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2021-04-20 13:26郑翠芬
系统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体位动力学通气

郑翠芬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儿科,云南楚雄675000

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新生儿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难治性低氧血症、进行性呼吸窘迫等急性呼吸衰竭症状[1]。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机械通气治疗是主要方法,对患儿氧合、通气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可维持患儿呼吸通畅,改善机体缺氧状态,防止二氧化碳蓄积等,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2]。新生儿病房护理要求高,且新生儿家属对护理的期望值较高,但是新生儿免疫能力低下,各项机能没有发育完全,尤其在脱离母体后,体温变化较大,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所以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症期间非常容易出现感染和哭闹的情况,新生儿病房护理中要求无陪护,如果出现问题,非常容易出现纠纷。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器官发育不成熟,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容易出现压疮、管道脱落、皮肤水肿等并发症,对通气效果带来不良影响[3]。体位护理是近年来推崇的新型护理方式,通过变化体位进行辅助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治疗中采用体位护理,利用重力原理可以更好的改善胸廓凹陷问题和胸腔容量。基于此,该次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8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研究,对体位变换护理应用的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8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5例;胎龄最短29周,最长41周,平均(34.4±1.3)周;体质量最低1 350 g,最高3 610 g,平均(2 184.60±275.40)g。观察组中,男27例,女16例;胎龄最短30周,最长42周,平均(34.8±1.1)周;体质量最低1 420 g,最高3 640 g,平均(2 152.10±277.30)g。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2017年制定的《“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蒙特勒标准》[4]中关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的相关标准:出生时间12 h以内,动脉血氧分压(PaO2)<50 mmHg;二 氧 化 碳 分 压 (PaCO2)>50 mmHg,pH<7.25;且家属签署了该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排除先天性呼吸道畸形者、先天性心脏病者、宫内感染性肺炎者、胎粪吸入综合征者等。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仪器:呼吸机(MAQUET型,德国);参数:PEEP:4~6 cmH2O;RR:35~45次/min;PIP:15~25 cmH2O;Ti:0.35~0.45 s;氧流量:6~8 L/min;VT:5~8 mL/kg。通气原则:pH值控制在7.30~7.45;经皮血氧饱和度控制在88%~95%,PaO2控制在50~80 mmHg;PaCO2控制在40~45 mmHg。可根据患儿病情对呼吸机参数适当调整,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对照组患儿保持常规仰卧位通气,观察组则根据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的顺序进行变换,每3小时变换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4 d。在俯卧位通气治疗时,将患儿头部向一侧偏斜,下肢与躯干作俯卧状,对各类导管是否脱落进行检查,确保导管良好固定。由专职护士负责对两组患儿进行气管、体位及基础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前后PaO2、pH值、PaCO2及氧合指数(OI)等血气分析指标进行对比;对两组护理前后胸肺顺应性(TC)、气道阻力(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等呼吸动力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对两组患儿肺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血气分析指标

护理前,两组PaO2、pH、PaCO2及OI等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PaO2、pH及OI均高于治疗前,PaCO2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PaO2、pH及OI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前后呼吸动力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护理前,两组TC、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TC、R指标较护理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VP、MAP及HR等指标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相关指标

观察组肺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s),d]

表3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s),d]

?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早产儿中比较多发,主要因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肺发育不成熟引起[5]。目前,在新生儿呼吸囧批综合征治疗中,机械通气是主要治疗方法,可通过呼吸机来改变、抑制或替代患儿自主呼吸,使患儿呼吸道保持通畅,达到改善患儿症状的目的[6-7]。但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部分患儿因生理、解剖特点,其氧合功能、血气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改善[8]。有研究证实,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长时间保持单一体位对患儿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且容易导致输液管路不通、管内痰液阻塞、呼吸道不通畅的情况,导致护理难度增大[9]。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对比(±s)

注:与护理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

表2 护理前后两组呼吸动力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表2 护理前后两组呼吸动力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注:与护理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

而通过在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变化体位护理,则对患儿治疗效果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其原因如下:首先,通过体位变换,可使肺部组织重新分布,因人体背侧区域肺组织通气量较少,但血流正常,导致血流与通气比例失调,而变换体位后,如从侧卧位转变为俯卧位或仰卧位,垂直线压力梯度降低,实现了肺部各区域均匀通气,对氧合状态有改善作用[10];其次,通过体位变换,在重力作用下,痰液进入大气道,在充分拍背或加强气流引流下,对痰液顺利排出有促进作用,可避免痰液堵塞情况的发生[11]。

王佳媛[12]在其研究中,实验组患儿的pH(7.45±0.64)、PaO2(81.23±10.94)mmHg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PaCO2(36.24±6.42)mmHg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患儿且通气时间(2.64±1.50)d、住院时间(8.30±2.10)d、氧疗时间(20.20±1.60)d少于对照组(P<0.05)。其研究结果与该次研究结果相比有一致性,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pH(7.35±0.06)、PaO2(57.04±7.23)mmHg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PaCO2(53.97±5.62)mmHg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通气时间(2.86±0.28)d、氧疗时间(8.07±1.64)d及住院时间(20.27±3.51)d均少于对照组(P<0.05)。以上数据提示:表明体位变换后,患儿血气状况显著改善,对氧合功能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体位变换护理的实施,可促使患儿康复速度的加快,有利于患儿预后。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呼吸囧批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实施体位变换护理,对患儿康复有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体位动力学通气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