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视野下鲁迅作品阅读教学

2021-04-18 22:02张玲玲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主题阅读鲁迅阅读教学

张玲玲

摘 要:鲁迅作品一直在中学语文教材选材中占有较大比例,但是学生在面对其作品时,常因课后阅读的局限性表现出对鲁迅思想的排斥与不解。文章结合当下鲁迅阅读现状,以“主题阅读”为阅读基本途径,探讨鲁迅作品阅读教学新主题,试图使学生对其作品中的主题思想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关键词:主题阅读;鲁迅;阅读教学

所谓主题阅读,是指课堂上围绕着明确的阅读主题,选取多个文本开展的阅读活动。它将相同主题文本放在一起,分析出作品在描述方式、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点,学生由此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在主题阅读视野下,本文围绕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论述两个主题单元教学设想。

一、以“看与被看”为主题单元,体悟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

(一)学生自主思考,分析“看与被看”的不同对象

让学生将《孔乙己》《祝福》两篇文本放在一起熟读,自主思考并找出两篇文本中的鉴赏者与被看者,提示学生尽可能找全面。

《孔乙己》中,由于作者设置的叙事视角的特殊性,“看与被看”的对象存在以下变化:第一,从文本内容来看,孔乙己为被看者,他的痛苦被酒店掌柜、短衣帮等人玩赏;第二,从叙事角度来看,小伙计为事件的叙述者,看着孔乙己不堪的同时也在看着酒店其他人的言语态度和行为表现,此时小伙计为鉴赏者,店内除其之外的人如掌柜、顾客、孔乙己都作为被看的对象。

可以分析出,《孔乙己》和《祝福》里面,看与被看的对象都不是单一和固定不变的,角度不同,看与被看的对象也就不同。

(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看与被看”的多重内涵

第一,《孔乙己》中,从文本内容来看,以咸亨酒店的顾客、掌柜、小伙计为鉴赏者,他们欣赏的是被看者孔乙己的自命清高和自欺欺人。孔乙己是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不仅没有进学,也没有学会一种谋生手段,但孔乙己不仅以长衣衫试图显示身份的尊贵,还整天对别人说着“者乎”这类的话语,在别人眼中是极度可笑的。第二,从叙述角度来看,小伙计作为鉴赏者,咸亨酒店其他人作为被看者。这一角度下,小伙计看的内容显得更为丰富。所看的不再局限于孔乙己本身,咸亨酒店的掌柜、客人从品鉴别人痛苦中获得快感的过程也纳入视野范围。两种角度下,不仅显示了孔乙己的悲剧性命运,也表明这些鉴赏者徒有一层躯壳,冷漠至极,人性不再。

《祝福》中也可做同样的分析。第一,从文本内容来看,第二次回到鲁镇的祥林嫂作为被看对象,鲁镇上的女人特意寻来听她讲述儿子被狼吃的这段悲惨遭遇,听完后满足地评论着离去,这里鲁镇上的人鉴赏的是祥林嫂的不幸、痛苦。第二,从叙述角度来看,“我”作为文本的陈述者同时也是一个鉴赏者——既品鉴祥林嫂的不幸和愚昧,也看透鲁镇上人的麻木与冷漠。

二、以“离去—归来—又离去”为主题单元,体悟鲁迅的归乡情结

“离去—归来—又离去”是另一种叙事模式,也被称为“归乡模式”。作者由于种种原因离开故乡,后来又因怀念故乡温情回到故乡,终在与故乡的相处之中,更加毅然地选择离开故乡,最后只能在记忆中寻找故乡。这种模式下,既展示了鲁迅“失望—希望—绝望”的心路历程,也寄托着他无法舍掉的故乡情结。

笔者以鲁迅的《故乡》《祝福》两篇文本为依据,将“离去—归来—又离去”作为主题阅读单元,做了以下教学设想。

(一)知人论世,了解鲁迅回乡主题之演变

鲁迅在1918年受到好友邀请才开始小说创作。创作前期,鲁迅作品以故乡为叙述背景,解读社会所存在的精神缺口,如《孔乙己》《狂人日记》《药》。

1919年到1920年冬,鲁迅返乡将房子卖了,《故乡》《祝福》在此期间创作,两篇作品在刻画故乡情思方面有独特的味道。

1920年以后,鲁迅在城市陷入迷茫之后,曾经离开故乡的毅然逐渐演变成对童年岁月的怀念,《朝花夕拾》在此期间完成。这本书里面的作品洋溢着鲁迅其他作品中难以见到的温情。

以上内容教师可以作为背景资料补充给学生,使得学生了解鲁迅归乡作品创作的大致脉络,对开展主题阅读所依托的文本创作背景有一定了解。

(二)具体分析,探究鲁迅回乡模式之过程

《故乡》中作者因为某些原因离开故乡,20余年后因卖屋回到故乡并以此展开描写,叙述在故乡见到的光景。文中在一开头就用了“苍黄”“萧索”“荒村”等冷色调词来描述故乡景象。随后在故乡遇到爱贪便宜、尖酸刻薄的杨二嫂,称呼作者为“老爷”的闰土让鲁迅看到了与故乡精神世界的隔阂和矛盾。鲁迅在故乡所看到的是苍凉、隔阂,所感受到的是痛苦、失望。因此,最后只能毅然离开。

《祝福》中一开始便说“我是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中间具体写归乡后见闻。主要包括前后两次感受祝福景象、听说祥林嫂之死、回忆祥林嫂的人生片段几个部分。最后作者在连绵的爆竹声和祝福声中离去。

(三)小组合作,总结具体文本模式之异同

《故乡》《祝福》虽然都是以归乡作为叙事线索,我们也能从叙述中感受到作者的失望和彷徨。本环节不再着眼于主题的“同”,而是要探索文本之间的“异”,引导学生将主题相同的两篇文本在其他方面的异同点概括出来。

1.比较阅读,探索共通之点。第一,首次离开都未做具体描述。对于鲁迅第一次从故乡离去,两篇文本都未做具体阐释,只是以“又回到”类似的字眼表明之前离开过故乡。第二,作者刻画感觉相似。作者在两篇文本中都流露出了一种虽在故乡却仍有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和悬浮感,这种感觉来自闰土的麻木、杨二嫂的刻薄和鲁镇人的冷漠。

2.對比分析,思考不同之处。第一,归来之前的感受不同。《故乡》中,冒着严寒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前,虽然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但“深蓝的天空”“碧绿的西瓜”这些记忆总归还是美好的,我们能从文字中读出作者的期待。《祝福》中作者便没有了寻梦的奢望。这个时候作者寄宿在叔叔家,连最基本的家舍也没有了,又有什么可以期待的呢?

第二,再离去的感受不同。《故乡》中,作者虽然明白和故乡已经有了精神上的隔阂,但是后文仍用水生和宏儿展示了一种希望——他们都能过一种所没有过过的生活,他们能够不重复鲁迅和闰土的结局。作者在此刻的态度是积极的、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祝福》中,鲁迅不能向祥林嫂解释人死后有没有灵魂之类的问题,而对祥林嫂的死感到自责、愧疚。作者认为自己虽然是一个启蒙知识分子,却和鲁四爷、四婶等人没有实质性的差别,都无意识让祥林嫂走向了生命的结束。“我”的毅然离开,其实暗含了对家乡现实精神困境的一种逃避。

三、结语

开展主题阅读,学生对相同主题的不同文本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对主题有更全面的了解,甚至能为创造性地解读该主题以及探索相关主题创造有利条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联想能力得到发展,归纳概括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许陈颖.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5):82-86.

[2]何文文,周水涛.论鲁迅小说的“看”与“被看”叙事模式[J].名作欣赏,2012(11):13-14.

[3]张晓利.回乡主题在鲁迅作品中的发展与演变[J].长城,2013(02):89-90.

猜你喜欢
主题阅读鲁迅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孔乙己
多元互动,开展主题阅读
初中英语教师开展主题阅读的实践分析
语文“拓展性主题阅读”探究
阿迅一族
统整 比较 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