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堂凯,罗瑞明,周正文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福建厦门 361021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1-2]。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常表现出胸闷、胸痛等症状,会引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还会出现猝死,对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均产生严重影响[3]。 如临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采用有效的急救干预, 会极大地降低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预后。 目前,院前急救是医务人员对患者采取的医疗急救行为,但在急救工作中,因急救现场条件不佳,再加上急救人员缺乏对病情的诊断,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与方式,因此,配合有效的院前急救模式非常重要[4]。 该次研究2017 年1 月—2019 年11 月研究时段内抽选的319 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采用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择该中心收治的319 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分组依据 (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将319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159 例)和观察组(160例)。 对照组:男性、女性患者分别 89 例、70 例,年龄28~75 岁,平均年龄(51.58±10.69)岁。 观察组:男性、女性患者分别 92 例、68 例, 年龄 29~74 岁, 平均年龄(51.17±10.55)岁。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标准,并经临床检查结果诊实。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者;首次发病者;发病后第一时间接受治疗者; 患者家属知情, 且签署同意书者。 该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者;无法正常交流者;不接受该次研究者;合并心源性休克者;恶性肿瘤者;有严重的肝肾肺功能障碍者;药物禁忌证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即方法如下:①对其开展常规院前急救,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快速对病情做出诊断,同时,快速启动绿色急救通道,联合相关科室,建立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措施。 保证绿色通道通畅,减少检查、抢救时间。 同时,在急救过程中,要求患者绝对卧床,取仰卧位,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心电监护器、心肌标志物检查,30 min 内追踪检查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诊治依据,从而提高救治方案[3-4]。 遵医嘱给予相应的药物,低流量吸氧,改善心肌缺血症状;同时,给予相关药物,控制梗死范围、纠正心律失常,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做好并发症预防措施,尽早发现异常症状,立即报告医生抢救。 ②入院后,快速完善常规检查,立即开展治疗,同时观察有无出现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大小便性状异常等症状,定时询问主诉;同时查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有无室颤出现,如有异常,积极采用抢救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 ③在检查、治疗等过程中,优化急救路径,有效缩短急诊室抢救时间, 做好手术准备, 备好各种抢救器材、抢救药品,保持仪器及设备性能良好,选择适宜的静脉置针。 此外,给予心理护理指导,提高患者与家属配合度。 同时,评估患者认知水平,预测行为障碍,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干预。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增加院前病情评估模式,即采用院前指数法,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在原有的评分中,加以改进与简化,快速评估,提高评分标准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对评分方法进行量化。 此评分方法分为4 个生理指标,即评分0~3分者为病情较轻者,病死率为0%,手术几率2%;评分在4~11 分时,表现患者病情较重,病死率可达16%,手术几率50%;评分超过12 分者,表现患者病情较严重,病死率达17%,手术率达61%,分数与患者病情程度为正比,评估后,根据患者病情,尽早将患者病情反馈给急诊及相关科室,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症急救干预[5]。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检测指标、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家属满意度。
临床检测指标:C 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水平。
急救效果:现场病情诊断、急救成功率、急诊延续抢救成功率、病死率。
家属满意度:该中心自制表评价,总分100 分,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8~85 分为满意,低于68 分为不满意。 非常满意与满意之和为家属满意度。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C 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检测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检测指标比较()
组别C 反应蛋白(mg/L)肌钙蛋白T(μg/L)肌钙蛋白I(μg/L)肌红蛋白(μg/L)观察组(n=160)对照组(n=159)t 值P 值17.2±1.6 21.4±1.9 21.349<0.001 0.4±0.1 0.6±0.1 17.860<0.001 1.8±0.2 2.2±0.2 17.860<0.001 13.3±2.1 21.5±1.9 36.574<0.001
观察组现场病情诊断、急救成功率、急诊延续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观察组:108 例非常满意、48 例满意、4 例不满意,对照组:85 例非常满意、54 例满意、20 例不满意,观察组家属满意率(97.50%)高于对照组家属满意率(87.42%),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40,P<0.05)。
急性冠脉综合征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也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好发于老年人、绝经后女性、高脂血症、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患者,其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是侵袭, 诱发完全或是不完全的闭塞性血栓形成的一种以病理基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6-8]。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此类患者还会出现严重的胸痛、 心律失常等症状, 甚至还会出现死亡。 当患者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后,需及时送往医院抢救,但因此病症多为突然发病,病情较急,且病情发展较快,故需要开展科学、有效的院前急救,以此来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急救越来越受现代医学的重视,院前急救的存在,不仅保证患者在突然发病、意外伤害时能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还可以挽救患者生命。 罗朝汉等[2]研究中,研究组实施院前急救,对照组常规急救, 结果表明, 研究组的救治成功率95.35%高于对照组,病死率(4.65%)、并发症发生率(11.63%)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表明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抢救成功率效果显著,而且可降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证实其实施效果确切显著。 院前急救是一项综合性较强、专业性较高的急救技术,包括出诊、接诊、院外救治、安全转移、系统抢救等措施。 当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后,需要第一时间接受急救干预,即开展入院溶栓治疗等,但不管哪种治疗,均需要尽早开展急救,以此来降低病死率[9]。 该次研究表明,观察组院前急救干预后,现场病情诊断(96.9%)、急救成功率(95.0%)、急诊延续抢救成功率(95.6%)明显高于对照组现场病情诊断(65.4%)、急救成功率(73.0%)、急诊延续抢救成功率(70.4%),且病死率(3.1%)、并发症发生率(6.9%)低于对照组(16.4%)、(21.4%),这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C 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水平为冠脉综合征病情评估的重要检测指标, 其检测水平越高,则表明病情越严重。 该次研究表明,观察组院前急救实施后,观察组的C 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表明院前急救实施后改善患者病情效果显著。
而在院前急救模式中,增加院前病情评估模式,根据评估与诊断标准来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 即院前针对患者4 个生理指标, 对患者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与划分,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快、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并做好相应的急救治疗, 缩短时间, 快速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急救效果的同时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家属满意度[10]。
综上所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增加院前病情评估模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