,故唐代学者称庄子为梁国人。现代学者多数同意这一观点。

汉代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条。《汉书·艺文志》说:“庄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2]1730又张衡《骷髅赋》说:“吾宋人也,姓庄名周,游心方外,不能自修,寿命终极,来而玄幽。”[3]472刘向的《别录》、高诱注的《淮南子》亦主张宋人说。马叙伦撰《庄子宋人考》一文还引《史记·宋世家》,根据《左传·庄公十二年》“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按杜预注:“蒙泽,宋地,国有蒙县”[4]78,参照《庄子》佚文“桓侯(宋桓侯)行,未出城门,其前驱呼辟,蒙人止之”,证明宋有蒙地,庄子故里在宋国的蒙城。孙立《老庄故里及文化归属考辨》指出:《庄子》一书提供的资料来看,庄子也应当是宋人[5]。《庄子·列御寇》中有两节文字说到庄子居宋,一为“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6]1049;一为“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6]1061云云。这些记载很明显地表明庄子居于宋,为宋人。

上述资料可以证明,庄子是宋国蒙人,这个蒙应该是乡一级以上行政单位,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也就是民权县一带。但是六朝时代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隋唐时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以及唐代魏徵等撰的《隋书· 经籍志》又称其为梁人。或解释为战国后期蒙地归属梁国,因此又称为梁人(参见闻一多《古典新义》),或推测为汉代时蒙地在梁国(马叙伦《庄子宋人考》)。那么梁和宋之间没有矛盾,都指商丘。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二《宋州》也提到六国时楚有蒙县,俗为小蒙城,即庄周之本邑就是在商丘。但商丘叫蒙城的时候庄子已经去世,因此,不能作为根据。今河南省商丘地区民权县顺河集东北三里有清莲寺村,又称庄子胡同;胡同东南有一眼古井,相传为庄子当年取水处,名曰“庄子井”;附近唐庄村有一座古冢,传为“庄子墓”,墓地附近有清代乾隆五十四年镌刻的墓碑“庄子之墓”。以上是为民权庄子遗迹。因此,主张庄子是商丘人的证据比较经得起质证。

(二)庄子故里在安徽蒙城县

比较起来,庄子的故里是安徽蒙城说也是影响很大的一种意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十一月十九日蒙城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庄子祠堂,求文以为记。苏轼参考《史记》记载,为蒙城写了《庄子祠堂记》,这是庄子故里在安徽蒙城的根据。明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吴一鸾于县城东关重建。崇祯五年(1632年),知县李时芳重修逍遥堂,增建五笑亭,辟池为庄子濠上观鱼园,并新撰《新修庄子祠记》(1)安徽省蒙城县北郊的庄子祠,碑已残缺,可读的有186字。,刻碑立于祠内,至今犹存。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有“李梦先问”一节,质疑庄子、孟子同时,何不一相遇?又不闻道里。提出理由说庄子是楚人,但楚人概念不是一个确切的地方,因此无须特别关注。

20世纪80年代,菲铭《庄周故里辨》提出庄子的故里不是河南商丘市东北的蒙泽,而应是安徽蒙城[7]。常征《也谈庄周故里》一文也支持了安徽蒙城说,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蒙县当在楚境,庄子是楚国的北境人。二是濮水当时有二。濮水即使不包括西肥河、涡河、淇水在内,也当为今贾鲁河。三是漆园并非地名。漆园非城邑之号,以冤句之漆园城强解庄子为吏之漆园,也就不免拘执。蒙城尚且素有“北楚漆园”之称。四是汉设蒙县系沿用楚名,因为蒙地临于濮水,故蒙人庄子得隐钓于濮水上,又因为蒙地先秦两汉属于盛植漆树之陈夏地带,故庄子得以“为蒙漆园吏”;复因蒙县当时为山桑县而属沛郡,生于此蒙、隐于此蒙而又受楚威王礼聘的庄子,当然是楚人,也只能是楚人[8]。但是,庄子为安徽蒙城人的说法受到广泛的质疑。刘文刚《〈庄周故里辨〉商榷》[9]以及杨武泉《评庄周故里为蒙城说》[10]、王晓波《庄周故里为安徽蒙城辨》都表示强烈的反对。王晓波说:“安徽的蒙城与河南的蒙县有着密切关系。它是东晋时设立的侨居县。自西晋、东晋、北魏、东魏、北齐等系列的社会动荡,几废而后筑,改称蒙城。而正式有蒙城县之名,始于唐天宝元年。与此相反,河南的蒙城残破后,连县名也不复存留了。《嘉靖寿州志》和《蒙城县志》将侨县误认为本县,可能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变迁造成的。”[11]侨置就是政权迁徙后按照原来的地名重新给当地命名或者封号。这样说来,安徽蒙城与河南商丘在蒙这个问题上确实有联系,虽然异地,但政权是延续的,因此说庄子是蒙城人有历史根据,可以这样说,只是不是真实的出生地和生活地区。那么蒙城县令为庄子立祠,苏轼作序文均在情理之中,只是表示纪念。安徽的学者,特别是地方文化工作者,对庄子是安徽人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如王克峰从2002年开始研究庄子及其故里,至今有40余篇文章发表,并著有《庄子故里考辨》一书,但是有用的资料仍然是那么几条,不具备说服力。

(三)庄子故里在山东冠县、曹县、东明县

1.庄子故里在山东冠县

言庄子是冠县人目前看很是牵强。其根据是《汉书·地理志》谓蒙县属梁国,司马贞《史记索隐》、裴骃《史记集解》等,皆从其说。因冠县境内古代有蒙县,故部分学者便认为庄子故里在冠县,有些缺乏说服力,二者不怎么搭界。

2.庄子故里在山东曹县

言庄子是曹县人的根据似乎比较充足,主要是从唐代开始。杜佑《通典·州郡》说:“冤句有漆园,庄周为吏之所”。唐代李吉甫所编《元和郡县图志》说:“宋州小蒙故城,县北二十二里,即庄周之故里”。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漆园故城在曹州冤句县北十七里”。这些材料又被收入《山东通志》《曹州府志》。近年来,在曹县西北从地下挖出唐玄宗册封庄子为南华真人的石碑。唐高祖、唐太宗时开始信仰道教,唐玄宗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庄子》为《南华真经》,因此有庄子为曹县人的说法。但是,我们对照资料发现,这些资料讲的是庄子担任漆园吏的地方,并不是庄子的里籍。也就是说曹县是庄子担任漆园吏的地方。唐玄宗封其为南华真人,在此立碑,并无不当,只是资料比较晚。

3.庄子故里在山东东明县

六朝时陈国一个叫智匠的和尚写过一本《古今乐录》说:“庄周者,齐人也”。对照《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杜预注说:“蒙在东莞蒙阴县西,故蒙阴城也。”[4]清《战国疆域图》将此蒙地划为齐国。因此又有庄子故里在山东东明县说。北宋初所编《太平寰宇记》说:“冤句县本汉旧县也,……漆园城在县北五十里,庄周为吏之所,旧置监,今漆园城北有庄周钓台。”1995年11月,东明县还举办了“全国庄子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庄子故里在东明》一书,这里有漆园、庄子观、庄子墓、南华山遗址及有关的墓碑、石刻、族谱,还有庄子的嫡系后裔等。过去的《东明县志》记载更为详细。东明和曹县都为山东菏泽地区,是邻县,因此曹县为庄子做官的漆园,而东明有庄子的子孙后代和遗迹都不奇怪。根据《括地志》,东明和曹县都属于曹州,所以两地实为一地。比较折中的看法是,曹县为庄子的漆园吏仕宦地,而东明是庄子的后裔居住地,可以都成为故里,但里籍应该是商丘。这样一来,几地庄子之争应该关系清楚,没有必要彼此撕扯了。

三、庄子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庄子所代表的是南方文化还是北方文化,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具体到庄子,学界则显得有些棘手。姑且不论南北文化是否有那么大的差异,就是庄子所代表的是哪一方的文化这个问题,就直接影响到对庄子和某种文化的认识。朱熹有过简单的议论,称楚人庄子,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南方人了。今人比较早的讨论这一问题的是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南人想像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甚远。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溟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故《庄》《列》书中之某部分,即谓之散文诗,无不可也。……以我中国论,则南方之文化发达较后于北方,则南人之富于想像,亦自然之势也。”[12]30王国维认为老庄之徒,生于南方。此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觉得庄子之思想,实与楚人为近,举《庄子·天运篇》,此段形式内容,皆与《天问》一致,此虽不必为庄子所自作,要之可见庄学与楚人之关系也。庄学对于传统的思想制度,皆持反对态度。剽剥儒墨,而独推尊老聃。朱自清《经典常谈》也认为楚人是南方新兴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很少,他们往往有极新的思想。孔子遇到的那些隐士,也都在楚国,这似乎不是偶然的。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可见庄子是南方人、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质是老先生们共同的看法。但时下学界不这么认为,孙立《老庄故里及文化归属考辨》指出,老子、庄子都是北方人,不是南方文化[5]。这从庄子门人处也可得到印证。《庄子· 天下篇》曾言及南方人,指的是楚人。其文曰:“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6]1008黄缭,姓黄名缭,楚人,战国辩士。汉人也是如此, 《史记· 货殖传》《汉书· 地理志》均将楚地作为异于中原的南方看待。

上述引用关于南北的论述符合实际情况,但也有一些出入,在根据材料作出的判断上应该有一些可商榷的地方。言庄子及其后学不自认为自己是南人,没有文献和学理支持。濮、邓与燕、亳紧密相连,为什么就分出南北?周人是怎么分南北的呢?显然需要搞清楚。这一点是一个很大的学术问题,牵涉华夏中心说。一般认为,华夏中心说出自孔子,他在《论语》中多次比较华夷,力挺华夏,对夷狄颇为不屑。但是事实上,华夏中心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到西周初年形成,以洛邑告成为标志,代表人物是周公。大禹治水取得成功以后,认为自己不如尧舜,所以不能称帝,执玉帛而朝万国,气派非凡,称自己为大禹王,国号为夏。夏按照《尔雅》的解释就是大国,当时的四方边远地区,称蛮夷戎狄之类并不很固定,但称夷还是要相对多一些。《尚书·大禹谟》说:“无怠无荒,四夷来王”[13]148,四边的少数民族或者人群都成为夷。按照《尔雅》对海的解释,四海与四夷都是指四方边远地区。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则又有具体解释:“东海,徐扬,神勾芒。西海,西域,神蓐收。南海,交广,神祝融。北海,青沧,神颛顼。”[14]33-34又《古本竹书纪年辑证》引《太平御览》说:“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于夷、方、黄、白、赤、玄、风、阳”,“帝癸(夏桀)即位,畎夷入歧。”[15]9华夷之别已经出现。夏朝至殷商时代,君王不再称帝而称王,帝就专指天上的祖宗神了,也是保护神。到了殷商末期,地下的王也称帝了,事实上,殷末二王已经称帝。这表示族长地位具备了超出于社会的公权的历史地位,成为九五之尊。《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放肆荒淫的原因就是认为“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武王克商后,“殷民大说。于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1]108-109关于后世贬帝号之事,《索隐》说:“夏﹑殷天子亦皆称帝,代以德薄不及五帝,始贬帝号,号之为王,故本纪皆帝,而后总曰三王也”。西周建国,文王、武王时期,一方面周承殷祀,称帝;另一方面延续传统称王,到周召时期,也就是从周公、成王时代开始,开始统一称为天子。天上的帝是上帝,而地下的周帝就成为下帝。《四祀卣》铭文说:“乙巳,王曰:‘尊文武帝乙宜才召大庭”[16],器出自殷墟,为帝辛时代。对四周的民族一概称为方,如马方、鬼方、龙方、林方等等,这样的方位布局已经显示出帝为中心、方为四方的政治格局了,与华夷之分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儒家的华夷之说不过是换一个说法而已。又《伯姜鼎》《康鼎》《周公簋》等的铭文都有“天子”的说法,显然,周公称王,已经有天子的称呼。其表达方式是出成命时叫王命,臣下称王叫天子,天子又叫下帝,下帝就是天下的中心。像《作册麦方尊》等也是穆王之前的器,也是这样记载,称王命时称王,表示尊敬时称天子。天子代表天命,就是正统,这样就确立了天子在万邦中的中心地位。那么,百辟卿士,就要媚于天子。

普天之下都是王土,既然君王为天子,那是不是说君王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正统的中心呢?从理论上说似乎是这样,而事实上不只是如此。选择天下中心作为都城是华夏中心正统学说的核心。也正因为如此,周公秉承周武王之命一直在寻找这个中心,经过多年的论证,最后确定在“有夏之居”洛邑建都,华夏正统中心于是形成[17]。中国的大一统社会由此全面形成,而所谓华夏中心论也当然产生,至于后来彼此消长,重新洗牌,就出现了华夷之辩。孔子是从周的人,恪守周制,所以他藐视夷狄,但不是说这一思想是他创造。孔子的华夷之辨与西周的华夏中心有一些区别,西周的华夷主要区别是道里内外,其次是实力大小,而孔子的华夷之辨的判断主要根据是文化,这是华夷的一种新的诠释。

南北文化的分界的地理线就是洛阳为中心,也就大致是洛阳、开封、徐州这条线作为分界,向南就是南方,向北就是北方。蒙在这条线的北面,当然就是北方,而老子在这条线之南,就是南方文化区域。因此,虽然老庄并称,但是分属南北文化,区别非常明显,不可混淆。

四、庄子的漆园吏职务和封南华真人时间

庄子曾经担任过漆园吏是《史记》的记录,但是没有旁证或者印证。漆园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也存在着争论。由于资料很少,所以难以展开研究,或言漆园为地方乡里一类的行政单位,因为现在有漆园这样一个地名;或言漆园为造漆之所,庄子为造漆的主管。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作某某吏的现象不少,主要有两种:一是一般的行政官员,因为官和吏基本上是概称;一是知道在某处任职,但具体职务不是很肯定。如老子称为柱下吏,这实际上是一个俗称。朝廷庙堂大厅有柱子,在下听差的就是柱下吏,相当于御史。漆园吏应属于类似性质,从称呼上看,不清楚具体执掌,但肯定不是一把手。

按照西周以来的惯例,长官按春夏秋冬来分,并没有什么吏这样的职事,所以是概称没有问题。吏和事、史、使在西周以来有时候表示职务,是一个意思。金文中只出现过御事这样的提法,见于《大盂鼎》,还有一则在一个卣中,御事为用事之意。吏不同于史官,西周更增加了内史,没有漆园职务。也不是地方政府官员,因为地方政府往往叫里君、里人、里宰。乡吏,根据《周礼》,指的是乡里的一般官员,郭沫若《金文从考》有专门的考证。《周礼》天官冢宰有吏“以治得民”之说,还有群吏等称呼,说明吏为一般官员身份。那么庄子为漆园吏,只是说庄子是漆园中的重要管理人员之一。

我国的油漆技术发明很早。《史记·货殖列传》说:“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1]3272说明在淮北地区和齐鲁之间的商丘当时盛产漆树。这样看来,庄子作为漆园吏也就没有疑问了。但是,漆树的汁液,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误食引起强烈刺激,如口腔炎、溃疡、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肾病,很容易对人的身心造成伤害。这样看来,庄子的狂诞除了思想的超然时空以外,也许与生漆中毒有关,是一种病态。

庄子号南华真人。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的时间,《唐会要》 卷五十云:“天宝元年二月十二日,追赠庄子为南华真人,所著书为《南华真经》。文子、列子、庚桑子宜令中书门下更讨论奏闻。至其年三月十九日,宰相李林甫等奏曰庄子既号南华真人,文子请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其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并望随号称从之。”[18]646《新唐书·艺文志》、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与此同。根据上面三条资料我们看出,在唐中宗李显时代,庄子已被称为南华真人,但诏封在天宝元年。

猜你喜欢
故里庄子
侨眼看家乡:回得去的故里,忘不掉的乡愁
相如故里在蓬安獻疑
将军故里行
故里山西
探访林语堂故里
商故里大酒店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