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玲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福建厦门361022
产妇产后面临的问题较多,包括产妇自身的机体恢复及心理调适,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产妇产后可能出现心理抑郁情况,对机体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对母乳喂养的顺利性带来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情况,在产妇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产后恢复、心理状态及母乳喂养等多个方面均是干预的重点方面[1-2]。临床中对于产妇采用的常规围生期护理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仅对产妇实现院内护理的方式不足以满足产妇的需求,而延续性护理则在此方面有较好的弥补作用,并且大量研究也证实了延续性护理在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的有效性[3-4]。该次对2017年1月—2019年11月期间的96名产妇进行研究,对延续性护理促进产妇恢复、改善心理状态和母乳喂养行为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收治的96名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围生期护理组)和观察组(延续性护理组),每组各48名。对照组的年龄为21~38岁,平均年龄为(28.3±5.1)岁,孕周为37.2~41.8周,平均孕周为(40.3±1.1)周;其中初产妇39名,经产妇9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2名,剖宫产16名。观察组的年龄为20~39岁,平均年龄为(28.5±5.5)岁;孕周为37.0~42.0周;平均孕周为(40.1±1.2)周;其中初产妇38例,经产妇10名;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1例,剖宫产17例。两组产妇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20~40岁;足月妊娠者;单胎者;该次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及家属均知情,且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双胎及多胎者;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者;存在不宜母乳喂养的因素者;精神与认知障碍者。
对照组进行常规围生期护理,进行产前健康教育、产后心理、哺乳、照顾新生儿及机体恢复等多方面的护理。观察组进行延续性护理,除常规院内护理外,对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共包括两大部分:院内阶段对产妇进行长期机体康复及新生儿哺育知识的健康教育,采用反复宣教及宣传册的形式加强产妇对于相关知识的认知度,且知识内容涉及出院后的家庭康复阶段,指导患者进行恶露情况的观察,症状体征的监测及新生儿的哺育等内容;院外阶段则主要采用多形式的联系与沟通方式进行延续护理,与产妇及家属建立维信、QQ、电话等多形式的联系方式,并定期进行随访,同时建立产妇朋友群,于群内鼓励产妇进行沟通,并积极解答产妇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产妇的疑问,同时不定期分享产后康复及育儿等相关知识。比较两组的子宫复旧情况、恶露消失时间、泌乳时间、产后1个月的喂养形式(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Zung量表)及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BSES量表)。
子宫复旧情况:以产后子宫收缩较好,且恶露自然排净为良好,以产后子宫收缩不佳,恶露淋漓不净为较差[5];②Zung量表:是有效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的量表,该量表包括焦虑与抑郁两部分,每个部分均分别包括20个评估条目,其中焦虑方面以50分为分界值,抑郁方面以53分为分界值,以分值越高表示越为严重[6];③BSES量表:是有效评估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的量表,该量表包括内心活动与技能两方面,每方面均分别包括15个条目,每个方面评分范围为15~75分,以分值越高表示状态越好[7]。
该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分析,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子宫复旧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恶露消失时间及泌乳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的子宫复旧情况、恶露消失时间及泌乳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喂养形式(各类喂养形式的构成)显著优于人数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的喂养形式比较[n(%)]
护理前两组的Zung量表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Zung量表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护理前后的Zung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两组护理前后的Zung量表评分比较[(±s)分]
对照组(n=48)观察组(n=48)护理前护理后组别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t值P值时间51.23±5.56 47.63±5.31 50.98±5.70 41.18±5.06 0.217 0.414 2.979 0.001 53.86±5.70 49.33±5.26 53.77±5.86 43.67±4.69 0.076 0.469 5.565 0.001焦虑 抑郁
护理前两组的BSES量表内心活动与技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BSES量表内心活动与技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两组护理前后的BSES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4两组护理前后的BSES量表评分比较[(±s)分]
对照组(n=48)观察组(n=48)护理前护理后组别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t值P值t值P值时间37.97±6.63 56.76±7.23 38.20±6.39 60.72±7.51 0.173 0.431 2.631 0.005 33.23±5.31 53.26±5.78 32.95±5.26 60.73±6.17 0.259 0.397 6.121 0.001内心活动 技能
产妇产后恢复一直是产科的重点干预与研究方面,且随着临床对于患者综合生存质量改善需求的提升,对于产妇产后心理状态的改善也成为临床重点,同时也成为评估干预措施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8-9]。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各界对母乳喂养优势认知度的不断提升,母乳喂养的开展率也不断提升,但是较多产妇仍存在认知不足乃至错误认知的情况,导致母乳喂养行为受限,极大地影响到母乳喂养的开展,因此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行为的改善也是临床干预的重点方面之一[10-11]。既往对产妇的干预方式仅仅局限于院内,对于产妇的院外干预相对较少,且干预效果不佳,而院外阶段是产妇康复与新生儿喂养哺育的重要阶段,且该阶段时间较长,因此对产妇进行延续性护理的需求增强[11-12]。
该研究就延续性护理促进产妇恢复、改善心理状态和母乳喂养行为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延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围生期护理,具体表现为子宫复旧良好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恶露消失时间及泌乳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护理,同时护理后的Zung量表及BSES量表评分相对较好,说明延续性护理对于产妇产后恢复及母乳哺育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分析原因,延续性护理通过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延续至院外的护理干预,实现了进一步提升其相关知识认知度及重视程度的目的[13-14],同时对于产妇产后较长时间的疑问及行为进行解答及指导,因此产妇相关的技能及行为均有效改善;另外,有效且持续性的指导对于产妇的干预时间更长,有助于实现对产妇康复的持续干预[15],直至产后较长时间,因此临床应用优势得以凸显。该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子宫复旧良好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9.58%(P<0.05),冯丽萍[16]等在其研究中显示,对产妇产后实施延续性护理,子宫复旧率达到99.24%,与该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延续性护理对产妇产后子宫复旧有提升效果;在恶露消失时间及泌乳时间方面,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延续性护理措施,对产妇产后机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产后母乳喂养率方面,观察组为75.00%,高于对照组的47.92%(P<0.05),马萍[17]在其研究中认为,延续性护理在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观察组产后母乳喂养率达到79.34%,高于对照组的51.62%,与该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延续性护理在产后护理中应用,可有效提高产后母乳喂养率。产后观察组Zung量表评分及BSES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延续性护理在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对产妇心理状态及母乳喂养行为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可有效促进产妇恢复,改善产后的心理状态和母乳喂养行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