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校本课程 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021-04-18 16:25林美容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校本教材

林美容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受到教学课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在校阅读时间短、内容少,而中年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过渡期,正是提升阅读素养的关键时期。小学中年级语文以素养立意,而校本诵读课程,有助于通过拓展中年级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面和阅读方式,保持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以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人所需要的关键知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和人文素养。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人文素养包含自身修养、品德素质和审美素养。概括起来就是语文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不管从哪一方面探究,读写能力都是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重要的能力,读是写的基石,写是读的发展与深入,要在写中运用读中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说,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素养核心能力的最终体现。

为此,要借校本诵读课程,点燃阅读之火,充分调动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着力引导学生从求知识为主往素养导向转变。

一、正视阅读实践的不足,寻找切入口

一项由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主持的“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计划”,制定了一套评价阅读能力的测检工具,于2006年明确提出了阅读素养的指标,即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能从阅读中学习,参与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社群的活动,由阅读获得乐趣,能够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建构出意义。从上述指标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素养不只是单纯的识字能力,它是能够通过看书这种外在的方式,进入感受与思维的一种内在碰撞,进而有所感有所收获并能加以运用的能力。

阅读教学不是一味地向学生讲解文字的奥妙、作家的高明,然后机械地记忆和背诵,也不是简单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然后单纯地识字阅读,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发展核心素养。当前的阅读实践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一)课内阅读时间少

语文课内课时少、内容多是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大教学矛盾。一周六课时,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已是满满当当。能够利用课内来进行阅读实践的时间太少,时间少,阅读内容也无法增加。因此,用课内时间开展阅读及指导,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

(二)课外阅读引导无法落实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閱读素养的常用方法。但是,学生回家之后的阅读实践,教师看不见、听不着。虽然一部分学生能够自主阅读,但是阅读者的状态、阅读效果、阅读过程等教师无法清晰地了解。

(三)阅读资源缺乏

这面临两种情况,一是只靠一本语文书、一套语文教材,这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走出课本引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就成为必需;二是外界书籍资源丰富,家长和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无从选择。因此,依托校本诵读教材,打破教材作为单一的阅读资源的课程意识,让学生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阅读、拓展阅读,打开通往如星空般浩瀚的世界之窗,从而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关注中年级学生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中年级学生处于儿童过渡到少年的时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性格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独立意识。此时的语文学习正在从低年级过渡到高年级,是培养各项知识能力、奠定人文素养的最佳时期,此时抓好语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十分有益。作为低年级阅读向高年级阅读衔接的重要阶段,且中年级学生随着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教学实践时应该重在继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以及思维与审美品质的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俗话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高,身心愉悦,便会带动有效学习,学习的能力也随之提升。因此,阅读兴趣是打开阅读大门的一把钥匙,阅读能力更是促进阅读乐趣持续的重要基础。阅读兴趣浓厚,学生就会想了解如何阅读,才能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能力提高了,又能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学生建立起阅读的自信,阅读者成为“悦读者”,再慢慢地成长为阅读达人。

中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或高或低,呈现出不同的阅读面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享受阅读,提升阅读素养呢?

三、借力校本课程,拓展阅读面、阅读量

阅读的丰富化,通过拓展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方式,能够实实在在地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引导学生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以读促写,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提升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校本诵读教材助力,拓展阅读面

我校校本诵读教材《湖畔雅诵》不但内容丰富,围绕“亲近自然”“难忘童年”“传统文化”“我爱动物”“人间真情”“良好品行”“科学奥秘”七大主题,精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而且体裁多样,有闽南童谣、古诗、文言文、现代诗、散文、童话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和趣味的经典文章,能够带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入境,拓展阅读面,增长见识,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陶冶情操,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促进阅读素养的提升。

(二)分解整合,降低阅读难度,增加阅读量

对学生来说,教师布置的阅读他们大多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或囫囵吞枣,或一翻应付,吸收得少。而通过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一步一步实现,不仅能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还能让部分阅读学困生减轻阅读恐惧,不至于面对阅读无从着手,甚至望而生畏。

因此,要运用多样化的方式,积少成多,降低阅读难度,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我在语文课和校本诵读课中做到保持阅读量和进行阅读引导,坚持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每月一段——即阅读中做到每日记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每周诵读一首诗,每月背诵最想记住的一段话。以校本诵读《湖畔雅诵》四年级为例,第一周学生阅读艾青的现代诗《绿》喜欢读“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一句;第一周反复诵读背下了李白的《夏日山中》;第一个月记下了《柳色如梦》中描写杨柳的一段话:青青而长长的头发,白天,被太阳的金梳子梳理得整整齐齐;夜晚,薄雾似面纱,星斗便是纱缕上的钻石,闪烁晶莹。

(三)集中碎片化时间,充实校内的阅读时间

除去课间十分钟,将学生在校园内的碎片化时间集中在一起,也是一段不短的阅读好时光:早读前5分钟,每节语文课的前3分钟,路队出校门时间5分钟,加起来差不多15分钟的时间,利用这10多分钟的时间进行短篇目(特别是古诗、现代诗)的诵读,充实学生在校内的阅读时间,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阅读积累。

具体做法,一是早读开始前5分钟(7点45至7点50),提前一天布置诵读任务(一首古诗),第二天早读一进教室就是诵读此诗,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养成进班即读的好习惯,营造良好的早读氛围,也能促进阅读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二是每节语文课的前3分钟,优美句子或经典古诗反复读,要求上课铃声一响,琅琅书声便响起,阅读的同时也能让学生迅速静下来,进入上课状态。三是路队出校门时间——我校放学时间统一班级路队出校,从放学铃声响开始整队到出校门这段时间不短,合理利用班级到出校门口的这一段时间,将早读开始前的5分钟古诗诵读内容和语文课前的优美句子一起背一背,记忆效果不错。

(四)以写促读,读写双向互动,提升阅读效果

在拓展阅读量、阅读面的基础上,重视读写互动,提升阅读效果。除了抓紧课文阅读和习作课上的练习,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利用午读20分钟,从校本诵读教材中选取优美句段让学生进行仿句或仿段训练,使学生从中体会写作思维方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互动。

例如,以我校校本诵读《湖畔雅诵》(四年级)中艾青《绿》中描写颜色的这两小节诗进行仿写:“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和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学生仿写出来的诗句,也是能让教师为之惊喜的。

小学中年级正是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关键时期。我们努力尝试借助校本诵读课程和校本诵读教材,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方式,降低学生的阅读恐惧,点燃阅读之火,充分调动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积月累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以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校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可怕的语文课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语文课里挣分忙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