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霞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医院神经内科,广东东莞 523945
抑郁障碍是现代人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 主要特征为持久而明显的心境低落, 主要分为单相抑郁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两大类,难以彻底根治,多数患者反复发作,而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因而需进一步提升抑郁障碍的治疗与康复水平。 近年来,抑郁障碍临床研究发现,多数患者伴有多种躯体症状, 而躯体症状进一步降低了其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康复[1]。 因而,该次研究方便选择2018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间该院门诊随诊的60 例抑郁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患者躯体化症状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择该院门诊随诊的60 例抑郁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60 例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 版(ICD-10)关于抑郁障碍诊断标准[2]。 60 例患者中,男22例,女 38 例;年龄 20~76 岁,平均(43.17±23.03)岁;病程 1 个月~10 年,平均病程(7.48±2.52)年;发作次数 1~6次,平均(4.48±1.13)次;学历:中专及以下 20 例,大专22 例,本科及以上 18 例。
纳入标准:首发或复发的抑郁障碍患者;成年人;可完成沟通者;受访前2 周未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和家属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排除标准:近期内使用影响研究指标的相关药物者; 药物滥用史者;语言、听力或认知功能障碍者;严重智力缺陷者;合并严重躯体疾病且病情危重者; 精神分裂症等其他精神障碍患者;不配合检查者;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期者等。
1.3.1 躯体化症状调查 采用躯体化症状问卷(SSI)评估患者躯体化症状,该问卷共包括28 个条目,量表分为两个维度, 其中条目2,3,9,14,19,27,28 为疼痛维度,其余选项为非疼痛维度。 每个条目均采用5 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表现症状越严重,1 分为从来不,5 分为非常多或严重;所有条目总分为问卷得分;总评分≤29 分为正常,评分 30~39 分为轻度,评分 40~59 分为中度,评分36~69 分为重度[3]。
1.3.2 抑郁症状评估 采用中文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状态,量表共包括17 项条目,多数采用5 级评分法(0 分为无→4 分极其严重),少数项目采用3 级评分法(0 分为无→2 分极其严重),评分0~7 分为正常,评分为 8~20 分为轻度抑郁,评分 21~35 分为中度抑郁,评分≥36 分为重度抑郁[4]。
1.3.3 焦虑症状评估 采用中文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焦虑状态,量表共包括14 项条目,采用 5 级评分法(同 HAMD);总评分<7 分为无焦虑:7~14分为疑有焦虑:14~21 分为存在焦虑; 评分 22~28 分为明显焦虑;评分29 分以上为严重焦虑[5]。
1.3.4 临床资料分析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个体资料、临床资料,并统计患者发病诱因、发病情况、用药不良反应等信息。
观察患者疾病分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发病诱因、发病情况、用药不良反应等患病情况,总结临床特征,并评估60 例患者躯体化症状程度,并对比不同抑郁程度患者SSI 评分情况。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0 例患者中:单相抑郁障碍占比相对较高;中度抑郁和轻度抑郁占比高于重度抑郁,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焦虑和明显焦虑患者占比显著高于严重焦虑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障碍诱因主要为心理压力,显著高于躯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其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1~2 种者占比较高, 显著高于无不良反应和3 种及以上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抑郁障碍患者症状及患病情况比较
60 例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躯体化症状, 其中轻度者 42 例(70.00%)、中度者例 13(21.67%)、重度者 5 例(8.33%),中重度占比高达30.00%(18/60)。重度抑郁患者SSI 疼痛症状、非疼痛症状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轻度抑郁和中度抑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抑郁患者SSI 疼痛症状、 非疼痛症状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轻度抑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不同抑郁程度患者 SSI 评分比较[(),分]
表 2 不同抑郁程度患者 SSI 评分比较[(),分]
注:* 与 **比较,P<0.05;*、** 与轻度抑郁比较,P<0.05
组别 疼痛症状评分 非疼痛症状评分 总分轻度抑郁(n=31)中度抑郁(n=24)重度抑郁(n=5)合计(n=60)32.56±8.59(38.12±8.57)*(45.05±7.54)**40.46±8.34 5.03±2.19(10.36±3.15)*(12.31±2.19)**10.98±4.52 38.56±10.24(49.05±9.68)*(58.02±10.74)**52.06±12.56
抑郁障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疾病, 单相抑郁障碍患者以持久的情绪低落或悲痛欲绝为主, 而双相情感障碍则既存在情绪低落又存在情感高涨, 这两种心境障碍类型发病率相对较高。 抑郁障碍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等特征,不良预后风险较大,因而需及时治疗与干预[6]。
抑郁障碍对患者的危害不局限于心理层面, 同时也危害了患者身体健康,对患者身心摧残较为严重。 相关文献报道显示, 抑郁障碍患者多伴有明显的躯体化症状,如疲乏、虚弱、胃肠道反应、骨骼肌肉症状、慢性疼痛等,同时可累及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对患者的躯体健康危害较大[7]。 同时,部分抑郁障碍躯体化症状研究发现,我国患者躯体化症状水平较高,中重度患者已经达到30%左右,中度占比约为20%,轻度占比约为1 0%,患者躯体化症状较为严重[8]。该次研究也发现,60例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躯体化症状, 其中中重度占比达30.00%,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可知抑郁障碍患者普遍存在躯体化症状,且症状显著,对患者危害较大。 该次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抑郁程度患者的SSI 评分情况,结果显示,重度抑郁患者SSI 疼痛症状、非疼痛症状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轻度抑郁和中度抑郁患者,而中度抑郁患者SSI 评分也显著高于轻度抑郁,可知随抑郁程度升高,躯体化症状也逐渐加重,提示抑郁症状与躯体化症状水平呈正相关性。 该次研究对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单相抑郁障碍(66.67%)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双相抑郁障碍发生率较低, 同时抑郁障碍患者中度抑郁和轻度抑郁占比高于重度抑郁, 但焦虑症状较为明显, 多数患者存在焦虑(53.33%)和明显焦虑(41.67%),提示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程度较为严重,且多伴有焦虑症状,而多种精神障碍的并存,更进一步加重了躯体化症状风险。 此外,相关临床研究发现,现代人普遍存在压力过大问题,这是导致抑郁障碍的重要原因, 约占抑郁障碍诱因总数的40%~60%[9-10]。 该次研究对抑郁障碍诱因分析发现,心理压力(50.00%)占比最高,显著高于躯体因素(20.00%)、社会环境因素(16.67%)及其他因素(13.33%)占比,与上述文献报道一致, 可见患者的常见诱因主要为心理层面,并非躯体疾病等因素,但是形成抑郁障碍后可导致躯体化症状出现, 提示抑郁障碍对患者的生理健康影响较大,需及时进行干预。 此外,该次研究还发现,多数患者存在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 仅有10.00%的患者无不良反应,不良反应1~2 种者占比高达76.67%,而不良反应可引起消化道、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和系统的异常,可引发或加重躯体化症状,但是具体影响效果有待进一步分析。
综上所述,抑郁障碍患者普遍存在躯体化症状,且随抑郁程度加重,躯体化症状水平逐渐提升,应注意抑郁障碍患者的躯体化症状管理与控制, 进而提升患者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