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国玉
摘 要: 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近年来,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等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美育視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研究,通过问题分析探究其中的原因,基于美誉视角发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 美育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端正思想道德品质,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可以通过审美的方式唤起学生对美的情感认同,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新的发展道路。
1.选题依据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科属性上看分属不同学科,但是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情感因素上具有统一因素,为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契合点。
1.1教育目标。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使大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其中内含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美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包含在世界观之中,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1.2教育内容。
美是人社会实践的产物,是自然的人化,美的内容是复杂且广泛的,主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自然美、科技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社会美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即为“善”,如“最美教师”“最美医生”等称号,体现的是个体在本质领域内的功绩和贡献,是个体内在的高尚道德品质的外化,也就是社会美。美育的“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善”存在共性。
1.3情感因素。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性是美育的特性之一。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对美的形式的感悟,唤起情感认同,在美的氛围下实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情感性,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实现对老师的认可,才能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师生间产生教育共鸣,教师树立威信,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情感性。
2.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本文从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出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展开调研,问题分析具体细化为“大学生对美育的认知情况及需求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融入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美育资源的运用情况”三个角度。调查地点选取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三所综合型高校,调查对象为三所高校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34份,其中有效问卷630份。
2.1大学生对美育的认知情况及需求情况。
大学生对美育的认知程度和需求程度直接影响了美育在高校的贯彻落实效果,对大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在关于“大学生对美育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仅有2.5%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13.74%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其他学生表示“一般”或“比较不了解”。在关于“影响大学生审美观的因素”的调查中,91.73%的学生认为是“新媒体网络”,87.49%的学生认为是“学校”,83.92%的学生认为是“社会”,77.46%的学生认为是“家庭”,选择“电视”“图书报刊”和“其他”的学生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学生对美育的认识不足,美育普及缺口很大,高校美育知识和审美意识的灌输亟待加强,且当前新媒体网络成为影响学生审美观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利用网络开展审美教育是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2.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融入情况。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美育融入情况进行调查,能直接反映出当前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程度和发挥的作用。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美育素质”的调查中,持“非常好”观点的学生仅占8.44%,持“比较好”观点的学生占25.1%,持“一般”观点的学生占65.37%。因此,有必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美育素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曾采用过的美育手段”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最普遍的美育手段是“观看影视、戏剧、话剧等”,其次是“欣赏音乐、绘画作品”,再次是“师生自由发言讨论”,“参观文化馆、美术馆、红色教育基地”“分享榜样实际”和“邀请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指导”等手段使用相对较少。可见,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中融入美育手段,但审美教育方式比较局限且场所局限于教室。另外,在“老师对学生个性和特点的关注情况”的调查中,持“非常满意”观点的学生占49.76%,持“比较满意”观点的学生占28.72%,有8.87%的学生表示出不同程度的不满意。由数据可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度不足,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2.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美育资源的运用情况。
通过对美育资源运用情况的调查,能够反映出高校对待审美教育的整体态度,反映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在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作用是否明显”的调查中,有57.38%的学生认为作用一般,仅有8.61%的学生认为作用明显。在关于“当前校园文化活动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有63.26%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趋向“功利化”,有68.02%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多为艺术类学生,有36.58%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常被其他常规活动取代,有48.91%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度不够。综上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美育功能欠缺,校园文化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不足,在校园活动层面没有实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3.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不难看出,当前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针对问卷中问题的提出角度,本文将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学过程等角度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
3.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审美意识有待增强。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者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美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功能的发挥。正所谓“言传身教”,教师在课堂中的审美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的审美素养一方面表现在自身的言行举止,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程度。学生是教育客体,也具有主体性,如果夸大教师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就只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过程,师生缺乏沟通和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易滋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受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入学时会出现审美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且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美训练,普遍存在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意识欠缺的情况。同时,受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经历过高考的大学生最习惯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充当接收客观知识的对象。大学生认识不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具备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3.2教育环境不健全。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总和,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由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大学生的审美状况主要受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更具有指导性,学校的美育环境既体现在学校的校风校训等隐性环境中,又体现在环境建设等直观环境中。当前高校美育环境并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高校忽视美育在校园环境中的融入,忽视审美教育发展,就会导致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足,大学生缺少审美体验,易受外界不良信息干扰。其次,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学习对象,自身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孩子起着示范作用,父母及其他长辈对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给孩子带来自信和勇气,家庭中的负面因素会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最后,社会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社会关系网,建立起自身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因此社会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信息化和数字化社会,为社会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在校内看世界,真实的、正能量的社会信息可以给予大学生积极影响,负面的、虚假的、歪曲的信息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模糊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误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3.3教学过程缺乏美的因素。
美育具有传播功能,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组织形式都应该具备审美因素。从教学手段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灌输,使课堂缺少互动,学生学习中缺少激情和动力,甚至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从教学内容看,一对多的授课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教师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制定统一的授课进程,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每一位学生的特殊发展要求,再结合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变成“大水漫灌”,只能从基础层面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不能精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从组织形式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促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发展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要理解内化相关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并体现在行为上,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才算完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场所主要集中在课堂,以教育者的教授为主,缺乏社会实践环节,不利于呈现教学效果。
4.对策建议
前文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结合情况进行了问题总结和原因分析,可以看出,美育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章节将结合文献梳理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系列解决措施。
4.1调动美育的情感性,建立良好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美育的情感性能够唤起师生的情感共鸣,使教育对象对教育者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在轻松、愉快、温暖的氛围下更好地接受教育者的教育。
教育者在这一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首先,教育者要注意提升人格魅力,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是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的重要因素,会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产生无形的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表现出相当的品位和涵养,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美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在教育过程学生平等对话,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促进双方充分交流。
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具有主体性。学生要自觉增强审美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过程中构建审美思维,教师对学生有一个认识和了解的过程,教育者在教学中很难同时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但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需求。所以,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当自身的审美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要主动与老师沟通,维护自身的发展权利。
4.2发挥美育的创造性,美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现代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资源,运用美育的创造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达到“美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引导。美育的创造性能够用贴近生活的事例生动、鲜明地解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抽象理论,从审美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论证,可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美育的创造性可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除理论教育外,还可以采取实践锻炼、榜样示范等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将音乐、美术、影视等艺术形式融入课堂教育之中,增强课堂教育的趣味性和新鲜感;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AI技术、VR技术,以奇幻色彩调动学生的激情;可以走出课堂教学,如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拓展实践活动。
4.3利用美育的融入性,健全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的塑造要以优秀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校园文化为依托,贯彻校风校训,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校园中自觉接受氛围的熏陶,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并将校园精神外化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要重视校园活动中价值观的融入,将校园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中,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美育环境的塑造和维持首先需要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端正价值观、审美观,尊重孩子的发展意愿和发展要求,当双方意见发生分歧时,能以平等沟通的方式解决,交流能够跨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父母要有责任意识和榜样意识,当自己犯了错误时,不要试图用父母的“威严”推脱和掩饰,要勇于承认并改正,培养孩子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社会环境中有大量美育资源和丰富的审美对象,社会环境的有效利用能夠确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提高社会美育资源的利用率,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能够体现社会的整体审美取向和价值导向,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对大学生的开放力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共审美观。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加大美育资源的投入,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开通学生参与通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社会发展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3]李泽厚.美学四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