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玲,阮瑜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手术科,福建厦门 361003
全麻是临床外科手术常用麻醉方式, 该麻醉方式主要通过对患者的中枢神经暂时性抑制使得其全身痛觉丧失、神志消失等,使得在手术过程中不会因操作让患者感受到痛觉,保障手术可顺利进行[1]。 但全麻在术后麻醉复苏期较多并发症发生, 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躁动就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引起该疾病的因素较多, 因而必须明确影响因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防治[2]。 基于此,该研究纳入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在该院接受全麻手术治疗且在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107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因素进行分析, 并对其相应护理措施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全麻手术治疗且在麻醉复苏期出现躁动的107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50 例;年龄最小的18 岁,年龄最大的 76 岁,平均年龄(54.08±5.19)岁;手术类型:49 例骨科手术患者,30 例腹部手术患者,18 例耳鼻喉手术,6例乳腺手术,4 例胸部手术; 麻醉方式:73 例气管插管全麻,34 例静吸复合麻醉。研究已经医学伦理委员审核批准, 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Riker 镇静和躁动评分≥5 分的患者; 气管插管全麻或静吸复合麻醉的患者。 排除标准:Riker 镇静和躁动评分<5 分的患者;单纯静脉全麻或单纯吸入全麻的患者。
研究对107 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及各种外界刺激因子进行因素分析, 一般资料从性别、年龄进行分析,年龄分为≤35 岁、36~50 岁、51~59岁、≥60 岁四个阶段, 各种外界刺激因子包括术后疼痛、术后心理变化、术后制动、留置管。
观察107 例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表示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应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对相关性分析,计算出OR(比值比)评价各影响因素的危险度,运用Waldχ2值法进行危险度差异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年龄、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后疼痛、术后制动、留置管为影响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的影响单因素(P<0.05)。 见表 1。
年龄、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后疼痛、术后心理变化、术后制动、留置管均为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影响多因素(P<0.05),为影响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躁动是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常见并发症, 可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临床上必须给予重视[3]。 该次研究发现年龄、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后疼痛、术后制动、留置管均为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影响独立危险因素。在相关学者[4]研究中,通过对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耳鼻喉手术(46.67%)、胸外科手术(40.40%)、腹部外科手术(18.18%)、骨科手术(7.23)、乳腺手术(14.29%)以、妇科手术(9.76%)等不同手术类型患者躁动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凭静脉麻醉患者躁动发生率(10.36%)低于静吸复合麻醉全麻(28.10%)(P<0.05)。 该研究认为,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是影响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的主要原因。 而在该次研究的多回归分析中亦得到“手术类型与麻醉方式”为影响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躁动的关键因素。 现就其具体诱因和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分析。
表1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单因素分析[n(%)]
表2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多因素分析
该次研究发现, 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10,P<0.001),其中≥60 岁的老年患者的占比最高(47.66%)。 这主要是以为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项功能降低, 机体抵抗力和耐受力也严重下降,在复苏期患者的意识会逐渐清醒,机体感觉逐渐恢复,老年患者机体对内外刺激的敏感性较高,因此极易出现疼痛情况,从而使得其发生躁动[5-6]。 针对这一情况, 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老年患者苏醒期体征指标变化,若患者躁动情况较为严重,需立即汇报医生进行处理,适当给予镇静镇痛药物缓解其疼痛情况,或是给予静脉自控镇痛泵进行干预。
研究结果显示, 骨科手术患者躁动发生率最高(45.79%),其次为腹部手术(28.04%),这两类手术的手术切口均较大,术后不好固定,而苏醒期的患者的神志还不是很清醒,甚至会暂时遗忘关于手术的记忆,从而会无意识自行更换体位,牵扯到手术切口诱发疼痛,引起患者的躁动。 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强化对这两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的监护工作, 根据患者手术切口位置选择合适的制动工具限制患者的自由活动。 同时,护理人员在复苏期间,应定期轻拍和呼唤患者,并轻声告知其手术完成和不要随意挪动身体等, 帮助患者恢复记忆,使其潜意识的控制自己行为,避免自行体位更换[7]。
该文结果显示气管插管麻醉患者的躁动发生率(68.22%) 高于静吸复合麻醉 (31.78%) 的患者 (χ2=28.430,P<0.001)。 这主要是因为气管插管麻醉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较大的机械刺激, 术后患者咽喉部会存在明显不适感,尤其是呼吸道情况较差的患者,极易诱发躁动[8-9]。 对此,术前应完善患者麻醉相关检查以及机体各功能检测,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对于呼吸道情况不是很好的患者可选择静吸复合麻醉。在术后麻醉复苏期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道, 若发现分泌物应及时应用吸痰器进行清除, 避免患者因咽喉异物感引起躁动。 除此之外,可在气管插管前取适量达克罗宁胶浆涂抹在气管导管前端, 可发挥润滑作用使得置管过程更加顺利, 也使得气管导管对患者机体刺激减少。
术后疼痛是引起全麻患者复苏期躁动的常见因素(研究发生占比74.77%), 针对这一情况可采取注意力转移、药物镇痛、静脉自控镇痛泵等方式进行缓解,对于腹部手术患者可通过按摩创口周边皮肤减轻疼痛。
术后适当的制动是为了预防患者无意识体位调整牵扯伤口引起疼痛、出血等情况而引起躁动,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依据患者的手术类型、 手术切口位置和范围选择合适的制动方式,并注意制动松紧度的控制,不可过松、过紧。
外科手术通过放置引流管、 尿管等管道将患者伤口内或腔隙内的积血、脓液、分泌物等引出体外和帮助暂时性尿失禁患者排出尿液, 从而更好地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0-12]。 但是因为部分患者机体反应较为敏感,管道留置会让其感到明显的不适感,从而出现躁动。 因此在置管时应妥善固定好管道,避免固定不当导致管道滑动引起患者不适。 针对留置尿管的患者可在置管前取适量无菌石蜡油或生理盐水注入尿道中,减少管道对患者尿道的刺激。
综上所述,年龄、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后疼痛、术后心理变化、术后制动、留置管均为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影响独立危险因素, 临床可以此为据制定针对性的麻醉复苏期躁动护理措施, 降低全麻手术患者发生麻醉复苏期躁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