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策略

2021-04-19 00:03晁红印
考试周刊 2021年24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策略研究小学语文

晁红印

摘 要: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往往存在着很多课堂教授效率不高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小学生自身理解能力不高之外,教师也没有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文章系统的阐述在小学语文阶段,如何构建一个生态型的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构建的主要关键环节。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态课堂;策略研究

一、 引言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小学生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难度不仅是需要让学生学习到相应阶段的知识,还要为之后的高年级语文学习做好基础准备。因此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在现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文章将在前半段讲述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具体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后半段将详细地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构建生态型的小学语文课堂。其中包含的各个环节值得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和借鉴。

二、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问题的探析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分数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目标。甚至在小学阶段,在小学生这个对知识充满探究欲望的年龄段中,刻板的语文教学也慢慢的在蚕食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思维。因此接下来笔者将详细地阐述小学语文阶段主要存在的各个问题。

(一)语文教学内容过于刻板,死记硬背成了主要的学习方法

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室打开课本,让学生自由的朗读,然后老师快速地讲解,之后就是背诵和记忆。这样虽然能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快速地熟悉和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考出好的成绩。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模式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对于一个成语,一篇文章可能不会快速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即便背过也是属于死记硬背,单纯的记忆知识是对小学生语文探究能力最大的扼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更加自然、原生态得教学模式当中。根据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心智不是很成熟的特性来有机地调整授课的内容,保证小学生语文学习知识吸收最大化。同时还需要适应在这个阶段的小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更加简洁和自然的教授方式让学生理解到学习的内容,最后教师还有义务培养小学生的基础语文思考和探究能力,因此如何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理解程度规划教学的内容成了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去思考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教学的方式能否让比较深奥的含义快速让学生去真正理解。

(二)教学的互动性不强,无法真正和学生交流

小学生在学习阶段其实没有更多的主动意识。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小学生往往不会真正表达或者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学习情况。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比较严肃,因此就更不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没有互动交流也就无法真正发现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对于知识的转化率和吸收率都不高,比如在学习《邓小平》这篇课文的时候,因为是讲述人物的,所以教师会详细的将人物的生平单方面的讲解给学生,这样直白平淡的讲课思路自然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改进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风格,实现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从而不至于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三)固守课堂一亩三分地,不能实际感受体验

语文学科终究是语言的学科,语文知识的应用在人的一生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让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明白了上述几点,就能发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都是在服务于考试。因此教师的讲课内容也全部是划重点,没有任何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教师不仅仅需要让学生接触到历史知识、语文知识、字句词意等等,最重要的是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壮士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精神。因此仅仅在课堂上讲述学生怎么能感受到这种伟大的情感呢?因此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学习结束后,带领着学生去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者相关的文化纪念馆来让学生亲身感受那种一往无前的精神。从课堂中走出去,回归到社会现实,回归到沧桑岁月,是学生一辈子宝贵的财富。这样做还能多方面的拓展学生课外的知识,勾起学生对于历史事实的兴趣和探究热情,这样教育就实现了其初衷。

三、 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

上述已經阐明了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有其根本的原因和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因此明白了存在的问题,下边将详细地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的方法,旨在通过具体的实际例子来说明每一种方法具体的使用场景,从而最大限度上帮助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构建自己的生态型课堂,提升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一)课前做好备案,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是导致其无法深刻的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好预案,所谓的预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需要讲解的知识,更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组织。通过本堂课即将讲解的内容,根据学生年龄段安排不同的环节来讲述知识。比如在学习《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时,除了最基础的文字内容的讲解,教师需要提前思考这篇课文讲授的思想内涵能否真正的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小学生毕竟没有多少生活经验,对于这种师生之情、分离之情,不能做到充分地感同身受是十分正常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思想感情时就不需要刻意的照本宣科,而是可以通过引导性的发问来引发学生的情景想想,比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和父母分离的时候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想象当有一天你毕业了,再也见不到自己喜欢的老师了,你有什么样的话要对老师说?然后让学生自由的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环节,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很真挚的,同时也引发学生对于离别、师生情等等关键词的思考,最后的发言环节也是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讲,一个好的教学方式不一定是强行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环境来进行想象和感受,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接受和转化,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含义,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策略研究小学语文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构建生态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