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滞留抢救室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1-04-20 13:26刘明书王海舫
系统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预见性饮食炎症

刘明书,王海舫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病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23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包含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常伴有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1-2]。近年来随着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升高,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也高居不下。该病具有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等特点,引起了医务同行的重视[3-4]。近年来国内外护理人员就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陈建梅等[5]人探讨了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危险度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饮食不当为青、中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首位诱因。可见,做好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饮食护理,对于缓解病情,促进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上消化道出血急救中的护理模式的探索中,预见性护理作为兴起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因其可缩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成为关注的热点。该研究选择于2017年1—10月在该院消化内科住院的上消化出血患者120例,主要是将饮食护理和预见性护理联合应用于消化道护理的治疗中,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消化内科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人卫出版社第七版《内科学》关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6]: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及其他临床检查确诊为U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且以黑便、呕血为主要临床表现;②治疗过程中采取护理干预方式为预见性护理或(和)饮食护理;③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血液性疾病、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②实验室指标或疗效指标不完整的患者。共纳入符合要求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则,分为两组,每组60例,联合组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为(51.67±5.62)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为(51.81±5.5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病程及其他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常规治疗措施,并严密监测出血征象,及时创建静脉通道,并迅速补液、输血扩容抢救患者的生命,同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药物、抗菌药物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做好分阶段饮食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第1阶段(急性期):禁食。可通过静脉补充营养,以保证足够的血液及电解质。②第2阶段(出血基本控制):流质饮食。此期可给予牛奶、藕粉、果汁、蔬菜汁等,6餐/d,每餐150 mL,并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③第3阶段(出血完全停止):流质饮食基础上给予少量无渣饮食。此期在适当增加流质(300 mL,6餐/d)的基础上,每餐分别添加少量面包、蛋糕等比较软的食物。④第4阶段(病情较稳定):半流质饮食。给予苹果泥、蔬菜汁、蒸肉丸、蒸鱼丸等安全无刺激、少渣的食物,并适当增加食盐和蛋白质量,5餐/d。⑤第5阶段(巩固疗效期):软食。此期给予馒头、面包、米粥、面条、冬瓜、西红柿等易消化、无刺激、富有营养的饮食,3餐/d。联合组:在饮食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上实施预见性护理。预见性护理主要表现在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出血先兆、异常心理变化等进行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在入院时通过人格特征量表对患者的性格等人格特征进行分析,诊断不同的患者予以不同的护理;②给患者讲解该病的特点及发病规律,使患者对病情有一个基本了解,消除对该病的恐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及时清洗带有血渍的衣服和被单,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④创建温馨的就医环境,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及隐私,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紧张、焦虑、尴尬的心理得到缓解和释放;⑤在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强调患者健康的心理对该病预后的重要性,让患者禁烟酒、浓茶以及辛辣刺激等刺激性饮食,适当进行锻炼。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定标准 以出血停止时间进行判定,即:胃管引流液变清或粪便由黑色转为黄色,粪便隐血转为阴性即可认为出血停止。其中1 d内出血停止视为治愈,3 d内出血停止视为有效,3 d后仍有出血者视为无效[7]。

1.3.2 血清炎症因子指标 护理前和护理后2周,所有患者空腹8 h以上,采集肘静脉血5 mL,离心取上清,然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出血次数和止血时间

在治疗期间,联合组出血次数为(3.02±0.97)次,止血时间为(22.48±3.89)h,明显少于对照组出血次数为(6.58±1.14)次,止血时间为(40.19±4.0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23、24.523,P<0.05)。见表1。

表1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出血次数和止血时间对比(±s)

?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总有效率和出血率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35),联合组干预后再次出血的出血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7,P=0.048)。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总有效率和出血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CRP、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周护理后两组患者的CRP、IL-6、TNF-α水平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而护理后联合组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指标比较(±s)

?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胃癌伤等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升高,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也高居不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健康,在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针对病因病情,对症用药,还需要采取护理措施,提高其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8-9]。

有研究表明[10],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有饮食不当、腹压升高、过度劳累、情绪异常等,其中饮食不当位居第一。人们由于长时间过食辛辣、饥饱失常等,进而导致人体胃的正常功能发生紊乱,甚至损伤胃黏膜屏障,出现病理改变。因此,采取饮食护理势在必行[11]。另外在对上消化道出血急救中的护理模式的探索中,预见性护理作为兴起的一种新的护理模式因其可缩短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成为关注的热点[12]。预见性护理是护理人员采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提前预见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因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或避免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和病患的舒适度和满意度。预见性思维是决策人员依据事物的发展特点、方向、趋势所进行的预测、推理的一种思维境界,是思维能动性的具体体现。预见性护理模式将以往被动式护理模式进行了颠覆,变为主动式护理模式,削弱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独立性,有利于调动护士工作的热情性、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医疗成本[13-14]。该研究有机统一将饮食护理和预见性护理结合应用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护理中,结果显示联合组出血次数、止血时间、再次出血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

血液炎症、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检测不仅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还能对再次出血发生进行有效预测。文献报道[15]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会处于应激状态,CRP、IL-6、TNF-α均是临床常见炎症因子,其中IL-6是促炎因子,研究表明[16]其在炎症发生早期水平就会明显升高,其能够促进TNF-α和CRP释放,从而加重炎症反应。CRP是作为致炎因子,广泛的参与机体病理损伤和阻滞破坏,其能够促进T细胞产生各种炎症因子,参与炎症级联反应;该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的CRP、IL-6、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两周护理后两组患者的CRP、IL-6、TNF-α水平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而护理后联合组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饮食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提高上消化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且能够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猜你喜欢
预见性饮食炎症
春节饮食有“三要”
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 1和免疫炎症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何为清淡饮食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健康饮食
欢迎订阅《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炎症小体与肾脏炎症研究进展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