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探析

2021-04-19 17:32安宝良
考试周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师生互动立德树人

安宝良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初中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主要方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通过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学情境;学习兴趣;师生互动;多媒体教学

一、 引言

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及法律意识的形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的今天,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在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要特别是注重对初中学生的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以说,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初中教育阶段,如何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已成为学校教师研究的重点内容。但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综合性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却让人十分担忧。

第一,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或家长仍然把道德与法治视作一门“副课”,在思想上得不到重视,忽略了这门课程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的教育作用,阻碍了道德与法治在教学进程中的良好发展。第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受传统教法的影响,部分教师在上这门课时照本宣科,从不顾及学生思想情感的反应,加之学科特殊性,整本教师大都是条条框框的知识要点,课堂教学仅仅只停留在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上,很少列举生活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填鸭式”的灌输使得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生活性和启发性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首先,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离不开现实生活,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及实际生活的能力,学生参与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创建生活教学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一框内容“生活需要法律”时,在课前给全班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通过调查,了解生活中都有哪些法律法规,并列举出来,说说它们的适用范围。上课后,笔者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是让每个同学先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有的同学说自己的父母是教师,通过从父母那里调查知道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这些法律法规的适用范围是学校教育;有的同学说通过从网上搜索,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这些法律法规都是适用于家庭的;还有的同学说《宪法》是中国的根本大法,所有法律法规都是在遵循根本大法的前提下制定出来的。学生的调查结果让笔者大吃一惊,各行各业,各类法律法规琳琅满目,笔者顺势引导:是呀,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就是因为有各种法律法规在约束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所以生活离不开法律,紧接着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生活需要法律”,整节课的学习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其次,通过图片再现,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身边的一些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生活经历,感受学习内容。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三框“让爱更美好”一课时,在课前,笔者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微信在学生不知情的前提下,与部分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帮忙搜集一些家人美好幸福的或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接着,笔者把搜集来的照片通过“会声会影”这个软件,做了一部短片,配上催人泪下的音乐。上课后,笔者给全班学生播放了影片,短短几分钟,大多孩子在短片中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回想起了曾经与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感受到了家人对他们深深的爱,有几个孩子还偷偷地流下了眼泪。最后,巧妙运用音乐,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心情好的时候,听歌听音乐,可以让人为之兴奋;心情不好的时候,听歌听音乐,可以缓解情绪。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通过播放音乐或歌曲,可以让学生置身于那种特殊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敬畏生命”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歌手汪锋的主打歌《怒放的生命》,“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如今我已不再感到彷徨,

我想要超越这平凡的奢望,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学生在悠扬的歌声中陶醉,在陶醉中感悟人生的不易,体会生命的坚强。接着,板书课题:敬畏生命,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道德与法治课堂由于学科特殊性,本就不怎么受学生所喜爱,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一上课就提问,或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那学生真的就没有啥可期待的了。不论那门学科,最大的失败就是教到最后让学生开始讨厌它。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知道集声音、图像、动画等多位一体的现代教育技能将抽象难懂转化为形象直观,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笔者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一框“网络改变世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笔者整理了网络改变生活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让他们真实了解近二十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操控、无人驾驶、航天航海、人工智能等,看得学生目瞪口呆,通过观看視频,全班学生纷纷表示要发奋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以便适应未来社会。特别是当学生看了北京市区内的机器人送快递、无人驾驶汽车等,深感时代进步太快,越来越多的工种被人工智能设备所代替,感觉未来找工作的不易,如果现在还不好好学习,将来肯定会失业。又如,在教学第八课《国家利益至上》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给学生播放了大型纪录片《超级工程师》《大国崛起》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祖国的繁荣昌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认识国家发展理念,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共同为努力建设美好祖国而努力奋斗。作为国家的一分子,当看到祖国的繁荣与强大时,谁不因此而感慨?影片的观看,总能激起学生的思绪,让他们带着对祖国的敬畏,学习新知,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师生互动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