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教师共同体及其构建策略探析

2021-04-18 01:00杨华
文教资料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构建策略

杨华

摘   要: 教师共同体是指教师基于共同的愿景和兴趣而组成的群体。高师院校教师共同体建设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和提升、优秀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教师文化的生成和传承。教学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校—校(园)”合作教师共同体等具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进行学术研究、开展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构建高师院校教师共同体要善于营造合作共享的良好氛围,建立共同体内管理制度,开展共同体间合作交流。

关键词: 高师院校   教师共同体   构建策略

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更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柱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20日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2035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1]。面对教育发展的快速变革,高师院校必须抓住机遇,接受挑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着力研究如何建设教师共同体,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学校办学高质量发展。

一、高师院校教师共同体建设的价值分析

教师共同体是指教师基于共同的愿景和兴趣而组成的一个个学习群体、研究群体或实践群体,他们乐于合作和分享,鼓励交流和研讨,在群体中不断实现专业成长。教师共同体的建设,不仅有利于高师院校师资力量的整体提升,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个体发展和教师文化的建设、传承。

(一)建设教师共同体,有利于师资力量的整合和提升。

长期以来,师范教师习惯于个体化劳动:面对的是中学毕业生,没有频繁的考试检查,没有分数排名的压力,专业划分相对细致,教师们对自己任教的课程负责,自主制订课程计划、确定课程内容、开展课程实施,自己出卷自己阅卷,自主评价教与学。但在教育变革时代,教师发展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教师从个体化劳动走向群体性生活。共同体内的教师因为相同的愿景和兴趣勾连成一个整体,在合作和分享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尽展个体所长,还可以获得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的支持和协作,相互支撑,彼此互补。共同的愿景促使大家具有明确的方向,从注重个人发展转向协同进步,实现师资力量的有效整合和提升。

(二)建设教师共同体,有利于优秀教师的培养和选拔。

《意见》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1]对于高师院校而言,骨干教师应该是专业带头人,既能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又能潜心开展相关专业研究,带动专业教师队伍共同发展。骨干教师的培养不能仅依靠行政命令和层级制度,需要教师共同体这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共同体内的教师具备个体差异性,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分享可以促进教师个体教学实践知识的增长、专业技能的提高、专业知识的丰厚。不同个体间思想的碰撞会带来思维的拓展,激起创新的火花。共同体建设不仅促进了师资力量的有效整合,更为优秀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建设教师共同体,有利于教师文化的生成和传承。

教师共同体的运作方式主要是合作共享。因着共同的愿景与兴趣,教师们聚在一起,分享智慧,为同一个目标的实现建言献策。收获到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增长、智慧与火花的碰撞,更有伙伴协作的关系与民主、友好、包容、合作的文化氛围。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在校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凭借实践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的相关经验,习得相关策略,但缺乏合作与分享,会导致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心得受限,难以上升为实践智慧。建设教师共同体,意味著打破封闭的空间,引导教师在动态的交往生活中生成合作与共享的教师文化,并以此影响学校文化基因,利于沿袭与传播。

二、高师院校教师共同体的形态与功能

(一)教学共同体。

高等教育的第一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由此决定了教学共同体在教师共同体中处于最基础但最关键的位置。教学共同体指的是教师为了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知识,增长教学技能而组成的群体,反映在学校生活中,常常以教研室为单位,采用定期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组织运行。对于高师院校的教师而言,教学研究是特别重要的任务。原因在于高师院校培养的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师资来源。建设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一大途径在于做好教师职前培养,也就是师范教育。高师院校教师的教学区别于其他高校教师,尤为讲求教学的示范性。也就是说,不仅要能完成专业知识的教学或专业技能的训练,还要研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凸显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规范性,从课堂导入到教学小结,无论是板书设计,还是教学组织形式,都要能给师范生鲜明的导向、示范。教学共同体为高师院校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增长教学智慧提供了平台,根本上对人才培养有利。

(二)学术共同体。

学术研究是高等教育的职能之一,高师院校教师的职业身份决定了他们先天具有学术属性,在教学研究的同时,需要通过学术研究开展学术活动,彰显学术水平。当然,更本质的意义在于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论成果,对某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规律性的认识、判断或揭示。高校承担的学术研究职能为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前提,高校教师对学术研究的追求使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有了可能。高师院校的教师学术共同体指的是教师为提高学术水平而组成的教师群体,常见的运行方式是开展科研合作,相互配合,分享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了同一个项目或任务协同工作,互利共赢。区别于其他高校教师,高师院校的教师学术研究方向虽然很广泛,涉及很多专业领域,但必须开展教师教育研究,认识教师教育规律,建设教师教育研究学术共同体。对于高师院校而言,培养未来的教师是肩负的核心使命,做好学术研究,包括教师教育研究,是培养人才的前提条件。

(三)“校—校(园)”合作教师共同体。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直接表现方式,职前教师培养是高师院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途径。随着终身教育思想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教师教育一体化已成为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将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连接起来,关注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能较好地体现教师培养的连贯性、实践性和一体化特征。为此,高校可以跟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启动协同育人新模式,高师院校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将教育教学、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等直接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连接起来,建立“校—校(园)”合作教师共同体,旨在发挥高师院校教育教学的资源优势,增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不断推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促进“校—校(园)”双方的教师专业发展。运行方式有共享高师院校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智慧,搭建平台,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教育调研、业务培训、教育咨询等活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三、高师院校教师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一)营造合作共享的良好氛围。

一般而言,学校层面对教师的管理大多通过制度实现,这些制度从岗位设置、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方面规范、约束、评估教师个人的学习经历、教学行为与研究成果等。为了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下的高师院校把对教师共同体的建设放在战略地位。专业建设团队、课程资源建设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教科研先进团队的申报与评比层出不穷,而且从申报立项、中期评估到最终验收,都有量化的标准、严格的程序,体现了教师管理的刚性一面。但高校的学术研究职能决定学校管理还有柔性的一面,具体体现为鼓励教师自主组织共同体,举办学术论坛,参加学术交流,给予共同体建设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师个体及不同形态的教师共同体提供推介研究内容、分享研究过程、发表创新成果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合作共享环境与氛围。管理的刚性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规范底线,氛围的柔性能影响群体的精神和文化建构,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促使教师在共同体建设中积极奋发,获得专业发展的成就感。

(二)建立共同体内管理制度。

“作为人学的范畴,合作是人的特性,是人们交往的一种基本形式,指个体和个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产生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行动”[2](238)。教师共同体由具备差异性的不同成员组成,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不可能仅仅依靠个人的自觉适应与调整,更有赖于共同体内的管理制度。教师共同体的构建前提是成员具有共同愿景与兴趣,而后要有合适的共同体领导人发出呼吁,完成成员召集。领导人要在道德、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具有足够的水平,愿意奉献,善于协调,既能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又能引领共同体内的成员开展学术研究,以群体的力量提升带动个体的快速成长。为了防止群体内成果共享引发成员的惰性,监督教师行使权利的同时尽好义务,共同体内还需要制定内部制度,明确职责,按贡献大小實施奖惩,激励教师参与共同体构建,真正实现合作共享,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三)开展共同体间合作交流。

教师共同体的构建基于成员共同的愿景和兴趣,共同体内的个体差异性能带来成员间意识思维的碰撞与创新火花的迸溅,每位教师都能从其他成员身上汲取知识,学习能力,获得触动,激发灵感。共同体内的生活过程就是教师在良性互动中的专业发展过程。时间一长,共同体又形成了一定的封闭性,成员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同质化现象一旦出现,意味着难以获得创新的思维和成果。因此,一方面,教师共同体要形成开放的特性,允许成员的适度调整与补充,保持成员的差异化,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共同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尤其是校际合作交流,采用横向合作的方式,互换团队成员,共同开发项目,把原本局限于本校的教师共同体滚动扩大,引入新资源,获得新成果。教师教育研究共同体甚至可以逐步拓展,形成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教师发展机构、相关教育协会、中小学(幼儿园)等多主体多部门人员参与的广泛意义的教师群体,在提高高师院校师资水平的同时,共同做好教师教育,担当起高师院校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2020-07-18].http://www.gov.cn.cu.vpn358.com/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2]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邱德峰,李子建.教师共同体的发展困境及优化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2):53-58.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构建策略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院校禁毒防艾课程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