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芳
在小学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拉近城乡小学教育差距,积极转换边远农村小学学困生成为重要工作。本文对小学学困生的成因以及转化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进一步推动边远农村小学教育发展。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困生一直存在,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教师牢牢把握住教学的尺度和方向,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业发展及其身心成长,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学困生,采取有效策略进行学困生转化。
一、边远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边远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自身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以及社会原因四方面。其中,学生自身原因主要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点。智力因素决定了学困生不具备好的学习能力,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缺少质疑和探究,并且不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导致他们思维独创性和深刻性被削弱。非智力因素主要指的是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动机不明确,缺少上进心,并且不愿意学习,比较贪玩。
学校原因可以分为教师因素和教材因素两点,对于边远农村小学而言,教师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数量比较少,整体教学水平十分有限,并且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优生身上,容易忽略学困生。再加上教材容量大、教学要求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导致学生负担加重,知识消化不及时,造成了学习成绩下降。
家庭原因是学生家长为了生活外出打工,或者夫妻感情不和经常吵架甚至离婚等,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使学生心理和情感方面遭受创伤,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导致其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就会脱离班级群体,影响学业。
社会原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等多方面内容,尤其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娱乐活动、新奇的事物,例如游戏、影视作品、娱乐设施等逐渐由城市发展到农村,会影响到学生幼小、单纯的心灵,使他们误入歧途,耽误学习。
二、边远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
就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而言,需要从根本成因上入手,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学困生的特点,结合教育大纲,采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点燃学困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之火,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走上不断求知、爱学习的道路,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使之争取早日摘掉学困生的“帽子”。
(二)传授正确学习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有效转化学困生,有必要针对其学习特点以及难点,向其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予其学习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走上学习的正轨,接受各种新的知识。教师要时刻遵从认知规律,立足于学困生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喜欢提问、书写规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上认真听讲等;学会学习,并且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科学用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小学生的天性都是活泼、好动、贪玩的,并且由于师生之间的年龄差比较大,社会背景以及生活阅历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彼此之间的交流存在一定障碍,加上教师严厉的形象深入学生心里,使学生在遇到学习问题时也不敢开口,耽误了学习。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将班级中的学困生均匀地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中,由小组中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带领他们一同学习,让其扮演一位教师的角色,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帮助。这样一来,同学之间的交流毫无障碍,也更加顺畅,学困生在遇到问题时也乐于向小组成员请求帮助,小组成员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回顾和复习了知识点,教师的教学压力也有所减轻,一举多得。
(四)创建家校合作教学模式
学困生的转化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也是学困生家长的工作,需要得到学生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为了帮助学困生尽快走出学习难、不会学习的困境,需要建立家校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家长参与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可以定期举办教学开放日,邀请家长进行课堂教学旁听,观察学生学习状态。
(五)开展实践学习活动
要给予学困生更多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活动中取得成绩,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另外,学校还需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开辟学习红榜、三好学生表扬榜等,并定期举办各种竞赛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都能得到展现。让学困生也可以得到展现的机会,提高其学习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信,认清自己的问题,从而积极改进,由学困生转化为学优生。
三、结语
小学作为“双高双普”教育的关键阶段,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以及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学困生的成因比较复杂,涉及学生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四方面因素,需要教师认清学困生形成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进行转化,让学困生摆脱困局,进而帮助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