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池持续引流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后的应用

2021-04-19 12:45周立平储亮
中外医疗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池蛛网膜下腔

周立平,储亮

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宜兴 214200

颅内动脉瘤主要是指发生于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 常膨出,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1]。 现今,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开颅夹闭动脉瘤蒂与介入治疗,不管是哪种治疗方法,均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中实施动脉瘤介入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再出血, 但无法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 近些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动脉瘤治愈率日益提高。 腰大池脑脊液引流术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可以实现对蛛网膜下腔血性脑脊液的完全引流, 能够有效稀释血性脑脊液、 彻底清除血凝块、 减轻脑膜刺激,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2]。基于此,该文方便选取2015年1 月—2020 年1 月在该院行介入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2 例为观察对象,进一步研究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行介入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82例为观察对象, 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1 例。 纳入标准:①经检查确诊为颅内破裂动脉瘤;②自愿参加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类疾病与认知障碍; ②合并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 ③存在心衰、糖尿病等病史;④临床资料不完整。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5 例;最小年龄为45 岁,最大年龄为 75 岁,平均年龄为(55.12±3.51)岁;Hunt-Hess分级:Ⅰ级 10 例,Ⅱ级 25 例,Ⅲ级 5 例,Ⅳ级 1 例。 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23 例;最小年龄为47 岁,最大年龄为 74 岁,平均年龄为(55.07±3.29)岁;Hunt-Hess 分级:Ⅰ级 9 例,Ⅱ级 24 例,Ⅲ级 7 例,Ⅳ级1 例。 在一般资料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补液、积极控制颅内压、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腰椎穿刺引流治疗, 即隔日予以1 次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排出量30~60 mL/d。 实验组给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 即利用美敦力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装置系统进行穿刺,位置选择腰3~4 或者4~5 椎间隙,流出脑脊液后,置入内径约0.5 mm 的引流管,深度15~20 cm,取出穿刺针,在患者背部妥善固定引流管,延伸到肩部,连接三通阀与引流袋,引流量100~200 mL/d,引流速度 4~8 mL/h,引流时间 5~10 d。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效果、 临床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①治疗效果评定标准[3]: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改善(≥90%),病残评定为0 级,判定为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所改善(45%~89%),病残评定为1~3 级,判定为有效;患者未达到上述要求,判定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②临床相关指标: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头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 ③并发症发生情况: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出血。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针对治疗效果来说,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24%,对照组为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相关指标

针对临床相关指标来说, 实验组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头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相关指标对比[(),d]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相关指标对比[(),d]

images/BZ_68_1285_1694_2301_1747.png实验组(n=41)对照组(n=41)t 值P 值11.72±2.08 15.36±2.26 8.260<0.05 10.58±2.14 14.06±2.23 7.950<0.05 14.26±3.02 19.25±3.24 9.020<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于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说, 实验组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24.3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必须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此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4]。 对于患者来说,当动脉瘤破裂后,进入蛛网膜下腔的红细胞就会分解释放内皮素、5-羟色胺等物质, 引起血管痉挛,导致持续发行迟发性脑缺血[5];同时,还会增加血红蛋白的合成,引起钙离子内流,进而激活肌球蛋白轻链激酶相关性钙,最后致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脑血管痉挛[6-7]。 为此,在临床中,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此提高患者预后。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主要就是遵循脑脊液循环再生规律, 在趋近生理性压力的情况下, 尽量增大引流量,加快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8-9]。 相较于常规腰椎穿刺引流治疗而言,腰大池持续引流的优势更加显著,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0-11]:①手术创伤轻,治疗成功率高;②引流量比较大;③引流速度可控,能够保持流速均匀、缓慢;④操作简便,时间短,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方面,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24%高于对照组70.73%(P<0.05);治疗后临床相关指标方面,实验组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头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72±2.08)d、(10.58±2.14)d、(14.26±3.02)d,对照组分别为(15.36±2.26)d、(14.06±2.23)d、(19.25±3.24)d,实验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实验组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24.39%(P<0.05)。 此结果与余翔等人[12]的研究结果十分相似,数据如下: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8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96%(P<0.05);观察组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头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 (12.83±2.19)d、(11.69±2.25)d、(15.12±3.35)d, 对照组分别为 (16.45±2.37)d、(14.70±2.41)d、(19.37±3.81)d,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 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23.40%、17.0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40.43%、27.66%(P<0.05)。由此说明, 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更加理想,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除此之外,在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且如果患者引流液比较浓,可定期用少量生理盐水对引流管进行冲洗,保持引流管顺畅,必要时可更换新的引流管。 当引流管顺畅,但未流出脑脊液时,可给予甘露醇脱水,若还是无效,应及时拔除引流管,以此降低临床风险。

综上所述,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术后应用腰大池持续引流的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猜你喜欢
大池蛛网膜下腔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皮下隧道式腰大池外引流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护理分析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开颅手术后常规腰大池引流对防治颅内感染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