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春
摘 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求理想信念教育要敢于面对新的问题,从主体多元、传播立体、双向互动等方面,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想信念教育多种途径,提高实效。要切实坚持和巩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积极贡献的人生信念。
关键词: 新时代 理想信念教育 路径探索
一、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尤其重视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理想,国家就有前途”“青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1](78)。“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对青年寄予厚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理想信念教育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色,关系中国的发展与未来,关系大学生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与生活的重大时代命题。何为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指人们生活价值的目标追求,是指引人们行为的精神风向标。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指: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及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信仰,自觉抵制各种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想,找到人生的奋斗方向,并在新时代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党的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精神为指导,彻底弄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方向价值。如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理想信念的困难和途径是什么?大学校园里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困难如何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都是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问题。
二、当前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欠佳,课外的思政教育集体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一方面,有些老师教法陈旧,过于注重课堂讲解,容易流于说教。另一方面,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互联网,因为手机和具有网络功能的电子产品的打扰,他们不能认真听课,主观思想不够重视。理想信念是人生奋斗的方向,是人们社会实践的精神支撑和意义追求,大学教育工作者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二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未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一些大学生对参加思政想治教育实践活动及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使参加,也是很被动地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等,并非出于自身的思想认识结果。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由于任课教师准备不充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把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实践课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带到某红色景点让学生自己参观,找不到课堂的严肃感。
三是在教育内容上,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消解了课堂理论教学效果。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一般体系完整,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网络平台充斥着大量娱乐化、碎片化信息,这些信息適合年轻人的口味,某些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不深,理论功底不深,容易受这些信息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信息背后的价值观。
三、新时代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加强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建设方面做了重要部署,强调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是坚定理想信念。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做活思政工作,增强趣味性和时代感。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教育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由于互联网具有平台的共享性、开放性特点,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这种信息不间断、广泛的传播中,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传播主体走向了多元化,主要有三类:
一是理论专家型。理论型专家主要指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即担任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任课教师,高校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掌握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掌握及时,能把这些理论及时传递给学生。但这些理论型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缺点,理论研究局限于期刊、报纸等,即使在网络世界,主要在官方的网络主阵地出现。大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喜欢追求思想的深度,著名的理论型专家更能吸引学生的听讲热情,特别是大学校园里众多的专家学者报告,往往座无虚席,把著名专家学者的演讲当作了解最前沿信息的重要渠道,理论型专家既要传递知识,又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更能取得大学生的认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网络“大V”型。一般说来,网络“大V”是指个人经实名认证同时拥有大量“粉丝”的微博用户,网络“大V”一般是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或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他们活跃在网络,经常就国家大政方针、舆论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微博的“粉丝”一般在50万以上,并且“粉丝”一般源于对网络“大V”的信任主动成为“粉丝”,“粉丝”对大V信任度高。网络大V对自己的“粉丝”乃至社会思想具有重大的影响力,甚至引导着互联网上言论和话题的方向,社会影响力远超一般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传播来说,网络“大V”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对此,党和政府要从积极传播的角度出发,在网络空间培养一大批弘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网络“大V”。
三是网络草根型。主要指那些自觉自愿为社会正能量点赞、为中国发展鼓劲的网民[1](78)。由于进入互联网系统的费用低和技术低,因此互联网的草根化特征不断显现,给一般群众获取信息、发表评论提供了可能,不断增强网民的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在网络思想阵地,网民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认同中国目前的道路是正确的,中国的建设成就是了不起的,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是认同的。吴海江认为:“网络正能量群体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认同的一种网络表达,基本特征是:以事实和逻辑作为基本依据;理性、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持非情绪化、积极、宽容的态度讨论。”[3](221)他们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最自觉、最有力的传播者。
2.教育方式科技化
在网络媒体时代以前,报纸、电视及广播等传统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对于网络等新媒体来说,传播渠道单一、传播容量有限、传播过程呈“点对众”的平面化特点,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传播方式转向多元化。
一是价值传播渠道多元化。新媒体时代,传统的主流媒体依然存在,但整个社会的互联网化促使传统主流媒体不得不延伸到网络上,即使如此,影响力及占有的“传播市场”份额仍在不断缩小。与此相适应的是,新浪、网易等大众性、商业性网站及天涯社区、QQ空间、百度贴吧等社交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占有的“传播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如以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最美人物”评选为例。“71.6%的网民更愿意从新浪、腾讯、网易、搜狐等商業性网站获取有关最美人物的信息,其次是微博等社交网站,占37.5%,而从官方新闻网站人民网、新华网获取相关信息的仅占11.3%”[4](114)。网络时代,除了信息的公开传播渠道以外,还存在一些个体对个体的私密传播通道,更能引起个体对信息的认同。面对多元化的传统路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要求能及时了解网络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了解和认识网络信息传播渠道,才能找到适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适应网络信息时代思想教育的挑战。
二是价值传播容量海量化,传播形式立体化。在网络媒体传播时代,网络上的信息是无限的、随时更新的,并且网络上对一条新闻、一件事件的评价视角是不同的,即网络上有不同的声音。传统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和电视等,特别是报纸更新没有那么快,满足不了当代青年对世界信息的了解和渴望,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信息更新的及时性。网络传播的时代化,大学生每天在网上的时间相对较长,更容易接受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在网络上加强正能量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3.教育过程双向互动化
新媒体时代,价值观的传播过程应转为双向互动,主要特点是:
一是平等性。这里的平等性指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传播者和被传播者之间,还是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其他意识形态理论之间都处于平等的地位。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必须引领网络思想,敢于和各种错误的思想进行斗争,并通过自身的力量取得广大网民的自觉认同。
二是互动性。网络平台打破了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的空间限制,他们可以及时互动,如大学生进入了不良网站或者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网站,可能会给大学生输送不良思想,甚至在他们无阻碍的互动中,大学生的思想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教育部门建立的网站要能及时帮助大学生疏导困惑,分析时政,树立正确的信仰。
三是隐匿性。网民身份的隐匿性特征使其发言有两个特点:一是真实性。因为身份被隐匿,所以网民发言时可以无所顾忌,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实际上是人们摆脱了种种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束缚,精神自由在网络空间的实现。二是破坏性。由于身份被隐匿,网民的非理性表达更容易在网络空间呈现。这种非理性表达更多地体现为网络语言暴力。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不断深化,教育工作者应牢牢把握新的传播特点,培育传播多元主体,扬弃传统的传播方式,在价值传播互动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坚信:“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9)唯有如此,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有可能在新时代“意识形态市场”中占据话语主导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R].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2]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EB/OL].http://www.cntc.org.cn/v-1-10390.aspx.
[3]吴海江,杜彦君.互联网时代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基于“自干五”现象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2).
[4]邓为,徐明华.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效果——以最美人物的网络传播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5(3).
[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社科联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项目,项目号:SKLB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