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岸湖,许姣,靳龙菊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呼吸内科,广东中山 528400
慢阻肺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其主要特征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同时伴有肺部异常炎症反应。 慢阻肺高危群体为老年人,病发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不畅、气短、咳嗽等,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危险人们的生命安全。 在临床治疗方面,由于相关技术的局限性,致使该病无法实现逆转,只能控制症状,延缓病情进程,不能恢复提高患者的肺功能,甚至连维持肺功能也无法实现。 因此加强护理工作十分重要, 尤其是对处于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应给予有效的健康教育, 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让患者能够意识到治疗只能控制病情,要想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还需要患者自身的努力和信念[1]。 基于此,该文于该院呼吸内科2019 年11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随机抽取163 例作为对象研究,分析健康信念模式对于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换这种的应用效果, 以期为探究最佳的护理方案提供数据资料,帮助患者更好的改善生存质量。 报道如下。
从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中随机抽取163 例作为该次研究对象, 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82)和观察组(n=81),其中对照组有男 50 例,女 32 例,年龄在 45~90 岁,平均为(60.4±4.9)岁;病程为 0.7~10 年,平均病程为(6.3±0.4)年。 观察组有男 47 例,女 34 例,年龄在 46~91 岁,平均为(61.3±4.6)岁;病程为 0.9~11 年,平均病程为(6.5±0.5)年。该次研究经过该院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慢阻肺诊断标准,均确诊为慢阻肺患者;患者对于该次研究知情同意,积极配合研究相关工作;患者没有合并有其他严重的脏器疾病。 排除标准:患者中途退出,或者依从性差;患者有精神疾病,或有语言障碍,或有其他系统严重并发症[2]。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包括有:①密切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并及时反馈给医生[3]。②遵照医嘱给予患者对相关治疗, 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若需要进行雾化吸入治疗,给予必要的指导[4]。 ③引导患者有效开展呼吸训练,并鼓励患者适当开展有氧运动,例如散步等[5]。 ④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患者由于疾病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等极易出现负面情绪,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主动开导患者,给予患者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6]。 ⑤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建议患者低盐低脂,不宜食辛辣刺激的食物,以防加重患者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应多摄入优质的蛋白质食物,以提高的患者自身免疫力。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信念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该护理模式的关键是让患者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健康行为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让患者有治疗的信心。 具体方法:①通过风险沟通,让患者感受到威胁; 护理实施前通过调查问卷全面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同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 在结合患者情况的基础上详细向患者说明慢阻肺发生的病因,包括年龄、遗传、环境、吸烟等危险因素,尤其是吸烟,被公认为慢阻肺的重要治病因素, 吸烟量和吸烟时间和发病率呈正比,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病发慢阻肺的比例高达10 倍以上[7-9]。让患者认识到发病因素的重要性,从而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同时对于慢阻肺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治疗周期以及预后效果等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通过对慢阻肺相关知识的介绍,帮助患者更准确地认识自身病情。 每周在会议室进行一次慢阻肺健康知识宣讲,并要求观察组所有的患者参加,让患者对于慢阻肺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 意识到该病的严重性[10]。 ②让患者自身病情改善产生期望;让患者意识到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自身病情,提高生活治疗,从而主动改掉自身不良生活习惯。 每周进行一次戒烟讲座,督促吸烟患者积极戒烟,同时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多补充维生素,同时少食用容易产气的食物,多喝水。 建议患者长时间接受低流量吸氧,为患者制定呼吸训练和全身轻度有氧锻炼计划, 督促患者坚持进行身体锻炼。 积极主动了解患者治疗中遇到的障碍和存在的困难,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帮患者解决,同时通过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克服负面消极情绪,详细说明疾病改善对于患者的益处, 让患者有信心有途径去改善自身病情[11]。 ③给予患者个体化健康教育:对每位患者的健康需求进行评估,结合其病情、文化水平、年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等给予合理的健康教育,同时发放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材料, 包括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的内容,如排痰方法、运动、饮食、戒烟、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等,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同时,有助于患者树立信心。 ④组织病友交流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一次,例如自我护理技巧分享、健康知识问答比赛等,将患者拉入同一个微信群, 以便出院后患者之间能够互教互助,由专业的医护人员作为负责人,对于患者的咨询给予专业的解答。 同时提供远程健康知识传播途径, 即让患者定期登录该院网站了解慢阻肺防治相关知识。 患者出院后有责任护士每月至少进行2次电话随访,每月给患者邮寄一次宣传资料,以督促患者按照健康教育处方逐渐纠正不良习惯, 提高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行为,患者出院后需要持续进行3 个月的随访,出院3 个月后叮嘱患者复查。
对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情况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有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通气储备功能(BR)、第1 秒用力呼吸所占肺活量比值(FEV1/FVC)。 通过问卷调查对患者进行慢阻肺自我护理行为、 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自我效能进行评估。 其中自我效能评分主要包括有体力活动、呼吸困难管理、安全行为、情感波动、环境与温度,采用5 级评分法进行评分,从“非常没有信心”至“非常有信心”分别给予1~5 的评分,患者获得的分数越高表示其自我效能总体水平越好。 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采用百分之,分数越高,患者的依从性越高。
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通过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通过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对照组和观察组自我护理行为评分分别为(80.30±1.18)分、(80.26±1.2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3,P>0.05);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自我护理行为评分分别为(91.42±1.74)分、(129.18±1.6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920,P<0.05)。
护理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自我效能评分显著比对照组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分]
组别 体力活动 环境与温度 情感波动 安全行为 呼吸困难管理观察组(n=81)对照组(n=82)t 值P 值10.59±2.01 9.02±1.63 5.480<0.05 15.82±3.29 11.08±2.01 11.114<0.05 19.52±3.12 14.08±2.17 12.936<0.05 5.78±0.62 4.07±0.63 17.463<0.05 32.25±3.29 28.13±3.26 8.030<0.05
出院时两组患者肺功能各项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院3 个月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更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
images/BZ_136_1285_600_2301_653.png对照组(n=82)观察组(n=81)t 值P 值2 207.03±110.28 2 902.15±102.01 41.762<0.05 80.27±7.92 60.92±6.84 16.684<0.05 87.75±7.37 60.92±6.84 10.397<0.05
观察组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显著比对照组的依从性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比较[(),分]
images/BZ_136_1285_1238_2301_1291.png对照组(n=82)观察组(n=81)t 值P 值50.38±6.01 51.09±5.87 0.762<0.05 70.39±4.92 90.38±3.86 28.836<0.05
慢阻肺属于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 具有极高的病发率和病死率,2000 年调查显示其位全球第四大致死疾病,到了2018 年调查显示病死率已经达到全球第三。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阻肺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该病会会直接累及患者的肺部, 同时也可能会引发全身性的效应,反复性的发作会不断降低患者的肺功能,指导患者因为心肺功能衰竭而病死。 目前还没有办法实现对慢阻肺气流受限的逆转,除了需要依靠药物治疗外,患者病情的控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过药物治疗患者的病情虽然转为稳定期, 但其肺功能并没有恢复, 这是让患者对于自身病情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十分重要。 处于稳定期慢阻肺的患者,机体免疫力低,再次复发的风险极高, 若在病情较轻阶段没有给予有效的护理,病情很容易进一步恶化。 因此优质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病情控制而言至关重要。
健康信念模式的护理概念核心是让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并通过坚定的信念和疾病进行斗争,护理措施更加关注患者的自身,并根据每个个体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为了探究其具体应用效果,该呼吸内科进行了护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护理行为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为,显著比对照组的依从性高(P<0.05)。结果说明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开展护理后, 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提高了,通过个体化健康教育,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患者更加意识到了健康行为对于改善自身病情的重要性, 同时对于自身的病情的改善也更有信心了,依从性也提高了。 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体力活动(10.59±2.01)分,环境与温度为(15.82±3.29)分,情感波动(19.52±3.12)分,安全行为(5.78±0.62)分,呼吸困难管理为(32.25±3.29 优于对照组的体力活动(9.02±1.63) 分, 环境与温度为 (11.08±2.01) 分, 情感波动(14.08±2.17)分,安全行为(4.07±0.63)分,呼吸困难管理为(28.13±3.26)分(P<0.05)。 可能是因为传统护理没有让患者真正认识到自身病情,加上病情反复迁延,久治不愈,患者极易失去信心,因此在健康行为、安全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吴挺实等[12]研究发现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自我效能,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的观察组护理后自我效能量表中的呼吸困难管理,安全行为,情感波动,环境与温度和体力活动维度得分分别为(32.45±3.59)分,(5.76±1.01)分,(19.54 ±3.59)分,(15.45±3.01)分和(10.58 ±2.03)分,均高于干预后对照组(P<0.05)。 结果与该次研究基本一致, 说明健康教育能够增慢阻肺强患者的信念,提高患者自我效能量。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出院3个月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更优(P<0.05)。这也说明健康信念模式采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整体的护理效果,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 老年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应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自我效能以及依从性,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