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研情怀
——相聚在省陶研所的快乐时光

2021-04-20 07:52邹明林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醴陵彩绘五彩

邹明林

2020年8月13日是个好日子,天空晴朗。我与夫人姜可邀请了原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三室彩绘组的一些老同事来陶研所相聚。昨天我已在电话、微信上联系了我有联系方式的一些人,其他的同事也联系了一些人。九点啦,他们陆陆续续来了,精彩的序幕即将拉开。

此刻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的院子里阳光普照。在湖南省陶研所的陈列馆门前,办公楼花坛前的路上面,当我们到来之时,这里已聚集了一些人,先到的是刘国平老师和朱逸君老师由他们的女儿刘艳玲老师陪同,唐锡怀老师及他的女儿唐平涛老师。唐锡怀老师与刘国平老师、朱逸君老师见面之时,他们相互抱在了一起,握着手,互相问候着,祝福着。虽说醴陵瓷都还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但是同事间也是很难见到一次面的,今日的相见更让他们感觉很高兴,毕竟年纪都不小啦!当温月斌老师的女儿罗湛英进来时,见到了朱逸君老师,两个人长久地相互拥抱,眼泪流出了眼眶,这是母亲与女儿之间的真情,那么亲近。这一刻,让在场的人感动。随后到的是刘忠怀、彭玲、王艳玲、喻娟、候一凡、陈利、温雪琴、汤春华、宋玲凡等,这些艺术家一见面,他们就拥抱一起相互问候,交谈着,好多人已是好久没有见面了,一见如故,交谈盛欢,甚是亲切。为了记录此时美好的场景,我专门请来了同学张骥作为我们的专职摄影师,他是我和彭玲、罗湛英的同学,他陶瓷作品制作精细,特别是在陶瓷篆刻、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刘艳玲老师原也是我们的三室的同事,后随夫朱振峰(陕西科技大学教授、《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编委)调陕西科技大学当专任老师去了。

我们先来的人一起在陈列馆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陶瓷研究所陈列馆里留有我们创作的作品,它是我们在陶瓷研究所工作时的见证,代表了那个年代我们对艺术的思考。

人差不多到齐了,我们就开始往里面走,走在那既熟悉又陌生的路上,看着两边的景物,两边的房子。我们三五成群,相互交流着,相互回忆着。我们的心在荡漾,每个人都在追忆着那时在这里工作的点点滴滴,那些在陶研所的美好时光,想起那个年代,那个青春年少的我们……时光久远了些,但那份情、那份意、那份爱还留在心中……

在成型车间的那个楼梯上,我们一行尽情地摆好了不同的姿势,就像我们在上班的时候坐在一个办公室学习一样的,当我们的摄影师发出号令时,这一刻,我们很高兴、很开心,当咔嚓一声响起,我们的影像就定格在那一瞬间,也定格在这个时代。

当我们到达三室办公楼时,由于上面已封闭,我们就在下面的门前拍照留影。首先由1981年在彩绘组工作的人员拍照,当时我们彩绘组有八个人,但只有我一个人是男的,也可叫做“三八”班,我是班组长。由于温月斌老师早些年就离开了我们,我们也在此怀念她,祝她一路走好。另外一位同事是丁华,由于她在外地工作,没办法过来,送来了祝福。罗湛英也很早就离开了彩绘组,调到省轻工业专科学校(今长沙理工大学)当老师,这次是刚好在醴陵做些釉下五彩艺术作品。今天打卡的有朱逸君、刘忠怀、王艳玲、彭玲、罗湛英、邹明林我们六人。我和彭玲、罗湛英三个人是1981年12月份分到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的,并且一起分到了彩绘组,由温月斌老师带着学习,她是釉下五彩名师吴寿祺老师的高徒,掌握了釉下五彩瓷传统技艺的制作精华,我们很荣幸的能跟她学习,也就从那时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了陶瓷行业,走进了陶瓷艺术创作设计之路,结果一走就是一辈子……此处应有掌声。

当时的彩绘组主要工作是复制一些设计组老师设计的作品、礼品,一些高端小批量日用品。记得1984年我当彩绘组组长,当时就选择复制了熊声贵老师的西子缸、罗汉茶具,佘华老师的橄榄瓶、图案花插、金龙礼品盒等一些礼品和作品。我在设计老师那边拿到样品、设计样稿、颜料配方后再进行设计打样制作,总之要把样品试制到设计的老师满意后才开始生产,这样我才可布置彩绘复制工作。由于我们组人员的技术水平都很高,特别是温月斌老师,他是吴寿祺老师的学生,得到釉下五彩技艺真传,技艺掌握很好。毕业于湖南醴陵陶瓷学校的朱逸君老师,师从汤清海等老师,在吴寿祺、林家湖、邓文科等老师指导下从事陶瓷彩绘工作,几十年来的工作使她掌握很专业的技艺,因此被评为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丁华、刘忠怀都是我们的师姐,都是毕业于湖南省陶瓷技校,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巧,加上已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手上功夫甚是了得。王艳玲通过顶职进单位,已在温月斌、朱逸君老师的指导下工作多年,也很好地掌握了釉下五彩绘制技艺。我和彭玲、罗湛英三人也是她们的学生,当时年轻又好学,加上温老师对我们工作的严格要求,因而我们所做出的东西,也是非常精到的。我们这几个人,经常去当设计师、工程师他们的助手,除复制一些小批量的作品和礼品之外,有时还自己创作设计一些作品,加上虚心好学,又得到那么多老师们的指导,因此技术提高很快,理论也在不断提高。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西北轻工业学院(现为陕西科技大学)景德镇陶院(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等一些学院和一些陶瓷产区的老师、技师来醴陵参观学习,有的带学生、徒弟来醴陵实习。这些老师、学生的到来,为醴陵的陶瓷界讲述了当时国际国内的陶瓷发展现状,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成果的应用与发展,介绍艺术家们的一些艺术创作理念,创作方法与技巧,展示他们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这些都给醴陵的陶瓷工作者带来了一些新的创作思路。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作为湖南陶瓷技术、艺术的最高学府,与外界的交流更多,因此为单位的科研人员与艺术创作设计彩绘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开阔了视野,创造了更多的成绩。

1990年我因考上大学离开了彩绘组,去长沙上学去了,学的是工艺美术专业。三年后毕业,我又停薪留职在外面“下海”三年。这样一下子六七年都在外,单位的变化很大,很多事情我就不大清楚了。到贾杰民老师当所长后,我又回到了单位上班,不过没有再回三室,而是在机关的办公室、工会、企业文化部、宣传科、杂志社等部门工作了,这是后话。

后来的三室变化很大,一批又一批的新人到来,使三室创作设计室的技术、艺术实力更强。今天来的有唐平涛、候一凡、喻娟、温雪晴、陈莉、宋林凡等,她们也是有高级职称、省大师、非遗传承人称号,技艺都不一般,创作设计的作品参评获奖的不少,有一大批的收藏家喜好她们的作品,都为陶瓷研究所釉下五彩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室的彩绘组,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温月斌、彭玲两师徒,都是高级工艺美术师, 2010年双双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其技艺得到了行家及艺术爱好者的肯定与喜爱。特别是彭玲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艺传人,也是鹏窑1906品牌主要创始人。而我被评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市级传承人,同时也是湖南唯一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总编辑。陈利,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传承人陈扬龙大师的女儿,与弟弟创建了醴陵陈扬龙窑工作室,陈利现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传承陈扬龙大师的“薄施淡染”技法,复制创作了一批优雅别致的作品,得到大家的喜爱。

对陶瓷研究所的彩绘人员来说,他们都是这个行业里的佼佼者,时光沉淀,他们在行业中犹如一颗颗星星,发的光越来越亮。绝大多数人员已是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大师、国大师。

咔嚓之声,又打断了我的联想。

当我们到了那熟悉的烧成窑炉间。那里摆着大中小三个液化气窑,但窗外那高高耸立的烟囱,带给了我们很多的回忆。想一想那个时候,三室设计彩绘人员制作的作品、产品,都是通过把画好的作品、产品放到匣钵里,再通过煤窑烧制出来。记得1984年,我们彩绘组生产罗汉茶具的时候。上面下计划需要100套,但我们彩绘组八个人大概画了近一年的时间,也只交了几十套。现在的人不理解,有些人还说我们工作不努力。后来我跟他们讲,我们八个人实际上很敬业、很努力,每天都在做。但是在那个时候,作品产品的好坏,都是窑炉说了算,当时是烧煤窑,先把装有作品产品的匣钵,一排排、一层层码好、直到装满窑炉,不过中间是留有空隙的,便于火焰流动,保持窑温一致。当时烧成的时间20多小时,窑炉中上下左右火位的不同,对色彩、光洁度、亮度影响很大,成套的产品都要一样就很难,我们所彩绘的产品是统一的,色彩基本都保持一致,但是通过烧成就会产生很多不一样色彩了。一套茶具十五件(头),当你挑两三件一样就容易、但四五件一样就有点难,但要到七八件、九十件那就比较难了,要配成十五件一套,那就更难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单位是不计成本、不计时间的,虽然我们做了很多,但是可配套比率很小,“次品”多(不是产品烧成不好,单件可以,但配套不行)。但是拿现在来说,由于现在是采用液化气烧成,是 “裸烧”,其温度可保持一致,在设计制作工艺手法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烧成后的产品就易达到统一,成品率就可到95%以上这个水平。这也是陶瓷产业不断发展的结果。

当我们来到颜料车间的时候,脑海中自然就想起了昔日的同事在车间里面配色、球磨、烧结,技术人员在试制颜色的场景。颜料工程师、技术人员他们通过配色、烧制、对照、再调整、再球磨、再烧制,通过多个反复,再到艺术家那试色,再进行微调,最后一个可以用于生产的颜色才产生,由于有了他们的努力钻研,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才使得醴陵釉下五彩的色彩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他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走道两边厂房中的球磨机隆隆之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昔日同事的身影还在眼前忙碌着……

咔嚓之声再次响起时,视线转向颜料车间厂房后面那高高在上的金水车间的时候,我们下意识地认为那个地方很重要,因为那里面有黄金、有贵金属……那里是陶研所特别保密的地方,更是醴陵市重点保护的地方,醴陵陶研所的金水车间。当时全国陶瓷用金水的生产单位只有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湖南醴陵、广东佛山四家,并且是由国家计划配给黄金和稀有贵金属的,但那时市场需求量大,供不应求,想当时我们单位的金水制品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全国各地的陶瓷生产厂家都排队来所里定制产品。

“工程陶瓷的车间到了”,有人说到。我赶紧收回了思绪。只见那车间已是人去楼空,窗户上满是灰尘,杂物堆在一边,回忆起那些生产特种陶瓷的设备。通过一辈辈技术工人的努力使陶研所获得了国家级发明奖,技术进步奖,科技成果奖等,都是辉煌的历史。

在科研大楼的大厅,我们在邓景渊老师的湘西山水瓷板画前拍照,当拍完照后我一看,又只有我一个男的在里面。我在想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彩绘组,一定为醴陵、为陶研所的釉下五彩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虽是一个“垫背”者,但我值得,我骄傲!

我和刘国平老师、唐锡怀老师在一起拍照的时候,我在想,唐锡怀老师和刘国平老师都是八十岁以上的人了。刘国平老师,他原来是省陶瓷技校的校长,一直以来都是以教书育人为工作,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他就是校长,还上过我们课,他桃李满天下。后来调到了陶瓷研究所,担任工会主席,他也为单位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唐锡怀老师,他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在雕刻技艺上面,造诣颇深!许多的作品参展获奖,部分作品被收藏。他的女儿唐平涛,现在也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传承父亲的技艺,也做出一些很好的作品,得到收藏家的喜爱与收藏。这次活动中,还有一个汤春华老师,她曾经跟陈扬龙老师学习彩绘,现在是一个私人企业的老板,几十年来的工作学习,对釉下五彩的创作设计有了很深的领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在陶瓷研究所转了一圈,大家有说有笑,叙述着过去的岁月,探讨着未来的发展。同时,这次相聚,也将成为历史,值得大家珍惜。

当我们从陶瓷研究所出来的时候,陈利邀请我们到醴陵陈扬龙窑工作室参观,因为陈扬龙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技艺被女儿、儿婿在传承,看到了他们的成果,我们很高兴,后继有人啦。

后又到我们乐雅陶艺邹氏艺术馆,看到了我们三代传承展示的一些作品,我父亲邹国华,曾任湖北艺术学院国画系讲师,1963年调到陶研所后任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美术设计师、陶瓷陈列馆馆长,是首届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一辈子和陶瓷结缘。我、我女儿邹幸一直在努力做陶瓷艺术创作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获得了一些奖励。同时,我主编的《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一直在坚持发行,虽然在人员资金上面一直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并坚持做好,完成作为一个陶瓷人应有的担当与责任,希望能为陶瓷的宣传发展做些事情。

今天我们在一起聚会,叙叙旧,聊聊过去,说说未来。时光远走,我们的心仍在一起,依旧奋斗在陶瓷事业上。希望中国的陶瓷事业蒸蒸日上,醴陵釉下五彩陶瓷越走越远,也希望经醴陵市政府恢复的陶瓷研究所能重振光辉,我主编的《陶瓷科学与艺术》杂志能越办越好。

时间不早了,我邀请大家共进了午餐。同时我们向朱逸君老师、刘国平老师、唐锡怀老师等老一辈的艺术家表示慰问,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对陶瓷事业所作的贡献,也更希望他们健康长寿。

今天辛苦了我们的同学张骥摄影师,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难忘的瞬间,谢谢他。

同时祝福我的老师、同事、朋友们身体健康,希望大家在艺术创作之路上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醴陵彩绘五彩
孙建成醴陵釉下五彩瓷山水画作品探析
五彩的秋
神奇的五彩混色瓶
漂亮的陶瓷彩绘
快编五彩绳
毛泽东:家乡的瓷器真好啊
萧红亮 作品
渌江侧畔“红官窑”
五彩路
彩绘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